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旅游区

  黑龙江省旅游区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过程。这里既有地理与自然的因素, 也有人为的因素。19世纪末,中东铁路开通以前,黑龙江地区虽已经清政府开禁,准予关内 移民进入,但整个社会仍处于封闭状态。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以后,黑龙江省较为发达地区 处于俄国人势力范围,而1907年以后,日本势力率先进入黑龙江地区,此后,英、美、德、 法、意等西方列强的势力,也逐渐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地区,在外国商人和各国 外交人员之后,外国的旅游者开始在哈尔滨、绥芬河、满洲里等地出现,而哈尔滨便逐渐成 为外国人来黑龙江地区的主要目的地。随着私人资本向旅游设施业投资的增加,哈尔滨的旅 游设施,更进一步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哈尔滨的铁路枢纽地位,并可辐射到玉泉、亚 布力等地,哈尔滨便逐渐成为一个旅游中心。黑龙江地区内经清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绥芬河、 海拉尔、满洲里等地,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形成旅游城市。
    “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地区沦陷,西方各国势力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排挤逐渐削 弱,除日本人以外的外国旅游者逐渐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便几乎绝迹。另一方面,日 本帝国主义者为达到永久霸占东北的目的,即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日本国内人民及侨居 东北南部的日本人,宣传黑龙江,号召日本人大批向黑龙江移民,并鼓励官私资本,发展旅 游业,因此,黑龙江地区内,除哈尔滨外,陆续出现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旅游观 光城市,只是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加之处于西方帝国主义封锁之下, 除苏联人外,西方零散旅游者均不能任意来黑龙江旅游。因此,黑龙江地区只有哈尔滨一个 城市可供苏联旅游者及官方邀请的西方国家的知名人士、友好人士观览,其他城市均未对外 开放,所以始终未能形成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周围其他游览地的旅游地区。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的开放政策,为黑龙江省的旅游业驻入了生机和活力。到黑龙江 省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逐年增加,地方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会给国民经济带来 的巨大效益。开始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稍后,随着黑龙江省对外开 放城市的增加、旅游点的增加、观光项目的增加,到1985年末,已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 中心,辐射周围地带并有自己的特色旅游景点和项目的7个旅游区,即:哈尔滨旅游区、齐齐 哈尔旅游区、牡丹江旅游区、佳木斯旅游区,伊春旅游区、黑河旅游区、大兴安岭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