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铁路、航空

  一、铁路
    黑龙江省最早的一条铁路是“中东铁路”,它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 河,支线南至大连、旅顺,全长近2 500公里。这条铁路,与关内及东北重要口岸相接为来往 于黑龙江地区的国内外旅行客商,带来了极大方便。许多外国旅游者,都是通过这条铁路来 哈尔滨观光旅游的。1924年官商合办,修筑了穆棱铁路。1928年,呼兰至海伦的铁路建成通 车。1930年12月,齐齐哈尔至克山铁路已修至鳌龙沟,距克山20公里。洮南至昂昂溪的铁路 也已竣工。
    日本占领东北地区后,为了掠夺黑龙江地区的资源,以及对苏军事需要,先后又建成了 一些铁路,客观上也方便了旅游者。但一直并无旅游专列出现,仅哈尔滨市在旅游旺季曾一 度增开哈尔滨至近郊玉泉的列车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旧有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铺 设复线819公里,新建铁路1 273公里,主要干线铁路加厚了道床,并逐渐更换枕木,以水泥 轨枕和重型钢轨,代替了旧有的木枕和钢轨,增添80多台内燃机车以更换蒸汽机车,提高了 列车速度和牵引重量,增加了线路通过能力。到1985年底,全省共有铁路线路8562公里, 干、支线26条。滨洲、滨绥两线,经绥纷河、满洲里与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牡图线、 拉滨线,经图们可与朝鲜铁路相连,哈长、拉滨、齐平、通让、牡图5条线又经青林、辽宁 两省与全国铁路网相通。此外,还有森林、煤矿专业铁路6651公里,亦可部分载运旅客, 缓解林区内旅行的紧张状况。到1985年,全省拥有蒸汽机车823台,内燃机车223台,铁路 客车1938辆。
    由于省内民用航空运输尚未普及,因此省内各大中城市间旅行交通,仍以铁路为主,因 此,每到旅游旺季,客运状况仍十分紧张,尤以通往内地各大城市和近郊为甚。
    二、民用航空
    黑龙江省民用航空业务始于20世纪20年。1924年,哈尔滨市建了简易机场,1925年,东 北当局在哈尔滨设立了航空分处,配备6架飞机,开展航空业务。
    东北沦陷期间,黑龙江地区,陆续建了一些简易民用机场。1934年7月,日伪当局在黑龙 江地区开辟了三条航线,哈尔滨——依兰——佳木斯——富绵线(每周一、三、五往返);哈 尔滨——北安——黑河线(每周二、四、六往返);齐齐哈尔——北安——黑河线(每周一、三 往返)。以后通航范围曾有所扩大,但乘用者多为日本商旅、日伪官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陆续停止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合营的中苏民航股份公司于1950年8月1日开通北京—— 赤塔国际航线,每周三班,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是这条航线的中途站。这条航 线的开通,方便了旅游者。外国旅游者可由此去苏联再转赴世界各地。
    1955年1月,北京民航管理处开辟了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新 航线,每周4班。后取消了齐齐哈尔站、海拉尔站。
    1958年以后,黑龙江省内开辟了一些地方航线: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依兰, 哈尔滨——黑河,哈尔滨——佳木斯等,但因当时乘坐飞机有许多限制,且机型又小,以致 亏损严重而停航。
    从1974年起,省内客运量有较大的增长,发运量达15000人以上,但这一时期,主要为国 内旅行者,海外旅行者较少。
    1978年以后,大批外国旅游者来黑龙江省观光游览,加上大量的国内乘客,航空客运开 始紧张。1979年,哈尔滨新机场建成并开始使用大型机种,又陆续开辟了一些新航线,空运 紧张状况才得以缓解。
    1984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哈尔滨机场为国际空港。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以哈尔滨市为 始发站的地方航线共有了3条,即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黑河,哈尔滨——牡丹江。 省际航线有6条,即哈尔滨——沈阳,哈尔滨——北京,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广州, 哈尔滨——西安,哈尔滨——大连。1985年全年各条航线共运送中外旅客近9.2万人次。
    此外,1984年9月,哈尔滨站还开辟了与日本福冈间的国际旅游不定期包机航线。9月5日, 一架“全日空”波音727客机,满载由日本旅行社、西铁旅行社、西日本新闻旅行社3家旅行 社组织的6个旅游团110名日本旅游者,经4.5小时的飞行抵达哈尔滨全程3000多公里(飞机从上 海入境,途经北京而直达哈尔滨),这标志着哈尔滨已正式成为国际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