二、戏剧、音乐
(一)龙江剧
龙江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诞生的新剧种,它脱胎于现仍在民间流行的拉
场戏、二人转。二人转最早只流行于乡间,20世纪30年代始逐渐流入城市。二人转由两个人
身穿彩衣、边扭边唱,全无道具、布景,人手一绢头一扇而已。乐器文场则以唢呐为主,伴
以二胡;武场大体同其他剧种同。二人转虽如此简单,但发声用民族唱法,使用方言,唱词
通俗易懂,曲调高亢。故事简短,且多风趣,舞蹈朴素,具有民间特色,故此在农民中间颇
受欢迎。
龙江剧吸取了二人转的精华,并兼采其他剧种的优点,逐渐形成自己风格。除了保持二
人转的许多板式外,又演变了许多新的曲调,使更易于表现各种不同人物性格及其感情。人
物增多、乐队增大,唱词多经锤练,但仍保留通俗易懂的特点。
龙江剧现已有剧目70多出,除改编原有二人转剧目移植其他剧种外,又创作了一批现代
剧和历史剧。如《刘三姐》、《蝶恋花》、《红楼梦》、《俩新媳妇》、《双锁山》、《皇
亲国戚》、《结婚前后》等,其中《俩新媳妇》、《双锁山》曾获1979年黑龙江省全省文艺
汇演综合奖。这些剧目立意新颖、乡土气息浓,着意塑造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形象,注重表
现黑龙江省人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现除哈尔滨市有一个龙江剧团
和一处龙江剧院外,五常、德都、富裕等县,也都建立了龙江剧团。
(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首创于1958年8月。1961年,正式定为哈尔滨地方的音乐节日。自1961
年7月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始。一年一届,到1966年共举办了6届。1966年后,因
“文化大革命”停办12年。1979年重新恢复,举办了“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1980
年起,音乐会不以届计,按公元年号顺序,改称“1980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即第8届),到
1985年止,共举办了13届。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年都在7月至8月间举行,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会期为10余天,
演出10台至20台节目。早在60年代,它就与上海之春音乐会、羊城音乐花会齐名,并称为全
国三大著名音乐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年的规模及参加演出的单位与个人均有所不同,或
以哈尔滨市的音乐团体、音乐院校及群众业余音乐爱好者团体组织演出,或邀请省内其他地、
市音乐团体参加,间或也由黑龙江省主办,辽宁、吉林两省派团参加演出。此外,每年还邀
请北京、上海的音乐团体、国内一些知名演奏家、歌唱家参加演出,如胡松华、温可铮、罗
天婵、盛中国、朱逢博、施鸿鄂、胡晓平、马玉涛、殷秀梅等,均曾在音乐会期间为观众演
出。
哈尔滨由于在本世纪初至50年代初,受欧俄侨民的影响,西方音乐在一部分居民的业余
爱好者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培育大批的音乐人才,活跃在文艺界。
哈尔滨市举办的音乐会,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1981年,日本歌星加藤登纪子专程来哈尔
滨,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美国指挥家、音乐评论家理查德·庞丘斯,也曾两度登上哈尔
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指挥哈尔滨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凑了贝多芬等名家的作品。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也是培养音乐人才和艺术创作的沃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金
铁麟,都是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起步,开始艺术生涯的。几乎每届音乐会上都有新作品首演。
《大顶子山高又高》、《乌苏里船歌》、《乌苏里麻木》、《新货郎》、《越走越亮堂》、
《心窝里飞出金凤凰》、《我爱这些年轻人》、《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歌曲,都是由哈尔
滨之夏音乐会首演,然后流行于全国的。其中,《乌苏里船歌》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作
东方音乐教材,《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军委总政治部、团中央、
中央音协联合举办的“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中获二等奖,并获中国音协《歌曲》杂志编
辑部第二届晨钟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给人以艺术享受,美的陶冶,不仅充实了黑龙江人的精神生活,促进
了地方群众业余音乐活动的普及,而且也吸引来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届时,又有多种展
销会、洽谈会、商品交易会、科技交流会等名目繁多的活动同时举办,使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期间,旅游者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