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语言文字

第五章 语言风俗宗教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洲语支(南支)。满语同女真语有渊源关系 ,从发音、构词方法到语法结构都具有女真语的一些特点,是女真语的继续和发展。
    据专家们论证,满语吸取了许多地方话和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民族语言中的词汇,经历了 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70%的语汇是女真语的固有词。
    满语有京语和地方语之分。在地域上,形成6个语区。一是京语,以八旗满语口语为标准 ,在建州——盛京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二是建州——盛京语区,即南满语区,同北京语接 近。其它4个语区是:阿勒楚喀——伯都讷语区,宁古塔——东海语区,嫩江——萨哈连语区 ,三姓——伊彻满洲语区等。清乾隆年间随着八旗旗丁屯垦,京语和盛京语带入黑龙江。拉 林等地满族人讲汉语,仍带有浓重的北京腔,而黑龙江省满族主要操后4个语区的语言。
    满文从创制到发展,经历女真语文——老满文——新满文3个阶段。
    满族创制文字始于金代,1119年(天辅三年),完颜希尹仿汉字楷书和契丹字创制文字 ,称“女真大字”。1138年(天眷元年),又仿契丹字及汉字偏旁创制新的女真字,称“女 真小字”。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主持第二次创制文字。额尔德尼和葛盖借鉴蒙文的 书写形式,由元音、复合元音和性类差异音节字组成新的文字即满洲文字(老满文)。借用 蒙古字满文写满语,比利用蒙文、汉文要方便得多。而蒙古文字中A、E、O、U不分,K、Q、 H及t、D的区别不明晰,且蒙语中无F音位,用B字母代替,致使B、F不分。此外,若干辅音混 同,尚难以区别,文字的阴阳中三性,清浊音也难区分,辨认中易出现差错。于是,又增添 6个拼音用的辅音字母和5个特定字,规范后的满文字母共有40个。
    1632年(天聪六年),皇太极又命巴克什·达海在老满文基础上进行修整,增加12字头 ,即12个音节字群,共1440个音节字,并增加借词异音字、圈点同形异音字,区分清浊音, 克服了辨认上的困难,称新满文。新满文创制以后,文字、书写、翻译皆能运用自如。使满 文由官方文字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应用阶段。康熙、乾隆年间,满文的应用达到全盛时 期,满文佛经大量出现。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满语、满文衰落,有语不通,有文不识的现象日甚一日,最后中 止使用。据《呼兰府志》记载,呼兰旗营档案自乾隆初年至咸丰末年皆用满文,同治以后满 、汉文参用,到光绪中叶皆用汉语、汉文,以后是熟通满文的不过百里挑一,能操满语的千 人中仅一二人而已。满语、满文在黑龙江瑷珲等边远乡村还有使用的,交通方便的城市及乡 村都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龙江省个别地区如三家子、大五家子等地,个别满 族老人会说一些满语。现满族人通用汉语、汉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满语、满文的研究工作。1983年建立了全 国第一个满语满文研究机构——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满语研究员穆晔骏潜心于满语、满文 的研究整理工作,并注重研究人员的培养。1984年他主持举办第一届满语培训班,培训来自 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教授、学者、研究人员共10余人。继 之,1985年又创办了《满语研究》专刊,填补了满语满文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