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旅游客源
一、国内客源
早在黑龙江地区旅游市场形成之前,即不断有零星旅客来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哈尔滨游览,
但这些人并不是以旅游为目的专程游览者,他们大多因办理其他事务来到哈尔滨,多短时间
停留,以便游览城市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如1903年5月,时哈尔滨初具雏形,清廷驻日公使
钱洵偕妻子单士厘赴欧游历途中,曾在哈尔滨停留数日,除办理旅行手续外,抽暇参观了老
香坊、秦家岗、埠头区、傅家甸等地。单士厘在其所著《癸卯旅行记》中,曾记述了在哈尔
滨游历印象。此外,1909年,黑龙江巡抚衙门曾通知各地中小学校,提倡组织“暑假游历”,
这表明有组织的旅游客源的出现。
民国时期,哈尔滨在国内外已名声大噪,除零散的旅客外,有组织的国内客源大增。当
时的《滨江时报》等报刊上,经常可看到有关外省观光团来哈尔滨观光的报道。这些有组织
的国内旅游者,大部分是大中学校的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公主岭、沈阳、大连、天津、北
平、上海,甚至有来自台湾的学生。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也组织学生旅行团去外地(主要是
在东北)或在本地区内游览。
这一时期国内客源的迅速增加,除因旅行机构的大力宣传、招揽外,铁路部门在组织客
源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1916年7月1日,中东铁路当局增开避暑列车,由哈尔滨开往二层
甸子(今阿城玉泉镇),当日往返;1920年,中东铁路又与戊通航业公司签订了水陆客货联运
合同,这些措施,为来黑龙江地区的旅游者提供了方便。20年代,铁路部门每年都增开旅游
专列,除二层甸子外,还开往扎兰屯、巴林、老少沟、一面坡、呼兰等地,方便旅游者进行
避暑、狩猎、钓鱼、游览山水风光等活动。专列实行票价优惠办法,也刺激了客源的增加。
铁路部门还在铁路沿线投资,增设了一些旅游设施,如玉泉游乐场、横道河子滑雪场以及牡
丹江、齐齐哈尔等地的铁路旅馆。铁路方面的这些措施,虽为自身发展设计,也引发了国内
旅游客源的增加。
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后,黑龙江地区的客源,来自关内者大大减少。日伪当局不得
不扶植旅行机构,开辟本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客源,除大力推行半强制性的“修学旅行”、“
毕业旅行”以招揽青年学生外,极力开辟本地客源。哈尔滨市各旅游机关,协调铁路、航运
部门,每年夏季都经常举办老山头一日游、玉泉一日游、近郊一日游等活动,每年参加这样
活动的人数,约有3~4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旅游有所发展,但其性质也有所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国内
各地旅游客源的构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既无自费的旅游团组,也无自费单纯旅游的个人旅
行者。从50年代起,各省、各地方、各行业间互相派遣的参观团、学习团,相当频繁。这些
团均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其成员全部都是公职人员,二是其费用全部公款报销。
至于本地近郊旅游的客源,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个人自费去近郊旅游的人数,虽较新
中国成立前有了极大增加,但没有自费近郊旅游的团组。集体旅游的团组均由基层工会或基
层单位组织,一切开支均由福利费或行政费用开支。
黑龙江省的国内旅游市场,至1984年才开始步入正轨。这一年,省旅游局开始抓国内旅
游。全省共有5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开业。除各单位组织离休人员的公费休养旅行外,
已出现了自费国内旅游者,全省有组织的自费旅游者已超过千人。客源主要是先富起来的农
民、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离退休人员、度假的大中学生、新婚夫妇等。近郊旅游客
源,尤为充足。据旅游部门统计,1984年黑龙江省各地旅游点、旅游旺季均人满为患,路途
较远的景点亦不例外。一年共接待国内、省内、本市内的游客已逾1000万人次。其中,兴凯
湖接待8.5万人次,镜泊湖和五大连池接待的人数,均超过10万人次;二龙山水库接待人数
竟达到45万人次,而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地的冰灯游园接待的人数达200万人次。去近郊太阳
岛的游人,高峰期日接待量可达20万人,去远郊玉泉、帽儿山游览山水风光者亦极多。
二、国际客源
黑龙江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出现,当自中东铁路通车后起,每年都有近万名来自亚洲、
欧洲、美洲各国的旅行者进入哈尔滨。但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在于这些人中以旅游为目的者少,
多为公务旅行者和商务旅行者,其中尤以俄国人和日本人为多。
到民国时期,由于旅游市场的形成,有组织的外国旅游者才开始出现。由于哈尔滨市的
旅行机构均由日本人出资创办,这些旅行社能组织到的客源也以日本人为主,欧美国家的旅
游团次之。就其人员的构成来说,无论日本的、欧美的,均以教育界人士占多数。自1916年
起至20年代初,见诸当时报端的大型旅行团先后就有日本熊本教育视察团、大阪教育视察团、
日本学务视察团、爱知县普通教育视察团、日本明治大学参观团、东京帝国大学观光团、日
本教育视察团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则有朝鲜实业家观光团、朝鲜教育家参观团,美国大学
教授视察团、德国实业视察团、英国经济视察团、蒙古商人旅行团、国际妇女考察团、南洋
华侨参观团等。
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外国旅游客源的增加,除旅行社的大力宣传、招揽外,也有其他行
业的合作,如中东铁路当局为增加客运量,早自1910年4月,即与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原
中东铁路南支线长春至大连段)实行联运,同年10月,又与西伯利亚铁路联运。翌年,这三条
铁路又实行联运。1912年,中东铁路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签订全球客票联
运合同,1914年,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联运。这些措施为外国游客进入黑龙江地
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旅行社还积极鼓励、招揽一些文艺、体育团体,招揽各国的新闻记者来黑龙江地区演
出、采访,以增加自己的旅游客源,著名的有日本东京、大阪等地的大力士表演团(180人)、
英国国立大马戏团、日本东京帝国剧院演出团(87人)等。记者参访团中亦不乏人员较多者。
如美国新闻记者团12人,20年代来访的苏联记者团也有11人之多,当时的美国名记者如埃德
加·斯诺、爱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均曾来哈尔滨参观、采访。
由于旅行机构的大力宣传,也吸引了一些以各种方式进行旅游的人,到哈尔滨观光。如
自1922年7月至1930年10月,先后有7批、10人徒步周游世界的旅行者,抵达哈尔滨参观。此
外,甚至有驾驶飞机、骑骆驼的游历者,来黑龙江地区观光。这也扩大了外国旅游客源。
日本占领黑龙江地区后,实行军国主义的血腥统治,欧美旅客显著减少。日本当局为达
到长期统治东北的目的,除派遣官吏、强制移民外,还号召日本人到东北来。日本各旅行社
也将重点放到组织日本国内客源上。来黑龙江地区观光的日本旅游团急骤增加,尤以日本学
生旅行团最多,竞占85%以上。1937年3月30日,日伪哈尔滨观光协会会长宣称:“去年来
‘满洲’观光的外国人不下6万人,消耗达600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全国处于战时
体制下,加之日伪当局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及政治上的残酷统治,百业萧条,日本客源也迅速
降低,对外旅游业已陷入绝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所限,来黑龙江地区的
外国客源亦极有限,以华侨和港澳同胞为主,加上少部分苏联旅行团。第一批港澳同胞参观
团为以黄长水为团长的港澳工商界东北参观团于1950年6月23日抵达哈尔滨;而第一批苏联旅
行团于1956年6月2日来哈尔滨。这一时期除以上两部分客源,加上少数零星的外国旅游者,
每年约500~600人,最佳年份也不超过1000人。
国外客源的迅速增长始于80年代。统计资料表明,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旅游者(包括华侨、
港澳同胞),已从1977年的859人增加到1985年的35809人,8年中增长40倍。来黑龙江省旅游
的外国人中,仍以日本人占多数,约占80%左右;日本人中又以日本占领时期的开拓民(东北
沦陷时期,日本当局大量向黑龙江地区移民。黑龙江的47县中有397个村驻有日本开拓团41249
户,119 142人。)及其子女占多数。除日本外依次是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
意大利、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