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
    (一)衣饰
    明代以前,锡伯族多以动物毛皮为衣饰。清代,锡伯族男子喜穿用青、蓝、棕色服装, 服式与满族旗装相似。为便于骑马、劳动,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短袄,外套坎肩、扎腰带 。腰带上挂烟袋、荷包,下着散腿长裤,扎腿带,脚穿布靴或鞋,头戴圆顶帽。
    妇女上穿大襟粘或绣花边的长袍,套穿粘花边坎肩。下穿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 鞋。少女与未婚姑娘留单长辫,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戴花。姑娘结婚后结发。妇女喜戴耳 环、手镯和戒指。年老妇女串门时,手拿烟袋,以相互装烟进礼。幼儿则多穿各色花布衣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伯族除少数老人习惯穿长袍外,男女普遍改穿了时装,换上 了细布、化纤布、毛料等新衣,与汉族服装无大差异。
    (二)饮食
    明末清初,锡伯族主食以高梁米、玉米、稗子米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次之。喜 吃“火锅”,杀年猪时,常把近支人请来吃“白肉血肠”、清炖猪肉切成片或猪血肠配以蒜 泥拌着吃,味香而不腻。捕鱼季节,熬鱼汤吃高梁米干饭。
    锡伯族男人爱喝酒,尤其白酒。锡伯族人会做米酒,将大黄米洗净磨细,上锅蒸熟,加 水发酵变酸甜辣味,澄出液汁为米酒,渣可做饼吃。
    锡伯族人爱饮浓茶。有的将高梁米炒糊,用水煮开喝。端午节至初伏,喜喝酸茶,先将 淘净的小米、稗子米加水泡胀磨细、泡酸,放到布上过滤,酸水汁熬熟,凉后饮用,消暑解 渴,清凉提神,渣做饽饽。
    锡伯族人每年春季做面酱,用以做菜调味或用黄瓜、青椒等蘸吃。秋末,则用韭菜、青 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花花菜。现黑龙江省锡伯族饮食,特色不明显 。
    (三)居住
    锡伯族聚居以氏族为单位,村屯多选水草丰盛的地方。清代,锡伯族被编入“八旗”后 ,旗汉不结亲,小聚居大分散,其他民族不得迁入,形成了锡伯族单一村落。族长为村长。 聚居村落修建房屋时相互协作,上梁、盖顶时,家中有劳动力的,都前去帮忙,无劳力的, 也让半大孩子或女孩子参加辅助劳动。
    锡伯族住宅,正房多座北朝南,盖3间,人口多者盖5间。3间住房,大间为西屋,西屋为 上。南、西、北3面搭炕,西炕随山墙,通灶烟,称“蔓子炕”,上放木箱,供佛龛。长辈住 西间,睡南炕;东屋为子媳住室;中间为厨房,左右起锅台,做饭并暖炕。住房中父子同居 ,长辈住南炕,幼辈住北炕。客人让坐西炕,表示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伯族部分草房被砖瓦房替代,纸窗换成玻璃窗。
    二、婚丧嫁娶
    (一)婚姻
    锡伯族同姓禁婚。骨血正流通婚,舅家女儿可与姑家儿子结婚;骨血倒流禁婚,姑家女 儿不能与舅家儿子结婚。没有子孙人家,可招赘为继承人,养老送终,但其地位不高。
    锡伯族成婚,分说亲、定亲、认亲、迎亲等阶段。
    说亲,由男方父母或亲戚,择选年纪相当、品貌双全姑娘后,请媒人至女方家提亲。
    定亲,男方得到女方联亲应允后,准备彩礼到女方家宴请姑娘直系亲属,并向有关直系 亲属敬献衣料、茶叶、白糖等物,表示感谢养育姑娘长大成人并认自己为婿的恩情。
    认亲,男方于自家准备酒席,请姑娘父母、姑舅、兄嫂等直亲,请自己直亲作陪,无更 多礼节,意在让姑娘父母和亲属认婿家门庭和直亲,以后相遇或有红白等事便于称呼或下请 柬相互通气。
    迎亲,即举行婚礼,先由新郎带着牛马和亲友至女家娶亲。新娘上车前,由新娘表姐妹 或嫂嫂修面,用丝线绞去脸上的乳毛,上头饰、着礼服、穿绣花鞋。
    新娘上车,新郎牵马先出门,喜蓬车随之出门。新郎走到岳父母面前跪请光临其家赴宴 。之后,迎亲青年扶新郎上马、引路。喜蓬车紧跟,不给任何车辆让道,偶遇喜蓬车时,双 方协商,各让一轨而过。待喜蓬车至男方大门口时,迎亲人将大红毡铺于车旁,扶新娘下车 ,由伴娘扶着和新郎并肩,脚踏红毡至正房门前,面北叩首,拜天地,屋里喇嘛念经。进房 时,新郎先进门,新娘站在门外,以门槛为界,夫妻相对而跪,新郎跪一腿,用马鞭将新娘 盖头挑下,新娘进门,同新郎一起进堂屋,于灶前对跪,作“白头誓”。夫妻再到正屋,向 喇嘛叩头,喇嘛摸顶,向父母跪拜。之后,新娘入洞房上炕坐帐。
    晚上喝“合欢酒”。洞房炕上摆设饭桌,新郎新娘面对而坐,女主持人亲手斟两杯。一 杯斟酒,另一杯斟水,两杯用一红线系联,相互交换几次,再敬酒给新郎新娘“合欢”,时 双方青年男女围于炕边贺彩。“合欢酒”喝后,双方青年争抢桌上摆的羊骨肉,抢着的就跑 ,表示日后强硬,未抢着的就于后面追夺,争抢追逐为乐。洞房人散后,新娘才下炕,给公 婆敬烟。
    结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在父母带领下,上坟祭把,并款待新娘父母、姑舅,表示亲好。
    结婚第九天新婚夫妻同去女家省亲,观望新娘住过的屋角。满月后,新娘重回娘家住“ 对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锡伯族的婚姻,都按新婚姻法的规定,提倡男女婚姻自由, 繁琐礼仪已渐消失。
    (二)丧葬
    锡伯族每一“哈拉”都有固定的坟地,通行土葬。难产而死的产妇,不火葬不得入坟地 ;恶性病致死者和自杀或凶杀暴卒者火葬;两月以内致死的婴儿天葬,将婴儿尸体放在野外 无人处,让飞禽走兽吃掉,以示尽早轮回。
    长辈病危时,儿女及家中人都要侍候。咽气前,由儿子将寿衣和女儿亲手做的寿鞋给老 人穿好。咽气时,儿女守在老人身边“送终”,咽气后,家人给死者洗脸、理发和剪修手脚 指甲,口含铜钱,并立即将门窗打开,放老人灵魂出走,全家人大哭,由屋内窗户到屋外烟 囱脚下,送老人登高(烟囱)归天。接着亲人将老人尸体抬下,停放于堂屋正中,头蒙毛边 纸,身盖印经文的麻纱被(“陀罗被”),头朝西北,脚前放丧盆。尸体停当后,派人到亲 友家报丧,亲邻致哀,子媳则跪于尸身两旁叩首还礼,哭声回敬。
    锡伯族人死后停放3天,冬天可放7天,挚亲友好到齐,入殓。将尸体抬到院中,放入棺 木中,请喇嘛念经,超度亡魂。择辰出殡,将棺木放到车上。灵柩出大门前,子媳及近亲朝 大门跪拜,灵柩出大门后,大门前设供桌,摆设饭菜,送葬人按辈份、年龄于供桌前一一哭 祭,示与死者最后诀别。
    至坟地后,死者长子先填第一锹土,随之大家动手用土垒成坟头,坟头中间插入迎魂幡 。葬后,于坟前设供桌、祭奠、焚纸,并将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和常用衣物烧掉。
    服丧期间,直亲长辈的孝期为百日,不得参加娱乐活动,不得穿鲜艳服装,不许大吃大 喝。丈夫去世,妻子守孝3年,期间不得改嫁。最后到百日、去坟地举行祭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伯族丧葬从简,实行火葬。
    三、供俸及其它
    (一)供俸
    锡伯族供俸“喜利妈妈”,也译为“子孙妈妈”。意为“子孙娘娘保佑,子子孙孙繁衍 生息,一代一代传下去”。
    “喜利妈妈”由一条索绳上挂树叉、弓箭、布条、嘎拉哈、摇篮、靴鞋、缨帽、明肠、 铜钱、箭袋、扳指、水桶、木锨、犁铧等物。所用东西,需到人口多、辈份全的家户寻找, 由族中年龄最大、子孙满堂者制做。每年旧历腊月三十至二月初二,由家中男主人将“喜利 妈妈”打开,索绳拉开,供家族人烧香、磕头、顶礼祭拜。
    “喜利妈妈”有祖先辈份,初端必须插于住房西北角,尾端插于住房东南角。混淆索绳 初端和尾端方向,是对祖先大逆不道。
    索绳拴挂的各种物件按不同时间顺序排列,有各自的象征含义。
    索绳,是“喜利妈妈”的主体贯穿线,长2丈左右,由儿女双全、人口兴旺的两位老太太 用9股丝绳从中间往两头搓成;
    树叉,索绳两端各系1个,下部呈尖形,钉入土墙,固定“喜利妈妈”;
    弓箭,3寸大小,用木头或竹制成。弓上搭箭,意为锡伯族男儿;
    布条,长约4寸,表示女孩;
    嘎拉哈,羊或猪的膝盖骨,表示增加一辈人;
    摇篮,表示新娶的媳妇,生男育女;
    靴鞋,表示子孙满堂;
    缨帽,表示升官晋禄;
    明肠,用羊肠制成弓弦,表示弓坚箭强,
    铜钱,表示发财富裕;
    箭筒,表示男儿长大后成为骑射能手;
    扳指,戴于大拇指上,扳弦护指,表示男儿长大后能拉坚弓硬弩;
    水桶,表示风调雨顺;
    木,表示收成丰获;
    犁铧,表示农业盈收;
    供俸之后,由家中男主人将“喜利妈妈”收拢一起,卷成梯形状,上小下大,用高丽纸 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
    现黑龙江省锡伯族农民仍有人供俸“喜利妈妈”。
    锡伯族还供俸“海尔堪玛法”,“玛法”是祖宗的意思。“海尔堪玛法”供于屋外西南 墙角的屋檐下。先在墙上钉两木桩,上放木板,摆上香炉,之后于土墙上掏1长方形洞,洞内 放1木盒,盒内放1男人示征物像。即这一家的男祖宗,因为男子经常在外放牧、狩猎,故将 其神位供在室外,逢年过节,烧香叩头,祈求保佑。
    “海尔堪玛法”后来也被神化为保护牲畜的神,在古代锡伯族的经济生活中,畜牧业占 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对牲畜的繁殖和安全是非常关心的,所以,每家供奉“海尔 堪玛法”。春季青草露面时,由家族老人通知各家供祭“海尔堪玛法”,老亲近戚出人参加 。当天杀猪一口,领牲祝酒。族长献上祭品、焚香叩头,其他人随之跪拜。接着主人将献予 神位“海尔堪玛法”的骏马牵至神位前,骏马披红,举行献马仪式,再将马送至草槽前歇息 。此后,这匹马称“神马”、“祖马”,不剪鬃、不修尾,用细草精料喂养。除主人,别人 不能骑用。擅骑者,要遭主人打骂、族人谴责,要给“神马”洗澡、挂红、请喇嘛念经。现 黑龙江省锡伯族很少有人供俸“海尔堪玛法”。
    (二)节庆
    春节,腊月二十三日,夜间送灶神上天,家家开始杀猪宰羊。大年三十,午后出列各种 神祖像,挂出“喜利妈妈”,摆出家谱,设供祭拜,一家人携纸带锹到墓地,扫净坟堆上的 积雪。回来后在大门口设桌祭祖,全家叩头。晚上点长明灯。子女先给父母叩头拜年,而后 家长率一家大小(妇女不参加),先到族长家向家谱及族长拜年,再分头到亲友家辞旧岁, 互拜祝贺。三更回家,全家一起包饺子,在院外烧“包袱”
    抹黑节,正月十六日清晨,青年人争先早起,用葱头油搅着锅底灰,三五成群争相往脸 上抹黑点,对长辈跪抹,表示尊重。服丧人忌抹。意为向往、盼求吉祥,代替谷物受神灵惩 罚,保证庄稼丰收。
    清明节,农历三月,各家必培坟土携酒墓祭。供品多为鱼制,称“鱼清明”;七月多供 瓜果,称“瓜清明”。
    “四·一八”西迁纪念日,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4000余名锡伯族人 告别东北西迁新疆伊犁。为纪念这一天,近几年,哈尔滨、双城等市县锡伯族人分别举行了 联 谊庆祝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清早,家家房檐插艾蒿,儿童到河沿将缝于肩背上各种布条做成 的“猴子”,投到水里流走,老人往子孙耳朵里塞艾叶,意避邪除灾,防病虫害入耳。
    下元节,农历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午夜,锡伯族各家在后院烧纸、祭祖,谓之送“寒衣 ”。
    (三)礼节
    锡伯族崇尚礼节、尊敬长辈。路上遇见老人,要侧立路旁或下马下车向老人请安(“打 千”),男子左腿前跨半步、双膝下曲、双手扶左膝盖,女子双手向前相并扶膝盖,上身下 蹲。待老人走后起身,上马上车行路。
    和老人同出,要让老人先行。老人进屋,屋里年青人必须起身让坐。老人先坐,坐好后 装烟点火。和老人说话,要离坐位,站于老人前面敬听。非自己回话时,不能随便插话,不 能直呼长辈姓名。未婚青年不能同父母长辈共饮酒。客人不得站主人门槛。吃饭时,用小刀 切肉递给对方,要刀尖朝向自己。上菜,长者不伸筷,他人不能先吃。子媳要侍立桌前,照 顾老人用饭。饭后,长者放筷离桌,他人才能散去。
    (四)祭仪
    除夕夜,锡伯族有为已故亲人烧“包袱”习俗。将打好纸钱的烧纸、供香等包成长方形 纸包,另纸写上已故亲人姓名。而后,拿到大门外或路口,放在摆满祭菜的供桌前,先分别 夹些供菜放于“包袱”上,再斟满酒杯,将酒洒于“包袱”上,边洒边说,某某年腊月三十 几世孙某某率某某给你老人家送“包袱”,请某某老人收下。而后将“包袱”烧着、放爆竹 ,全家男人跪拜叩头,借以追思祖先,向死者表示悼念之情。
    (五)忌讳
    锡伯族,忌食狗肉。如有擅自偷食狗肉者,族长或家长令其饮碱水洗肠,并罚禁食3天。 忌戴狗皮帽子、手套,忌穿狗皮皮袄、皮裤,忌铺狗皮褥子。
    夜晚睡觉,不得于炕上横卧、不能把脱下的裤子、鞋袜等放于高处,不得从衣帽、枕被 等物上跨过。如事出无意,须立即于灯火、火盆上将该物摇晃几下,还
    吃饭时不得站立、行走,或坐于门坎上,严禁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公公与媳妇不得 同桌吃饭。
    子女偶数年龄禁婚。
    正月初一至初五,忌屋内的灰土污水倒于外边。正月初一至十五妇女不得做针线活。二 月初二,禁于地上劈柴。
    家有病人,须于大门外挂一布条或一束草,禁止外人入内。
    灵停于家时,禁止猫、狗在灵前绕过,或跳过尸体;出殡忌申日。猎户禁猎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