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馆业的发展
黑龙江地区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已出现了为长途旅行者提供食宿设施的“驿站”,在
京师则有“驿馆”。这些“驿站”与“驿馆”主要是为来往的官员、使节及传递公文的信使
服务的。其后,渤海国的商业、手工业逐渐繁荣,与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也日
渐活跃,使团频繁,商贾增多,在驿站周围,出现了各种店肆,其中即有供人食宿的旅店。
至清代,驿站更加完善;由于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虽清廷一再封边,
限制“流民”越界垦荒,但并不限制商贾及工匠人等的往来,仍可起票进出,因此旅店业也
随之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行业。
1903年前后,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大批外国侨民相继涌入黑龙江地区,哈尔滨市遂
发展成为国际都会,开始出现了较现代化的旅馆和饭店等设施。哈尔滨道外中国旧式客栈、
酒店、饭庄林立。
1913年,哈尔滨市出现了第一家高级宾馆,即法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开设的马迭尔旅
馆,服务对象是外国富有阶层,来黑龙江旅游的外国资本家、大商人及国内外来哈尔滨的高
级官员等。1919年,哈尔滨市建起“新世界旅馆”,亦为当时的高级宾馆之一,服务设施齐
全,装饰豪华,屋顶还设有休息场所、花园等。1933年,哈尔滨市建成了亚细亚旅馆,亦为
当时有名的大旅馆。
同年,齐齐哈尔市也出现了一家规模较大、较为高级的宾馆——卜奎大旅社。共有客房
68间,床位136张。一等客房备有套间、沙发、衣柜、写字台、梳妆台等,服务对象也主要是
过往富商、军政要员等。
1935年,苏联当局单方面将中东铁路出让给日伪当局后,将原中东路理事会公署办公地
改为大和旅馆(现为哈尔滨铁路招待所),共耗资52万元伪币装修,于1936年2月开业。这是当
时哈尔滨市最豪华的宾馆之一。1937年,又由日本近藤林业株式会社投资,在哈市修建了一
所高级宾馆——新哈尔滨旅馆(今哈尔滨国际饭店旧楼),房间格局,多为日本式的,服务对
象也多是日本人。
1937年,牡丹江地区日本人建造的几家旅馆也相继开业,较好的有“军人会馆”,接待
对象为日本高级军官。“芙蓉旅馆”,设施较为完善,既有日式房间,也有欧式房间,1940
年伪康德皇帝溥仪抵牡丹江“视察”时,曾在此下榻。福家旅馆也是当时牡丹江地区建立较
早、档次较高的宾馆之一。
这一时期,日伪在佳木斯建立的较好的旅馆有佳木斯市第一旅社、协和旅馆等,均为欧
式建筑布局,接待过往富有的旅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初期,为了适应当时众多的苏联专家和苏联旅游者的需要,
黑龙江省内的大中城市,由政府投资陆续兴建了一批高档宾馆。如1955年,哈尔滨建成了友
谊宫,佳木斯修建了佳木斯宾馆。1959年,哈尔滨建成了北方大夏、花园宾馆,齐齐哈尔
市修建了湖滨饭店。此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受阻,
很少有新的大型宾馆建成。
1978年以后,旅游业大发展,才有新的旅馆出现。1979年,哈尔滨建成了国际饭店新楼,
1983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第一家旅游涉外宾馆——天鹅饭店试营业,但仍不能满足蓬勃兴
起的旅游业的需要。80年代初起,黑龙江省内陆续兴建了一些大中型的宾馆。如哈尔滨的蓝
天宾馆、中山宾馆、绿海宾馆、银河宾馆、飞龙宾馆、北苑饭店、北华饭店、天竹宾馆、珠
江宾馆等。其他城市则有齐齐哈尔的红岸宾馆、嫩江宾馆,伊春的朗乡宾馆、带岭宾馆,黑
河地区的五大连池宾馆,牡丹江地区的镜泊山庄宾馆、抱月湾宾馆、牡丹江宾馆,方正县政
府招待所及重新改建装修的大庆宾馆等。此外,一些原为企事业单位的大型高档招待所也对
外开放,接待能力大大增强,为来黑龙江省旅游的国内外宾客,提供了舒适的食宿条件。
二、旅游饭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旅游业,受到
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从接待海外旅行者起步和发展起来的。自50年代初起,黑龙江地区同全
国其他省市一样,成立了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旅行社宾馆。海外旅游者在黑
龙江省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及其他活动,都是下榻这种旅行社、宾馆,这种旅行社、宾馆成为
一种专业的饭店,80年代始称之为旅游饭店。由于旅游饭店担负的使命不同,它直接反映国
家或一个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风貌的状况,所以旅游饭店必须在服务设施和服务管理等方面
均达到一定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起,省内各地陆续兴建了一些有能力接待外国旅游者的饭店。1985年,
为了便于加强管理,确保服务质量,黑龙江省旅游局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指示选定14家宾馆为
旅游饭店(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旅游饭店的称呼),即:哈尔滨国际饭店、哈尔滨天鹅饭
店、哈尔滨花园宾馆、哈尔滨和平宾馆、哈尔滨华侨饭店、哈尔滨马迭尔宾馆、齐齐哈
尔湖滨饭店、牡丹江北山宾馆、镜泊湖宾馆、大庆东风宾馆、佳木斯宾馆、伊春雪松宾馆、
桃山庄宾馆、黑河宾馆。
(一)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宾馆坐落于哈尔滨市里区商店林立的中央大街上。由法籍犹太人约瑟·开普斯投
资兴建的,于1913年建成并投入营业。
马迭尔宾馆是哈尔滨市最早的一家豪华大型宾馆,为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三层欧式建筑。
开业当时共有高级客房66间,部分客房有卫生间。宾馆除客房外,还有许多服务设施,如餐
厅、咖啡厅、客厅、舞厅、冷饮厅、花厅、接待室、台球室、理发室等,还附设电影院。宾
馆专门接待来哈尔滨公干或旅游的国内外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社会名流等。如美国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1933年访问哈尔滨时即曾在此下榻。日本投降后,马迭尔宾馆初由苏军占用,
后交东北人民政府接管。1948年11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遗孀李德全女士曾在此间首次举
行公开追悼冯玉祥将军的活动,参加吊祭的一些民主人士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林一元、
王绍鳌、赖亚力等人,也都住在这座宾馆。1948年前后,曾在此下榻过的知名人士还有宋庆
龄、李济琛、郭沫若、茅盾、许德珩、马寅初、徐悲鸿、许广平、田汉、朱学范等。
1949年8月,马迭尔宾馆经哈尔滨市政府秘书处接管后,改为哈尔滨市政府招待所,成为
当时负责接待来黑龙江省视察、指导工作的国家党政领导人、高级干部及著名民主人士的主
要食宿之处。
1953年,马迭尔宾馆更名为哈尔滨旅社,划归哈尔滨市政府交际处管理;“文化大革命”
期间,又改为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第二招待所;1982年改为哈尔滨宾馆;1985年归属哈尔滨
市旅游局管理,同时恢复马迭尔宾馆的名称。
马迭尔由于是外国侨民所建,并以接待外国旅客为主,因此,长时间内以经营西餐为主,
除正宗俄式大菜外,也擅长英式、法式大菜,甚至连低档的西式便餐也经营。以20年代为例,
午餐一菜一汤、一咖啡,仅哈大洋0.8元,晚餐三菜也不过1.25元,因此深受西方普通旅游
者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马迭尔除仍保留西餐技艺外,又兼做中式南北名菜,并创出了“龙风宴”、
“扇贝宴”等名酒席。附设的冷饮厅还经营倍受游人欢迎的酸牛奶、三明治、热狗、汉堡包
等西式小食品。
(二)哈尔滨国际饭店
哈尔滨国际饭店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心地带博物馆广场。东北沦陷时期,由日本近藤
林业株式会社投资修建,1937年10月24日建成并对外营业,店名称新哈尔滨旅馆。这是一座
手风琴式欧洲新艺术风格的五层建筑,开业时共有客房82间,各客房均配有浴室、电话等。
客房分为欧式和日本式(即所谓“和式”)两种,每式都分为几个等级。一楼设有小卖店、酒
吧间、台球室、理发室等服务设施。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旅馆被苏军驻哈尔滨卫戌司令部占用。1946年4月,苏军撤退回国,
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后,松江军区司令部曾设于此,后为哈尔滨卫戌司令部。
1949年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哈尔滨国际旅行社,其接待对象虽为各国旅
行者,但当时主要是苏联专家及海外华侨;国内住宿者多为来哈尔滨公干的司局级以上干部。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访苏归来路经哈尔滨时,曾下榻于当时附属国
际旅行社管理的颐园街招待所。次日上午8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及省市领导人张策、
饶斌等人陪同下,登上国际旅行社楼顶,眺望全市风貌,并指示:要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
变成生产城市。
1950年~1952年,此宾馆还接待过大批朝鲜军官家属。
1966年以前,国际旅行社还兼管过颐园街1号和3号的招待所。这两个招待所均无固定服
务人员,有客人时,临时选派。这两个招待所的接待对象都是国家和党的高层领导人,高级
官员,知名人士,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彭德怀、贺龙、高岗等人均
在此下榻过。知名人士则有达赖喇嘛、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外国贵宾则有越南国防部长武元
甲,澳共主席希尔的夫人等。知名外国友好人士有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特朗,日本友人
西园寺公一等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际旅行社曾与后建成并相毗邻的北方大厦合并,1970年由省革
命委员会接待处管理。1978年省旅游局成立,国际旅行社划归其管理,为下属饭店。1979年
4月又改名哈尔滨国际饭店。同年7月,饭店的新楼建成并对外营业,这座新扩建的9层楼房,
总投资180万元,使国际饭店规模扩大,新增客房64间,一楼新增一大餐厅、一会议室,新老
楼打通,连成一体。
1983年,国际饭店老楼重新装修,旧设备全部更新,使内部格局与服务设施、安全施设
成为黑龙江省内一流水平,进一步向国际上大饭店靠拢。
(三)天鹅饭店
哈尔滨天鹅饭店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73号,1983年12月31日建成试开业。
天鹅饭店是由黑龙江省旅游局组织筹建,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兴建的黑龙江省内第一
家现代化旅游食宿饭店,总建筑面积为20142平方米,落成时,有客房254间,床位500张。
客房有套间、双人间、单人间三种,皆配有卫生间、空调、闭路电视、音响、自动报警
器等设施。套间还配有冰箱、地灯、成套沙发等。店内设有大、中、小各式餐厅、多功能厅、
酒吧、商场、理发室、邮电营业室、外币兑换处等服务设施。
1985年,天鹅饭店接待海外旅游者5671人,大大缓解了这一时期旅游者猛增与接待
能力不足的矛盾。
三、其他宾馆
除前面提到的14家旅游饭店外,黑龙江省还有一些设施、管理、服务都较为规范的宾馆、
招待所,对全省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它们多数是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接待
大型会议的与会人员、各级干部、统战对象和重要外宾,有时也接待一些旅游者。这类宾馆
招待所主要有北方大厦、哈尔滨友谊宫、齐齐哈尔嫩江宾馆、红岸宾馆、伊春的朗乡宾馆、
带岭宾馆、五大连池宾馆、宁安县镜泊山庄宾馆、抱月湾宾馆、牡丹江宾馆以及部分企业的
专家招待所等,其中接待设施齐全、档次较高的是哈尔滨友谊宫与北方大夏。
(一)友谊宫
哈尔滨友谊宫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57号,于1955年2月13日建成投入营业。建成时
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外国专家处管理,专门接待苏联专家。
友谊宫主楼是大屋顶中国古典式建筑,内设有客房、餐厅、舞厅、会议室、商场、剧场、
游艺室等设施,配楼为公寓式客房,每套客房都有卫生间与厨房,以备携有家属的专家之用。
友谊宫地理位置较好,濒临松花江,与斯大林公园毗邻。花园式庭院占地5万平方米,有
方亭、鱼池、喷泉等园内小景点。自友谊宫建成起,至1960年8月苏联专家撤走止,在哈尔滨
工作的苏联专家,绝大部分住在这里。苏联专家撤走后,友谊宫改为接待内宾,主要是安排
各种会议。
1985年,友谊宫又在主楼东侧扩建一座新楼,增加一批客房,设备较为完善,使客房总
数达到327间,床位901张,接待能力大大增强。
(二)北方大厦
北方大厦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120号,1959年建成。当时是哈尔滨市内规模宏大的
高层建筑,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共有客房382套,床位1061张。客房分单间、套间、三
套间等不同规格。各客房均配有卫生间、壁柜、写字台、收音机、沙发等。大厦共设有会议
室33个,大、中、小型餐厅、便餐部、日本风味餐厅、高级餐厅等13处,还设有剧场、舞厅、
商场、理发室、邮电营业室等其他服务设施。大宴会厅可容纳1000人同时进餐,剧场、舞厅
均可容纳千人以上。黑龙江省的各种大型会议均在此召开,旅游旺季也接待国内外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