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反日斗争
从1919年起,东北各地朝鲜族人民积极筹建反日武装队伍。1920年10月,日本侵略者勾
结军阀张作霖,组织了“庚申年大讨伐”。反日武装在敌人大举讨伐下躲避敌锋,组织转移
。10月21日,东宁县和延边4县公民联合发表声明,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和张作霖的罪行。11月
,集结在密山的3500余名反日武装以徐一为首组建了大韩独立军团。1924年3月10日,金赫、
金佐镇等人收拢散在的反日武装人员于宁安组织了新政府,武装力量发展到360名武装军人和
900余名在乡军人。
1925年4月,宁安一带成立了“大震青年会”和“中西青年联盟”等群众团体,后于铁岭
河联合成立了“北满劳力青年同盟”。翌年5月,在阿城县成立了“北满朝鲜人青年总同盟”
,并创办了刊物《农军》。据统计,在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盟员较多的团体有5个,即北满
青总(1793人)、中一青盟(357人)、松江青盟(960人)、宁古青盟(315人)、中东联盟
(618人)。农民反日运动也有了发展。至1928年,具有1000人以上的农民团体有2个。一是
以通河为中心的松江农友会,会员1150人;二是以宁安为中心的垦民户会,会员2000人。各
地相继组织的反帝联盟、反日会、反日青年会等群众团体也积极开展活动,反对日本侵略者
和军阀统治。
1929年7月,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在富锦有130多无辜朝鲜农民被害;在东宁有被害者30
余人。1930年3月1日,阿城县海沟200余名朝鲜族群众召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东北军阀
当局的声讨大会。翌日,又组织300余名群众举行反日示威游行。
4月30日晚,哈尔滨荒山咀子农民60余人至哈尔滨。5月1日晨,阿城县海沟农民30余人在
李启东带领下陆续来至哈尔滨,下午2点,示威群众高举“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军
阀”、“反对日本侵略满蒙”的标语,冲到日本领事馆大门,用石头砸碎了日本领事馆4个玻
璃窗,并向群众散发传单,高喊口号,围观支持群众达1000余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广大朝鲜族人民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工农劳苦群众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携手共同开展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一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和爱国志士也
参加了中国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
1931年末,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书记裴治云等在汤原、萝北、富锦等地发展反日同盟会会
员1400余人,动员党员和反日同盟会员用打柴、狩猎、卖粮等款买枪,建立游击队。1932年
10月10日,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在汤原县城北半截河子村创建了红军三十三军汤原民众反日游
击队,全队由40名党员组成,李仁根任参谋长。
1933年10月4日中秋夜,汤原、鹤立日本宪兵队突袭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把七号屯、校屯
的群众全部押至鹤立宪兵队。敌人利用叛徒指认,将县委书记裴治云,组织部长崔贵福、县
委委员金成刚(女)、共产党员丁重九、孙哲龙、金树龙、李振永、林国镇和石光信(女)
、孙明玉(女)、金锋春、柳仁化等12名朝鲜族群众关押在宪兵队仓库里。敌人用尽酷刑,
他们却无一屈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强盗滚出去”等口号。敌人终于下了
毒手,10月14日将他们秘密活埋于鹤立镇。是年末,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任命戴鸿宾(汉族)
为汤原反日游击队长,李仁根为参谋长,全队共50余人,后这支队伍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第
六军。1935年冬,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派金正国任明山队政治指导员。金正国在明山队发展党
员30余人,吸收了其他反日武装,明山队后来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
1932年初,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在书记朴文彬的领导下,在许多村屯建立了反日会组织,
反日会员达300余人。同年夏,饶河中心县委在宝清县小城子沟开办了军政讲习所,由崔石泉
(即崔庸健)负责,郑文任教员,学员共30余人。同年秋,讲习所遭日军破坏,饶河中心县
委机关转移至饶河县。10月,县委决定由崔石泉、金文亨负责创建抗日武装,组织特务队。
1933年4月21日,特务队在饶河县大叶子沟改为饶河农工义勇军,队长崔石泉,政治部主任金
文亨,队员全系朝鲜族。5月,高玉山率东北国民救国军占领饶河县城。6月下旬,饶河农工
义勇军和救国军联合,改编为东北国民救国军第一旅特务营。1934年2月3日,特务营在大岱
河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李学福,参谋长崔石泉,政治委员朴振宇。1935年
9月18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团长李学福,副团长朴振宇,参谋
长崔石泉,政治部主任李斗文。26日,李学福率150余名指战员至新兴洞时,先与30余名伪军
相遇,战斗不久,80余名日军和300余名伪军又从南北夹击李学福军。激战中李学福军击毙日
军高木司令以下12人,打伤日军17人,毙伤伪军10余人,朴振宇、李斗文等16名指战员壮烈
牺牲。1936年3月25日,四团扩编为二师。11月15日,二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193
7年9月下旬,抗联七军代理军长崔石泉率军部40余名指战员和少年连于饶河县西凤咀子伏击
日军汽艇,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等敌军39人。
1932年春,满洲省委巡视员李福林至珠河县,改组珠河县委为珠河中心县委,李福林任
县委组织部长。李福林在“难民”救济运动中,发展反日会员100余人。同年秋,李福林和金
策在珠河县蚂蚁河东组织珠河地区第一次群众性反日斗争,1000余人参加反日游行示威。19
33年10月10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成立。赵尚志(汉族)任队长,李福林任政委兼党支部
书记。后来这支游击队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1937年4月,部队在通河二道河子被7
00余名日军包围,李福林在组织部队突围时牺牲。
1934年秋,珠河游击区遭破坏后,李秋岳(女)率铁北革命群众向延(寿)方(正)地
区转移后任中共延寿特支书记。组建方正县委后,任通河特支书记,并在西北河沟里,建立
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8月27日,李秋岳等3人于北六方被捕,她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毫无
畏惧,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9月3日,被敌人杀害于通河县城西门外,就义时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1934年3月20日,密山县委在哈达河沟里张老奤菜营创建了“民众抗日军”,后称密山游
击队,全队共34人,张宝山(汉族)任队长,金百万任副队长。9月,密山游击队和人民反日
革命军合并,组成抗日同盟军,后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密山县委书记朴凤南任抗日
同盟军军部党委书记,李谨淑任妇女主任,黄玉清任抗联四军政治部主任。县委宣传部长李
成林调任勃利县委书记。1936年4月初,李成林按照上级指示,召开了抗联四军和三军四师联
席会议。部署部队东征。6月,他从勃利四站去依兰黑背开会途中被土匪暗害。
1932年6月,以潘庆由为书记的中共宁安中心县委创建了23人组成的工农义勇军。同年秋
,在队长金根的率领下,与王德林(汉族)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联合,活动于宁安、穆棱
、汪清一带。1934年5月20日,宁安中心县委建立了以朝鲜族为主体的宁安游击队。但成立不
久,便遭失败。1936年8月,金根被派至新建抗联第八军,任该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东北抗联四、五军向黑龙江省西南远征,由30余名妇女组成的妇女团在远征
中,受到很大损失。至10月,只剩下以指导员冷云(汉族)为首的8人,其中有朝鲜族2人。
即原抗联四军被服厂厂长、共产党员安顺福和李凤善,10月下旬一天夜里,妇女团随五军一
师露宿在林口县境三家子北部乌斯浑河沿岸柞木岗山下,由于当地汉奸告密,日本守备队和
伪军袭来。师长令会浮水的金石峰参谋带8名妇女先行过河。金试河水深浅,先向对岸游去。
女兵正待过河,敌人突然从后面打来,妇女团被敌人火力隔在岸边。为吸引敌人火力,掩护
一师转移,妇女团在冷云的指挥下,向敌人还击,8名妇女在子弹打光,后退无路的情况下,
背扶受伤的战友,步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此即“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
1940年4月,抗联三路军总参谋长兼十二队支队政委许亨植率50余名战士袭击木兰县大青
沟三合店伪警察大队,毙敌2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8月末,为开辟龙南游击区,又率7
0余名战士至肇州县境,9月11日攻打丰乐镇,打死打伤日伪人员6人,俘伪警2人,缴获步枪
27支,手枪4支。10月7日,十二支队在肇源县被1000余名日伪军包围。激战中,40余名战士
英勇牺牲。1942年8月2日,许亨植带警卫员检查部队工作,返回三路军总部途中,宿营于庆
城县(庆安县)青峰岭下。8月3日清晨,被伪军搜山队发现,与敌人战斗中,许亨植和警卫
员壮烈牺牲。1942年9月11日,原十二支队支队长朴吉松率一支小部队袭击木兰县大贵屯伪警
察分驻所,夺取了步枪9支,手枪1支。年末,朴吉松在战斗中负伤被捕,后被杀害。
1943年春,关内的抗日团体朝鲜独立同盟派金泽明(又名李相朝、胡一和)到黑龙江省
巴彦县东城朝鲜族屯,秘密吸收赵庆衡等10人加入独立同盟。5月,成立了“朝鲜独立同盟第
十二支部”,赵庆衡任支部书记。翌年,独立同盟十二支部建立了南城分支部。1944年8月,
金泽明避开日伪警方注意,来到哈尔滨以办旅馆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