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姓氏、人口

  一、姓氏
    达斡尔族姓氏称“哈勒”、“莫昆”。“哈勒”源于氏族,多以最初居地的山河等名称 为名,达斡尔族原有18个“哈勒”。如鄂嫩哈勒源于居地鄂嫩河流域,郭博勒哈勒源于居地 郭博勒阿彦(江叉)一带,精奇里哈勒源于居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于家族,多以祖先名字或居地名称为名,达斡尔族原有44个“莫昆”。如 色布奇莫昆源出居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克山峰。
    达斡尔族44个“莫昆”,居18个“哈勒”,其中孤姓(1个“莫昆”)为1个“哈勒”的 7个,双姓(2个“莫昆”)为1个“哈勒”的3个,3姓(3个“莫昆”)为1个“哈勒”的4个 ,4姓(4个“莫昆”)为1个“哈勒”的1个,5姓(5个“莫昆”)为1个“哈勒”的3个。
    清末民初两次户籍调查时,满文已被汉文代替。用多个汉字书写达斡尔族姓氏已不方便 ,于是便采用“哈勒”或“莫昆”音首或意义字表记,如陶木哈勒,瓦然莫昆。陶木哈勒取 其音首陶字,瓦然莫昆取其意义(“瓦然”,达斡尔语意为“巧”)。出现了陶、乔两个姓 ;敖勒哈勒,多音莫昆,敖勒哈勒取其音首敖字,取其意义(“敖勒”,达斡尔语意为“山 ”),出现了多、敖、单(山)3个姓。而阿协金、昆吉、库尔堪、乌力斯4个莫昆本不是同 一氏族,均写为吴姓,是汉语音译讹误的结果。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联烟,达斡尔族又增加了讷迪、扎尼、雅库斯、尼 尔登、涂库敦、张、王、李、赵、徐、邵、刘、陈等姓氏。
    
    
    二、人口
    17世纪50年代,达斡尔族有氏族酋长10余个,各氏族居民1.5万人。沙俄入侵黑龙江流 域时,达斡尔族徙迁嫩江流域。初居诺敏河、讷莫尔河、嫩江中游定居,后清政府为驻防屯 田需要,将布特哈地区的官兵及其家眷陆续派遣各地,主要聚居点有8处。
    (一)巴特罕(西布特哈)达斡尔
    17世纪30年代,达斡尔族敖勒氏首领呼力日肯,率部族由黑龙江上游多金城自动迁到嫩 江中上游两岸,建依斯坎、多金、登特科等屯。17世纪40—60年代,鄂嫩等氏族由黑龙江北 岸迁至嫩江、诺敏河两岸建屯定居。1894年(光绪二十年),西布特哈地区已有达斡尔族自 然屯70个。清至民国年间均属黑龙江省管辖。1932年日伪建兴安东省,划属莫力达瓦旗。
    (二)讷莫日(东布特哈)达斡尔
    1649年(顺治六年),精奇里江流域郭博勒、德都勒等氏族,迁到讷莫尔河一带定居。 清末民初,讷莫尔河上游至下游沿岸200里,建有自然屯20余个。
    1938年在日寇的逼迫下,莽乃、霍旗、莫力、西响窖、安他哈5屯400余户达斡尔族迁到 嫩江右岸山区。1973—1974年,5屯近100户达斡尔族迁到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300余户达斡尔族散居讷河县城乡。
    (三)瑷珲(黑龙江)达斡尔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调齐齐哈尔、布特哈地区达斡尔族官兵500人至额苏里屯垦。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驱逐了沙俄侵略者,迁居嫩江流域的部分达斡尔族返回故 乡黑龙江左岸,同满族、汉族组成了“江东六十四屯”。1870年(同治九年),江东共有满 族屯16个,400户,汉族屯14个,548户;达斡尔族屯14个,280户。1884年(光绪十年),江 东达斡尔族为1700人。
    1920年,瑷珲县警察派出所辖区达斡尔族10户以上村屯8个。有索都尔、敖勒、乌力斯、 沃热、德都勒、孟尔登、精奇里、多金、鄂嫩、何音等18姓,305户,后来,一部分迁至巴彦 旗(内蒙古巴彦乡)。
    (四)墨尔根(嫩江县)达斡尔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和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两次派遣布特哈地区达斡尔、鄂 温克官兵1400人到墨尔根,在嫩江右岸甘河口两岸百余里建村屯20余个,隶属今黑龙江省管 辖。
    1932年,嫩江右岸卡布气勒、卡列日特、哈达音、誇日它气、怀讷桃日阿、凯阔、依额 德、依斯堪、桃日阿、霍日里10村划归巴彦旗。1966年以来,嫩江县达斡尔族又陆续迁到内 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嫩江县仅剩大石砬子、二十里两村达斡尔族 。
    (五)齐齐哈尔达斡尔
    1649年(顺治六年),一部分达斡尔族从黑龙江迁居齐齐哈尔。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 ),清廷令从席北(锡伯)、卦尔察、打虎儿内拣选强壮者1000人披甲,并附丁2000人,镇 守齐齐哈尔。另从布特哈分出达斡尔族兵丁,连同家口于齐齐哈尔城周围(富裕、龙江、泰 来县)定居。清乾隆年间,阿伦河至雅鲁河口嫩江两岸建村屯29个。
    1931年,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达斡尔族村屯已达135个。
    1935年,迁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5000余人至布特哈旗、阿荣旗、喜扎嘎尔旗垦荒种地 。1945年9月始,一部分达斡尔族又迁回故地齐齐哈尔。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期间, 齐齐哈尔地区一部分达斡尔族外流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齐齐哈尔地区 (包括龙江、泰来、富裕3县)有35个达斡尔族聚居村,27500余人。
    (六)呼兰达斡尔
    1734年(雍正十二年),朝廷调遣布特哈、齐齐哈尔达斡尔兵驻守呼兰河一带。乾隆初 年又迁齐齐哈尔部分达斡尔族散居呼兰河两岸。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为533人;1909年( 宣统元年)为1262人。后瘟疫流行,达斡尔族人搬迁外地,有的融于汉族或满族。到1982年 ,仅剩24人。1985年夏,呼兰达斡尔族人口增多,仅红旗屯就有6户,55人。
    (七)海拉尔达斡尔
    清雍正年间,朝廷迁布特哈地区26佐达斡尔族人至海拉尔一带。乾隆初年,因严寒不宜 耕田,准返原地。少数官吏由于官职系身未能迁返。1932年海拉尔达斡尔族92户,736人,分 布于南屯47户、莫和尔图屯16户、西屯21户(东北沦陷时期并入南屯)、海拉尔镇8户。中华 民国年间,海拉尔地区划归内蒙古呼伦贝尔自治政府管辖。仅海拉尔市和鄂温克族自治旗就 有达斡尔族1.5万余人。
    (八)新疆伊犁达斡尔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布特哈500余达斡尔族官兵奉调携家口驻守伊犁。新疆达斡尔 族1958年为2225人;1982年为4369人,分布塔城、霍城、乌鲁木齐、伊犁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人口逐年增加,1953年22675人;1964年258 67人;1982年增至30246人。达斡尔族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化和“文化 大革命”期间一部分人迁往内蒙等地。1958年人民公社化,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一时搬家 成风,有的村少则10户、8户,多则三四十户,迁往内蒙古自治区。甘南县绰尔哈达斡尔族村 ,全村120户将家舍、车、马、土地扔掉,搬到鄂温克族自治旗南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