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牡丹江旅游区

  牡丹江市附近原有人文景观,除海林县在清初曾作过吉林将军治所及宁安县内渤海上京 遗址外,无可引起旅游者注意之处。20世纪初,牡丹江为中东铁路一个小站。东北沦陷后, 以牡丹江市为中心,陆续修建了牡丹江至佳木斯、牡丹江至图们的铁路干线,又由滨绥路的 下城子站修筑了至鸡西、虎林,绥阳至延吉(后已废弃)的铁路,牡丹江遂成为黑龙江省东部 地区的铁路枢纽。日本帝国主义出于对苏联军事行动的需要,将牡丹江站变为牡丹江市,此 后牡丹江成为黑龙江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伪当局一度计划开发牡丹 江市及其附近地区的旅游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即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牡丹江市未对外开放,仅镜泊湖风景区,得到了初步开发, 并开始接待旅游者。
    1978年以后,在省市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下,除大力开放镜泊湖旅游景区外,又陆续开 发一系列旅游景点。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也渐趋完善。现在已形成以牡丹江市为中心,向南 辐射至宁安,东至绥芬河,西至横道河子、海林,东北至密山、虎林等地的旅游区。在这个 旅游区内,既有多样的特殊生态景观,又有古代文物遗存景观,而且自然风光犹为丰富多彩。 牡丹江旅游区内,还可以领略到边界景色及对苏地方贸易风光。
    牡丹江旅游区的特殊生态观光项目,以镜泊湖为代表,包括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火山隧 洞、火山口森林等。
    牡丹江旅游区的人文旅游景点极多,其中以宁安县渤海镇的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 遗址为最知名,此外还有兴隆寺及镜泊湖风景区附近的城墙砬子山城遣址、镜泊湖边墙遗址、 海林的宁古塔旧城遗址、宁安县城所在地的宁古塔新城遗址、牡丹江市北郊边墙遗址等,虎 林的关帝庙亦较有名。 革命遗址和纪念物有海林县的杨子荣墓、杨子荣纪念馆,宁安县的马骏故居,林口县八女 投江纪念碑、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等。
    牡丹江旅游区内有三处日本帝国主者罪行遗址,亦为旅游者所瞩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 场所:一为虎林县的虎头要塞,二为东宁县的东宁要塞,曾被日军誉为“东方的马其顿防线”, 三为鸡西滴道万人坑。
    虎头日军要塞位于虎头镇北山。日本帝国主义者自1934年起,动用数万名中国劳工秘密 修筑,至1939年始告大体竣工。工程地下规模浩大,蜿蜓长达几公里,由大小十几个阵地组 成的庞大阵地群。要塞结构复杂,全部由钢筋水泥筑成。每个阵地均自成体系,不仅有指挥 所、士兵住处,弹药库、医院,且有发电所、厨房、厕所等设施。日本军国主义者自恃固若 金汤,但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后,在苏联第35集团军的强大攻势下,日军阵地迅速 被攻克。现北山阵地所在山坡上,仍有一座白色苏军烈士纪念碑,纪念在夺取虎头战斗中牺 牲的苏军第264师的烈士。东宁要塞的情况与虎头要塞基本相同,截至1985年,尚未开发。
    鸡西滴道万人坑,又称河北万人坑。位于滴道矿北山西坡上。自1934年至1945年日本帝 国主义投降,日本侵略者采用“以人换煤”政策,在毫无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逼迫矿工以半原 始的工具、半原始的设备采煤,在巷道中甚至不使用坑木,因此“冒顶”和“瓦斯爆炸”事 故时常发生,造成大批矿工死亡。此外,由于生活环境极端恶劣、传染病不断发生,也造成 大批矿工死亡。大批矿工死亡后,除40年代的几年中尸体被焚化外,其余尸体均被抛入万人 坑。现留存尸坑12排,每排长40~70米,宽1.8米,共掩埋尸体1万具以上,有的尸坑中竟发 现尸骨叠二三层。1983年,万人坑及相距1公里的炼人炉,已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
    牡丹江旅游区的山水风光,亦极为可观:除镜泊湖风景区、兴凯湖风景区、海林鹭岛、 牡丹江市近郊的三道关原始森林保护区外、还有密山的莲花泡、虎林的月牙泡等。鹭岛位于 海林县三道河子乡,是牡丹江下游的一个江心小岛。岛呈椭圆形,南北长520米,东西最宽处 170余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岛上草木茂盛,野生植物500余种,有多年枯榆40余株,高20~30 米,其中大部分筑有鸟巢。每年岛上栖息着近500只苍鹭,最多时达千余只,4月初苍鹭从南 方成群结队迁来,10月飞回南方。半个世纪以来,苍鹭世代在这里栖息繁衍,除了有良好的 自然环境外,还受到村民们的保护,把苍鹭当成“吉祥鸟”不许任何人在岛上开荒伐树,更 不准登岛拣蛋或伤鸟。1983年,鹭岛被列为黑龙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莲花泡位于密山县兴凯湖风景区内,与湖岗风景林带相毗邻,总面积约有10余公顷。莲 花泡环境幽美。莲花大面积生长在北国,足令旅游者称奇。每年7~8月,莲花盛开之季丹顶 鹤、鸳鸯等水鸟栖戏其间,常引来省内大批旅游者,来此观赏。另一著名莲塘为虎林月牙泡。 月牙泡位于虎林县虎头镇境内,面积约260多公顶,泡中也生长大面积莲花,被称为虎林一绝 景,连同附近的草原,已被列为省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
    牡丹江旅游区内的横道河子野生动物饲养场,早已驰名中外。这座建于1956年的饲养场, 占地面积38万多平方米,建场初期仅有50只水貂,1985年发展到5000多只,是全国第一个建 立的野生动物饲养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水貂繁殖场。自建场至1985年,已为全国各地提供种 貂4.45万只,生产黑貂皮11.58万张、彩色貂皮5.1万张,创汇10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伦 敦、哥本哈根、香港等地。
    牡丹江市市容自80年代起已有很大改观。由于城市历史短,日伪时开始市政工程即按现 代城市安排,所以旧有建筑物,多为现代造型,布局合理,街道较为宽敞,旧城区改造较少。 80年代初,市政建设加快,面貌日新月异。市区最大特点是树木及绿地多,近年来市区内新 栽杨柳树即达100多万株,市管区内林木及绿地覆盖率已达56.6%,为全省城市之最。旅游 区内旅游服务设施也已初具规模,除牡丹江宾馆、镜泊山庄、抱月湾宾馆外,部分单位的招 待所、疗养院在旅游旺季也对国内旅游者开放。
    牡丹江旅游区内另一城市风光景点为绥芬河市。绥芬河为一口岸城市,早在1905年,即 经清政府下令开埠。由于它位于中东铁路东行车中国镜内的末站,东与俄国西伯利大铁路在 乌苏里斯克(旧称双城子)相连结,客货运可达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 参崴),因此,从建站起,国际贸易中转站地位即极为重要。20世纪初,俄国即在这里设有领 事馆,日本侵略者占领绥芬河后,这里被划为军事禁地,1935年后铁路客运货运全部停止, 甚至连边境上的隧道也被堵塞,小城逐渐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苏贸易多由满洲里进行,部分货运由大连方面进出口,所以 绥芬河市仍未见繁荣。自80年代初,开展对苏边境贸易后,绥芬河市市政建设加速,新的街 道不断出现,现代化建筑林立,成为一个既有俄国风格建筑、欧洲风格建筑,又有80年代新 型建筑的山城,清新、怡静是这个边塞小城的特色。来自苏联的商人有的即在此间的中外民 贸市场交易,或经此再转去中国内地。苏联远东地区的旅游者许多均在此入境,边检、海关、 卫生检疫部门齐全,市内旅游服务设施良好,许多国内外旅游者来此可一睹边境城市风采, 或考察中苏边境贸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