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哈尔滨旅游区
哈尔滨旅游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形成的旅游区。50年代初,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
始后,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其中又有许多项目集中在哈尔滨。许多苏
联专家在哈尔滨工作,他们家属来往于苏联——哈尔滨之间。1956年以后,苏联自费来中国
的旅游团,旅游目的地也大部分为哈尔滨,哈尔滨逐渐成为外国人来黑龙江省的旅游热点城
市,但限于当时的一些有关政策,旅游观光范围仅在哈尔滨市区内,并未向周围辐射。中苏
关系恶化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官方邀请的外国人外,外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
全部停止。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哈尔滨不仅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且成为全省最大的旅游口岸。稍后,周围一些市县的开放,使哈尔滨中心城市的扩散
作用增强。以方正县为例,由于日本人公墓的存在,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旅游者前往祭奠,
哈尔滨市便成为去方正的日本旅游者的必经之处。哈尔滨地区成为一个集城市风貌、远郊山
水风光、石油名都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旅游区。
由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即诸多外国侨民的进入,使哈尔滨城市风貌极具特点。
它不仅有大量的俄罗斯各种流派的建筑,典型的俄罗斯民居,更有许多欧洲拜占庭、哥特式
建筑到现代派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因此,哈尔滨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便有“东
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誉,其原因除由于这里聚集大批俄罗斯侨民、无国籍者,
波兰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等20多个欧美国家侨民外,主要还在于南岗、道
里区那些各国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建筑。哈尔滨市道里中央大街一条街,便是哈尔滨市原
有建筑的一个缩影,集中了各种流派的建筑。新华书店、马迭尔宾馆、秋林公司等几十座建
筑,均被列为保护建筑。南岗的大直街、红军街、奋斗路上,也集中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如秋林公司、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局大楼、铁路文化宫、红军街上的两座相对的建
筑小品等,均别具异国情调。这些早期建筑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们不仅吸收了由古希腊、
罗马到19世纪末西方的建筑形式,还结合哈尔滨具体的地理、气候、宗教、习俗、社会历史
等诸多因素,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西合壁的独特建筑风格。
哈尔滨市城市建筑风光的另一特点是教堂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外国侨民尚未大批离境时,仅外国侨民用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犹太教堂、基督教
堂、鞑靼教堂(侨民用伊斯兰教堂)即达20多所。这些教堂因教派不同,均带有各自的特色,
成为哈尔滨一大旅游景观。70年代末起,因城市建设和其他因素,有的教堂已经拆除,有的
改做他用,但相当一部分仍保存完好。有的教堂如东大直街的东正教堂、基督教堂(原为天主
教堂)等已重新开放。每年都有一些曾在哈尔滨侨居过后来到其他国家侨居的俄罗斯人来哈尔
滨旅游,常去他们原属教区的教堂参观或去正在开放的东正教堂作礼拜。
哈尔滨旅游区逐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欣赏的特点之一是,夏季气候凉爽,早晚与白昼温
差大,24小时内,气温变化大。中午前后的气温,虽比长江流域、华北平原略低,但黄昏后
日出前,凉爽宜人,且无水网地带暑溽,也无华北平原的酷热,是内地大城市中天然的避暑
胜地。
哈尔滨作为哈尔滨旅游区中心城市的特点之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哈尔滨是
滨洲、滨绥、滨北、哈佳、哈大线的铁路枢纽,也是通往省内各地主要公路干线的枢纽,还
是北方的重要空港。松花江水路航运可与苏联远东地区相连,交通方便,为旅游业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
哈尔滨作为旅游中心地的特点之三是许多园林景观、博物馆、展览馆、文物保护单位,
绝大部分均在哈尔滨市区内,可以节省旅游者的许多时间。
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的各旅游景点,距哈尔滨市亦较近。如玉泉狩猎场、尚志青云滑
雪场、通河乌龙猎场、方正得莫利雪场、宾县二龙山游览区、五常龙凤山游览区、阿城松峰
山、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等,距哈尔滨均较近,且交通方便。
哈尔滨旅游区的特点之四便是有油都大庆,这一举世闻名的大油田的风貌,常吸引许多
国内外旅游者。
此外,哈尔滨的旅游设施,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较前更为完善,一些大型高级宾馆均具
有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如哈尔滨天鹅饭店、国际饭店、马迭尔宾馆等中型宾馆,设备适中,
可以满足不同阶层旅游者的需要。
旅游者在哈尔滨旅游区内购买各种旅游纪念品也较为方便。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商店众
多,而且黑龙江省较为出名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大多数为哈尔滨市所产。
哈尔滨旅游区在国内外旅游业中的知名度已日益提高。1979年、1984年、1985年,哈尔
滨市分别与日本新潟市、丹麦奥胡斯市、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结为友好城市。
1985年8月,又与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建立了友好关系。1985年内,共有62个国家和
区的3.5万外国旅游者及港、澳、台胞、海外华侨来哈尔滨旅游区观光游览。随着对外开放
的扩大,哈尔滨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