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市场
自1914年在哈尔滨市开设的第一家日人资本的旅行社日本旅行协会哈尔滨事务所,标志
了黑龙江地区旅游市场的形成。那时作为黑龙江地区中心城市的哈尔滨,从其地理、交通、
经济位置来说,它是一座新兴城市,有名的商埠;而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居民构成来说,
又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据1912年统计,哈尔滨市的总人口为68549人,其中外国人(主要
是俄国人)有43091人,占人口总数的62.8%。这些外国人的文化层次较高,生活较为富裕,
对旅游的需求意识亦较强。曾轰动一时的俄国人班克拉托夫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即为哈尔滨
俄国侨民,并从哈尔滨出发。而4人驾驶一条21英尺长游艇,作全球旅行的达克夫兄第、伊赛
夫和加普施克亦均为哈尔滨的俄国侨民。此外,由于各国资本陆续进入哈尔滨,哈尔滨的建
筑形式,也吸收俄国、欧洲各建筑流派的手法,加上哈尔滨在远东地区贸易上的特殊地位,
吸引了大批的外国旅游者,这就造成了早期黑龙江地区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均以外国人为主的
这一独特现象。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旅游市场已较为繁荣,旅游设施渐为齐全,旅游项目也有
所增加。来自外国的游历者、观光者、考察者、修学旅行者、商务旅行者、采访者,已络绎
不绝,1929年竟达到8万人次以上。
东北沦陷以后,黑龙江地区的旅游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和经
济上独霸一方,其他外国资本逐渐退出,外国旅游者锐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竟
将英美侨民全部驱逐出境。外国旅游者,几乎绝迹。日伪当局虽采取种种措施,招揽日本国
内居民来东北观光,更设法鼓励黑龙江地区中国青年学生去日本游览,虽短期内收到一些效
果,但仍无法挽救旅游市场的没落,至日伪统治的后期,已接近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对中国的封锁、敌视,使中国政府为
维护自己独立、领土、主权,为了建设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对外交往上,不得不有所选
择,不得不对旅游业的开创与发展实行某些限制。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文化大
革命”的影响,使得本已狭小的旅游市场,更处于不景气状态。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这项事业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发育逐步成熟,市场规模逐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