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民间口头文学
鄂伦春族在漫长狩猎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神话故事、童话、歌谣、谜语、谚语等题
材和内容各异的民间口头文学。
故事。多是表现颂扬美好、诅咒丑恶、不畏强暴、英勇奋斗的反抗精神,借助神的力量
,征服自然和邪恶的愿望,如《三仙女》、《毛意教训安达》、《阿依吉伦和伦吉善》、《
火神》、《喜勒特根》等。
歌谣。鄂伦春族常将诗歌、舞蹈结合一起。诗借歌的声音表达,伴随舞蹈,以充分体现
感情。歌词大都即兴填词,随编随唱,赞美家乡、歌颂生活、吐露爱情、怨诉不满婚姻。有
固定调,有即兴词,活泼奔放。萨满调,阴沉悲凉。领唱、齐唱、对唱,不分男女老幼,不
需乐器伴奏。伴舞动作逼真,不时发出“介畏介畏”、“哈莫哈莫”等呼号。有歌颂共产党
、歌颂毛主席恩情的《兴安岭赞歌》,也有抨击黑暗旧社会,痛斥日本侵略者的《苦歌》等
。
谚语。鄂伦春族谚语多用短小精悍,富于说服力的词组成。用来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启
发后代爱劳动、讲道德、做正直的人。如“男人不怕山高,女人不怕活细”、“好马飞跑不
用鞭打,好汉说话算数”等。
谜语。鄂伦春族谜语以物谜、事谜为多。如“草地上扣着4个桦皮碗——马蹄”、“一条
绳子丈量起来没有头——道路”等等。
二、音乐
鄂伦春族每逢年、节或结婚、集会等都以音乐陶冶情感。一般男女老少都唱。有合唱、
独唱、对唱等,词边唱边编,多是歌唱生活、爱情、萨满之类,顺口、押韵。乐器种类有“
口弦琴”和“萨满鼓”等。
三、舞蹈
鄂伦春族每逢年、节集会时,不问男女老少都跳舞表示庆贺。有“安嘎”(撮罗子)舞
,手拉手围一圈,上身稍向前倾,左右跳动,表示“撮罗子”样。“依哈嫩舞”,2人手拉手
转两圈,翻个身,表示打了野兽向马背上驮时马来回转的高兴样。红果舞,2人对面转圈,1
人往前走,1人往后退,转1圈鼓1次掌,做摘果子姿势。树鸡舞,2人或4人蹲着,手叉腰间,
来回迅速跳动,表示树鸡蹦跳样。
四、绘画
鄂伦春族于小孩摇篮上,桦皮盒边上画各种花草、小鸟、蝴蝶,或于布、纸上画各种神
像。
五、说唱(“摩苏昆”)
鄂伦春族年长者边说边唱,不需乐器伴奏,长篇故事一般需说唱10几天,甚至数十天。
悲壮曲折,形象生动。有《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波尔卡内莫日根》、《
布提哈莫日根》、《雅说唱10几天,甚至数十天。悲壮曲折,形象生动。有《英雄格帕欠》
、《娃都堪和雅都堪》、《波尔卡内莫日根》、《布提哈莫日根》、《雅林觉罕和额勒黑汗
》、《鹿的传说》等。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和文艺团体,曾多次组织民族艺术挖掘小组
,深入鄂伦春族乡村,搜集整理流传于鄂伦春族民间的文化遗产。
现在出版问世的历史专著有杨英杰《兴安岭上的鄂伦春人》,秋浦《鄂伦春人》、郑东
日《鄂伦春社会变迁》等。小说有孙俊然的《长长的乌拉银河》、贾非的《冰雪摇篮》等,
民歌有《我们有了新村庄》、《最好的鹿茸献给党》等,戏曲有《猎犬失踪》、《密林风云
》等,电影电视剧有《鄂乡新貌》、《红雪》等,舞蹈有《鄂伦春舞》、《红围舞》、《捉
鹿舞》等。
业余歌手莫桂英出席全国文艺汇演,受到国家领导赞扬,业余文学工作者孟淑珍挖掘整
理出版《摩苏昆》说唱故事30余万字。
现全省鄂伦春族5乡8村,乡乡有文化馆(站),配有专职干部,俱乐部定期放映电影,
年节演出文艺节目,每个图书馆(室)都藏书几千册,供读者阅读,并设专门管理人员。广
播、电视亦有了发展。逊克县新鄂村鄂伦春族,几乎家家都买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