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风 俗

  一、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达斡尔族的男装春秋以“哈日密”(用刮掉毛的狍皮缝制的 “得勒”,袖口、领口、襟衽、下摆等处常配有宽寸半的黑大绒或染成黑色的皮板镶边), 冬季以“阿热斯得勒”(毛皮大衣)为外衣,内穿布衫或棉衣。“得勒”(皮袍)长至膝部 ,前后下摆各开一衩,可将一端掖于腰带里,抗寒,不易刮破,便于骑马和劳动。老年人春 季外出时,喜欢于皮狍外加着“奥勒迭”(鹿皮或犴皮制的马褂),质软、坚厚、挡风耐磨 。布裤外套“随毕”(皮制套裤),保护布裤不受磨损,防寒护膝。夏季狩猎者穿“果罗穆 ”(短毛朝外皮袍),以迷惑野兽。一般均穿布衣布裤,富人或俸职为官者多穿绸缎和细布 长袍马褂,成年男子腰扎“博斯”(黑或蓝色布扯成的腰带),围腰系一周后掖于身后两侧 ,两头下垂半尺多长,身前左侧挂烟具,猎人佩带猎刀。
    冬季脚穿“奇卡密”(袍腿皮制,毛朝外),乘马行猎者穿“塔塔玛勒”(高靿皮靴) 犴腿皮制,毛朝外。春夏秋季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者则穿“德日特莫勒”(布靰鞡,布靿布 底),或“格奥绰日”(皮靰鞡,布靿皮底),走亲串友,多穿布鞋。
    头戴“密雅日特玛额勒”(用狍头皮的自然形状制做的伪装帽,亦叫狍头帽。毛朝外, 双耳挺直,嵌有眼睛。狐狸皮或猞狸皮帽,易接近野兽)或大耳帽(狐、貉等皮制做)、四 喜帽(毡制、碗状),春夏秋季则戴礼帽或帽头(瓜皮状)、草帽等。
    达斡尔族的女装平时穿布旗袍、“您莫奴日勤奇”(单袍)、“夹得勤奇”(夹袍)、 “库勤奇”(棉袍),立领,身长至脚面,右襟至膝部钉排扣(同一布料结的),袖子和衣 身自上而下渐宽,袍下摆不开衩。青年妇女们外罩比旗袍稍短而漂亮的长坎肩,成年妇女冬 季加着“奥勒博”(绸缎面吊貂、灰鼠、山猫等皮的斜襟短坎肩),已婚妇女右侧大襟上佩 挂缎绣花烟荷包和绸手帕。未婚者颈后中心编一发辫垂于身后,辫根和末梢扎红头绳。少妇 头发盘于脑后,已成婆母或老者发髻盘于头顶插银簪。青年妇女逢节庆、婚礼时发髻插金属 簪笄和绢缎花朵,戴金银或玉制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少女和少妇则以凤仙花染红指甲 。妇女一般不戴帽,春夏季喜欢以白毛巾包头,冬季则戴里外皆毛的平顶圆皮帽或缎面双缨 皮帽。脚穿布面或缎面绣花鞋。
    二、饮食
    达斡尔族米食有稷子米饭、“拉勒”(稠粥)。“希基莫”,是将稷子炕干碾成米,做 干饭或牛奶粘粥,有粘性。“敖斯莫”,是将稷子糊熟炕干后碾成米做干饭、加豆干饭或牛 奶粥,有糊味。“阿乐莫巴达”,是将荞麦蒸干碾成米做饭,精白可口。“尼基拉勒”,用 荞麦糁子(压养麦面出的碎粒),做稠粥,白而粘。“希基莫拉勒”,用未蒸的稷子米做稠 粥。“那日耶莫拉勒”,用小米做稠粥。“瓦日拉勒”,是用母牛初乳做稠粥,请左邻右舍 品尝。“希日米巴达”,用肉汤下燕麦米、大麦米、小米煮稀粥,吃米饭可浇禽兽肉汤或泡 熟牛奶、酸牛奶。
    面食有“达勒巴达”,即养麦饸饹浇禽兽肉汤。“托格洛”,奶煮面片或奶油面片捞干 拌糖。“拉斯巴达”,是肉汤切面。“贺日克木勒巴达”,用牛奶或肉汤刀削面。“贺日给 巴达”,用肉汤煮指甲状荞面疙疸。“侠乌日当”,用小米粥刀削荞面。“奇克乌图莫”, 荞麦或燕麦面蒸饺。“切日奇库乌图莫”,韭菜、肉、蛋馅盒子。“洗热乌图莫”,稷子米 面或小米面发糕。“巴勒提乌图莫”,苏子馅饼。“烤勺勒乌图莫”,稷子米面或荞面糁子 面煎饼。“绰莫乌图莫”,酒盅状荞面饼汤。“那仁哈额”、“布冬哈额”,是将燕麦粗面 或碎粒拌糖、黄油或牛奶,供野外食用。
    副食有肉、奶、菜等。
    达斡尔族主要食猪、牛、羊肉。初冬宰杀冻贮,备冬季和春季食用。达斡尔族习惯吃带 骨手把肉或炖肉。猪肉按部位分等次。“达勒”,肩胛骨带肉切割方块为上等。“瓦奇”臀 骨带肉连尾切割三角块为次等,“叟吉”胯骨带肉切割长方块为末等。敬奉老人、待客或婚 宴葬席等次不可弄错。春节接待客人,以片肉为主宴。
    牛奶除用于米、面食外,还可制成“乌如莫”(奶皮)、“夏日托斯”(奶油)和奶酪 、酸奶等食品。
    达斡尔族园田较多,夏季随时摘食各种蔬菜,还晾晒角瓜丝、豆角丝、茄子干、萝卜干 等备春季食用。亦采集各种野菜鲜吃或晒干备用。秋季,各家均腌制小菜。“依恩讷曾努瓦 ”,用白菜叶、大蒜和青椒碾压成沫腌制,鲜而可口。“刻日奇木勒努瓦”,用白菜、芹菜 、香菜、胡萝卜切丝搅拌腌制。“索日苏”,用野韭菜花碾压成沫或红辣椒压成沫腌制,色 美鲜辣。
    19世纪40年代以前,达斡尔族多用麦米、小米和酸奶等制米酒和奶酒,现已被白酒代替 。除年节外很少喝茶。待客敬烟、喝茶较为普遍。采集丰盛时期,将晒干的稠李子、榛仁、 草莓、玫瑰、山丁等合成粉末,冲开水饮用,是具酸、甜、香等独特风味的滋补饮料。
    三、居住
    达斡尔族建村多选择后有山林、靠近江河、地势较高的山脚下,丘岗南坡上或河谷平原 地带,院落围以土垡子或泥土墙,山区则围以柞、桦木或柳条篱笆墙障,形成园田毗邻、房 屋成行、街道笔直、阡陌连片的村庄。院套左右后面是园田,园田亦围以土垡子墙或柞、桦 木或柳条篱笆墙。院门一般设单层,富者设大门、二门两层,两侧或配有耳房。院内有正房 3间或5间,两侧厢房、一侧为仓库、另一侧为碾房(在西侧),东南和西南角分别为牛马圈 ,东北角为猪圈、厕所,西北角为耕牛圈。
    住房开南窗和西窗。用“麻”纸从外面裱糊后喷麻籽油或豆油,使其透明、防雨。住房 两间居多,东间开门为厨间,西间为住室。三间房东西两间为住室,中间开门为厨间,沿北 墙盘有火炕,用以干燥谷物。达斡尔族住房“博德格日”(西间)为贵,南西北三面连炕, 上铺炕席或桦皮。南炕炕头为长者位置,西侧炕柜旁为女儿位置。儿媳住北炕,西炕为男孩 和客人住。现达斡尔族住房纸糊窗户已少见,父子不分居的习俗也已改变。
    四、交通
    清代至民国初期,达斡尔族地区交通主要乘马、大轱辘车和爬犁。渡江过河则用木筏或 独木舟、推船。贷物运输除用大轱辘车、爬犁外,靠江河处主要靠水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地区已修建了铁路、公路。乡、村安装了电话,交通 、通讯十分方便。
    五、婚嫁
    达斡尔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即“莫昆”和“哈勒”内严禁通婚。舅父之女可嫁姑母之子 ,但姑母之女不能嫁与舅父之子。姨表亲可通婚。清朝以后,与鄂温克族、满族、鄂伦春族 亦可通婚。民国以后就有与汉族通婚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与汉族通婚较为 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达斡尔族人结婚礼仪复杂,传统色彩较浓。
    订婚。儿子成人,父母委托与女方家有亲属关系的人为媒,带酒去会见女方父母,婉言 说明来意,并介绍男方情况。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亲,媒人便立即敬酒磕头,以告订婚 事成。也有指腹为婚的过礼(“察恩特依奇贝”、“阿木布库勒贝”)。男方首次所送食礼 有活猪1口(有的除带毛猪供女方莫昆燎烧食外,还带退毛猪),酒数坛,糕点20—30斤,马 1匹(“硕勒布热”),示缰绳牵连两家亲戚,母牛1头(“卓斯”),示补岳母育女消耗的 乳汁。彩礼多寡,视生活条件而定,过礼日姑娘回避。
    择定结婚吉日,结婚前1个月左右,男方长辈领着女婿二次过礼,携带新娘结婚所需的布 料、衣物、首饰、酒、肉等至女方家(“甘珠格乌库贝”、“托日易乌库奇贝”意为马鞍系 绳),并商定结婚日期。
    结婚时,达斡尔族习惯是女方送亲。送亲前,女方选定傧相、车夫,组成“霍都固”( 女亲家)、“华达”(男亲家)送亲车队。“库吐勒华达”(车夫)由新娘近亲兄辈充当, “乌根库特勒固霍都固”(似女傧相),由新娘近亲姐姐或嫂子充当。
    送亲。当日清晨(远道者头一天起程,半路投宿),套3辆马车,前一辆为搭蓬喜车,装 载嫁妆,新娘及其搀扶者乘车;第二辆为带苇厢车,由3位女傧相乘坐;第三辆首位和第二位 男傧相乘坐。“库吐勒华达”驾车,第三位男傧相可乘马殿后,送亲车队不论路程远近必须 停至男方屯外道旁,举行“它恩格贝”(中间休息)仪式。生起火少量饮酒、吃点心。
    喜车进屯,须自西向东迎着太阳奔向男家。到男家后,除新娘和搀扶新娘者外,其余送 亲人均于大门外下车,男方亲友站立院中两侧夹道欢迎。送亲傧相男左女右,分别立于房门 两侧迎亲男女礼宾旁,将新娘搀扶下车,先拜天地,而后踏着红毡走向新房。进房门时,新 郎用马鞭将新娘遮面红巾挑上屋顶。进屋后,引新娘上北炕,面向炕柜盘足端坐。此时,男 方父母向进门的送亲傧相,先女后男,依次敬酒。随之,男方引导者请送亲傧相入室就座。
    迎亲宴开始,南炕为女宾席,西炕为男宾席,送亲诸宾均坐上座,由“嘎基日勤华达” (男陪傧,意为男亲家)和“嘎基日勤霍都固”(女陪傧,意为女亲家)陪席。北炕为车夫 席,一男青年陪席。迎亲宴先行酒,而后将带骨猪肉分部位盛于盘中,南炕上“瓦奇”、“ 额日初”(背或胸骨肉),西炕上“达勒”,北炕上“叟吉”,均插一把猎刀,由陪傧割食 劝让。肉席之后是饭菜。傧相常乘陪傧不防偷其盅、碗、筷取乐。
    宴罢,向送亲傧相献茶,由“图荣华达”同“图荣霍都固”等商议起程,向新郎父母辞 别(道远者第二天返回)。
    送走来宾后,新娘由一少妇递酒,向公婆及尊老长辈一一敬酒三叩首,向同辈兄姊行装 烟礼,并由一长辈带领,新婚夫妇为贺喜的远亲近邻逐席敬酒,然后新娘于屋门隔扇旁垂手 站立。当晚,请一对儿女双全的夫妇为新婚夫妇举行“焕特格霍勒布贝”(意为将新婚夫妇 结合一起)即入洞房仪式,给新婚夫妇吃“拉勒”或面条,此时一群孩童争抢饭食,祝福新 婚夫妇儿女双全,白头谐老。3日后,新娘由婆婆带领拜认近亲各户,向长辈磕头、装烟。满 月后新郎赶车送妻回娘家约住1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旧式婚俗逐渐被婚姻自由、婚事简办等新风替代。
    六、丧葬
    达斡尔族丧葬旧俗繁琐。忌言“死”字,长辈故,敬曰“成神”;中壮年段,称“逝世 ”;少辈殇,称“少活”;婴儿死,则说“没站住”;“萨满死”,曰“上尚德了”(意为 上了神坛)。
    对死者实行不同葬法。正常死亡者行土葬;难产、恶病、雷击死亡者、暴死、在外死后 尸体腐烂或肢躯不全者,行火葬,骨灰不得埋于“莫昆”墓地;出天花、麻疹死的孩童,放 于村外较远地方,尸体放在架上行天葬,百日后就地掩埋;萨满死亡,于其生前选定的地点 行风葬,几年后将遗骨埋入土内。
    中年以上者死亡,均办丧事。儿、媳、孙儿均穿孝服,室内停灵期间,差人驰告外地近 亲,并宰杀畜禽备用。前来吊丧者,近亲则哭,远亲晚辈向遗体磕头、行装烟礼、遗眷附以 哭礼,并为吊唁长者跪着敬烟。出殡前日夜守灵。
    埋葬前择选好日子举行出殡仪式,参加者按着不同辈份和关系,于灵柩前就位。兄长跪 于祭桌前,宣读告灵文。出殡时,收起陈列的祭品,长子于前其余亲友于左右抬柩行往墓地 ,如墓地较远以马车载柩,长子将马缰一端扛于肩上前行,众亲随灵车后嚎啕而去。至坟地 后,将灵柩放入挖好的葬坑,由长子于四角各培一锹土,众人动土埋棺。
    送葬归来,大门外烧一堆烟火,送葬众人跨越火堆而过。儿女子孙在大门两侧向送葬亲 友磕头以表感谢。至室内,葬主以殉马的心肺和牛、马肉或猪、羊肉招待亲友。席间,死者 子媳向吊唁者一一敬酒磕头,以表谢意。
    送葬当日晚,近亲老者要在丧主家守夜。葬后第三天,直系亲属至坟前烧纸、修墓,以 后每年逢清明节上坟添土。
    长者去世,从吊日起服孝。服孝种类、期限,依死者辈份,亲疏不等。死者之妻、子、 侄,服全孝,子女戴白帽、穿白鞋,服孝期为3个月,脱下孝衣后穿素3年。死者三代叔侄和 弟弟,将白布叠成3层(宽约3寸)系于腰间,布头由背后跨左肩(女子跨右肩)下垂至脚踵 ,服孝两个月。莫昆近亲,将1白带系于腰间,下搭前面至下摆相齐,服孝1个月。
    服孝期间,妇女不戴耳环和手镯,男人不理发、不剃须、不参加婚礼和娱乐活动、不与 人吵架、不接受磕头礼。家中3年内不贴年画和对联(蓝对联除外)、不外出拜年、女孩不准 出嫁。孝期99天时,举行祭奠,近亲参加,杀猪、宰羊、祭供品、烧纸磕头,脱下孝服捆成 1束,于烧纸的火烟上摇晃3次,孝期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达斡尔族丧葬仪式简化,居住城郊的也实行火葬。
    七、礼仪
    达斡尔族以先长辈、后同辈次序尊行屈膝请安礼。男将左腿迈出半步,两手放在膝盖上 ,右腿向下弯曲,眼视对方问候“参希”(您好)或直呼亲属称谓;女则双腿并拢,两手分 别置于两膝上,屈膝下蹲,眼视对方呼亲属称谓。晚辈外出回来,均向长辈请安。男子对兄 、嫂、姐夫、姐都请安,而姑娘不论出嫁与否,同辈都不请安。
    达斡尔族长辈坐席,晚辈不得就坐。长辈相谈,晚辈不能随意插话。长辈进屋,晚辈起 立让坐。长辈就餐,儿媳盛好饭菜放在桌上,吃一碗盛一碗,晚辈不可同桌共食。老人吃完 后,儿媳递漱口水、敬烟,收毕食具方可进东屋吃饭。儿媳回娘家须经婆母同意,归来要向 老人行请安礼、装烟礼。每日早起后、晚睡前分别给公婆装烟,表示早安晚安。老人就寝, 由晚辈叠被褥。老人出行,儿女备好携带的物品,将车马牵出院外,待老人上车就坐或上鞍 骑好再把缰绳交给老人,同往者由晚辈驾车。老人回归时,儿女出门迎接。
    亲友来访,迎进西屋,长者坐西炕,晚辈请安后立于门侧,待主人让坐后坐于北炕,互 相敬烟问候。远途而来,无论什么时辰,立即备酒饭招待。老者问话,晚辈起立回答。如有 求宿者,无特殊情况,不论相识与否,均以客人接待。远地亲属返程时,主人常以自种的烟 或土产品赠送。亲友或客人告别,男女老幼共同出门相送,老者在先,幼者在后,女者在先 ,男者在后。送男客人,女主人送至院中,男主人送至大门外。送女客人,男主人送至院中 ,女主人送至大门外。远地晚辈亲属,向长辈再行告别请安礼。
    现在,青年多行鞠躬礼,尊敬老人的礼仪还在保持。
    八、节庆
    “阿聂”(春节),达斡尔族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春节。杀年猪,请亲友吃血肠、片肉 ,临走时还用木钎插上一段血肠和一块熟肉给未到的老幼带回去。腊月初八,用“尼基”( 荞麦糁子)做腊八粥,盛于碗中剜一圆坑,放进白糖、奶油沾食。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打扫 房屋,晚间在灶神像的嘴上沾抹麻糖后,烧化。曰“灶王爷上天。”次日开始,包冻饺子、 蒸面食,准备正月吃的食物。
    年三十(“布通”),各家室内外打扫干净,张贴年画、对联,大门外堆积两堆足够燃 烧至初五的牛马粪。傍晚,男女老幼穿着节日新装点燃大门外两堆烟火,在各种神龛前摆供 品,点蜡烧香叩头,然后开始除夕家宴,吃手把肉。晚辈向长辈以次敬酒磕拜。晚间男人到 本屯给“莫昆”内的长辈磕头。当夜,鞭炮声不息、灯火不灭、通宵守岁不眠。老年人骨卜 、观天,以测年景丰歉、吉凶。大年初一(“希嫩”),人们不待东方破晓,争先早起,仍 于各神龛前烧香叩拜,穿戴节日盛装,向老人敬酒、磕头、吃饺子。餐罢,直系家族晚辈男 女到本屯长辈家拜年。初二,到外屯亲属家拜年。春节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此间,老年人听 书、听故事,青少年男子打“博依阔”(曲棍球),妇女晚间聚在一起在室内跳“哈肯麦” 舞,女孩子玩嘎拉哈、捉迷藏、摆“哈聂卡”(纸人)。夜晚,组成“阿布嘎勒迪”队,一 人戴上鬼脸装哑,一人反穿皮袄装羊,另一人装鹤。哑巴一手牵羊、一手牵鹤,后面再跟2人 ,到人多处,哑巴跨上羊身,羊顶不住爬倒,哑巴就从羊身倒下来,跟在后面的2人放声歌唱 ,然后人们为扮演者敬酒,吃节日食品。
    “卡亲”(正月十五),达斡尔族于前一天傍晚,为天神供祭、烧香磕头。当天,人们 穿上新装,吃猪肉和饺子。
    “哈日乌都日”抹灰日,正月十六清晨,达斡尔族老人在未起床的儿女脑门上抹一圆点 锅底灰,以表示消灾免祸,健康成长。青年早起后,也争相抹黑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达斡尔族传统的节庆习俗还在保持。
    九、祭祀
    “敖包·沃奇贝”(敖包祭)。用石头在高岗或山坡上堆积成圆堆,有的中间栽树,为 天地山川诸神祭坛,每年春秋各祭1次。春季五月“敖包祭”,祈求诸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 丰登、牲畜兴旺。秋季八月敖包祭,感谢诸神给予的恩惠,使人们收获五谷和畜群。举行“ 敖包祭”时,全屯男人届时到敖包前席地而坐,由“巴格奇”(萨满助手)先致祷词,而后 宰牛,用吊锅煮熟,盛于巨型木盘,众皆磕头,就地吃肉和肉粥。餐罢,将生肉分户带回, 费用由屯民按耕地的面积和牲畜头数分摊。
    清代,举行公祭敖包会。总管和副总管等官兵赶着备宰的牲畜登临敖包,而后宣读祭文 、宰杀牲畜、焚香摆供、官兵磕拜、就地设宴。宴毕,进行射箭,赛马、摔跤等项体育活动 。
    “多德嘎日贝”、“多哥塔克贝”(求雨祭)。每遇夏季干旱,达斡尔族村屯老少妇女 ,各带1只鸡和1碗米,聚集于“多哥”,即指定的神树下,先请巴格奇致祭词,然后男人杀 鸡,妇女做鸡肉米粥。肉粥做好,巴格奇再致祷词,妇女为河神焚香磕头后,席地坐于树下 共食鸡肉粥。食毕,妇女们用桦皮桶或盆等器皿,反复提取河水(离江河远的用井水)相互 追逐撒泼,直至彼此全身淋湿,将井水掏干为止,达斡尔族谓之“祈雨”。
    “腾格日·沃奇贝”(畜疫祭)。达斡尔族村屯发生畜疫时,每户均带1只鸡聚集于指定 地点。于进屯道口两旁各竖1杆,两杆之间横拉一条插有鸡毛和系有白布条的细绳为“塔热阿 勒”(警戒信号),先由巴格奇致祷词,而后众食鸡肉,食毕即散。乘车或骑马过路人,见 警戒信号就返回或绕道而行。期间,各家牧畜不得放出棚圈,以祈求天神消除畜疫。
    现在达斡尔族“敖包祭”,以其新形式和新内容演变为传统文化活动,每逢七八月份各 地均举行敖包会。散居哈尔滨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在省、市民委的支持下,于1980年8月 在太阳岛召开了第一届“敖包会”。
    十、禁忌
    达斡尔族渔猎期间,不准直称“诺乌固热斯”或“博博额”(熊),而称“额特日肯” (公熊、老头子)、“阿提日堪”(母熊);不准直称“巴热”或“塔斯额”(虎),而称 “诺音固热斯”(兽王)。不准在渔场背手走,怕鱼网被拖至河里;不准妇女、戴孝人、“ 雅德根”(萨满)去渔场,怕不吉利,会把鱼冲走。开犁播种忌鼠日和火日。
    三岁骡马下驹不吉利,应将其卖掉,卖时须剪少量的鬃毛和尾毛,免把福气带走。献给 “巴日肯”(神)的“翁古”马不准出卖,也不准宰杀。不准砍伐祭祀的树木,不准烧“珠 尔登”(树),不能用白桦、榆木盖房子。
    自家东西不能放在别人家过年。除夕天黑前要糊好门窗缝隙,不许在室外招呼屋里人的 名字。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许除拉圾,免把福气扔掉。不许用刀或剪等带尖的锐器指点人。不 许背手或拿鞭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