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氏族姓氏人口

  一、氏族
    17世纪清朝统治之前,鄂伦春族还存在着较完整的父系氏族公社——“穆昆”形态。“ 穆昆”,鄂伦春族解释为含有“兄弟们”或“子孙们”的意思,即同一父系血统的人们的共 同体。每个“穆昆”氏族均有一个氏族长,叫做“穆昆达”。“穆昆”制度的内容:生产资 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制;崇奉共同的祖先神;由氏族成员民主 推举氏族首领“穆昆达”;有氏族公共墓地。
    穆昆氏族之下有各个“乌力楞”。“乌力楞”,鄂伦春语指同一祖先所传的几代子孙。 一个“乌力楞”即一个父系大家族,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
    鄂伦春族的氏族大约有10余个,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实则是4个部落。
    
    原本同一氏族,后由于通婚和人口的繁殖,有的氏族已分化为两三个氏。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同其他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发展,先进生产工具的输入,以及狩 猎产品同农牧手工产品交换的发展,鄂伦春族内部引起了一系列变革。除猎场、森林、河流 仍属公有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如狩猎枪支、马匹、船只、猎狗等,均变为私有。“乌力 楞”亦由血缘组织变为地缘组织。中华民国时期,库玛尔路“乌力楞”有49个,毕拉尔路沾 河流域有11个。
    1945年8月前,鄂伦春族已由氏族公社——“穆昆”进至村社阶段(游猎公社类型)。村 社内集体狩猎和个人狩猎并存,猎获品平均分配和个体占有制并存。猎民贫富分化,缺马者 借用别人的马匹要付一定比例的猎获品,出现了剥削关系。
    二、姓氏
    鄂伦春族氏族名称就是其姓氏,民国以后由氏族姓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汉姓氏:
    氏族姓氏
    
    汉姓氏
    玛拉依尔
    
    孟
    吴恰堪
    
     吴
    葛瓦依尔
    
    葛
    古拉依尔
    
    关
    魏拉依尔
    
    魏
    玛哈依尔
    
    猛(已改孟)
    莫输呼日
    
    莫
    杜宁肯
    
     杜
    卡日基尔
    
    韩
    柯尔特依尔
     何
    白依尔
    
     白
    阿其格查依尔
    阿
    车基尔
    
     陈
    毛毫依尔
    
    赵
    
    1953年定居后,特别是到70年代,鄂伦春族和异族通婚增多。80年代初人口普查时,允 许改变民族成份,原随父亲(汉族)民族成分的多改报母亲(鄂伦春族)民族成分,扩大了 鄂伦春族,增加了姓氏。据1985年9月调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5乡8村和其他民族通婚119对 (户),331人(包括子女),占鄂伦春族总户数的26%,占鄂伦春族总人口23%,姓氏已由1 0余个变成“百家姓”。
    三、人口
    中华民国初年,据《瑷珲县志》“库玛尔路鄂伦春族人民居址姓氏户口数目表”记载, 详核49处居民共莫尼西勒尔、谷拉依勒尔、韦罗力勒尔等11姓447户,男妇子女大小1984人。 “毕(毕拉尔)路属下一百数十户,男妇大小约五、六百人”,库、毕两路鄂伦春族共约26 00人。1915年,《瑷珲县人种》记载,鄂伦春族人口共629户,2977人。其中:库玛尔436户 2012人,毕拉尔193户965人。1915—1917年,俄罗斯人希洛克哥罗夫调查,鄂伦春族人口共 2731人,其中毕拉尔路899人,库玛尔路1832人。
    1935年,伪黑河省公署民政厅调查,鄂伦春族人口共4094人,其中瑷珲县1479人、逊河 县713、奇克县788人、乌云县132人、佛山县42人、漠河县126人、鸥浦县253人、呼玛县561 人。1938年,伪治安部参谋司调查,鄂伦春族人口共1819人,其中库玛尔路1214人,毕拉尔 路605人。
    1945年,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人口仅剩1007人。1953年,黑龙江省第一次人口普查,黑龙 江省鄂伦春族共1303人。1964年黑龙江省第二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共1488人(男 783人、女705人)。1982年,黑龙江省第三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2002人(男1015 人,女987人)。其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地区和伊春市的5县(市)5个鄂伦春族乡 ,1个鄂伦春族村共457户1427人。即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160户470人,呼 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80户248人,黑河地区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58户190人,逊克县新鄂 鄂伦春族乡92户287人,新兴鄂伦春族乡41户161人,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村 26户71人。此外,散居在黑龙江省各地的鄂伦春族还有5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