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体育
一、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从事游猎生产,长期漂泊不定,生活条件恶劣,卫
生条件落后,许多人患有胃肠病、气管炎、结核病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妇女缺乏妊娠、分娩
卫生常识,多数患有妇女病。没有医药,只好求神问卜,依赖“萨满”,非但不能治病,反
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给鄂伦春族鸦片烟、烈性酒,怂恿吸食,不仅影响正常生产
,而且严重损害身体,酗酒后有的淹死、冻死、残杀致死,人口急剧下降。据1934年齐齐哈
尔特务机关长松室上校调查,毕拉尔路(逊克县新鄂、新兴乡和嘉荫县胜利鄂伦春族村)鄂
伦春族为800人。库玛尔路(黑河市新生乡、塔河县十八站乡、呼玛县白银纳乡和瑷珲县哈尔
通村)为1600人,到1945年全省鄂伦春族仅剩1007人,比1934年减少1393人,人口下降一半
还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濒临灭亡的鄂伦春族,进行了抢救。瑷珲、逊克、
呼玛县组织了巡回医疗队,深入各鄂伦春族部落,宣传卫生知识,免费医治疾病。协领公署
、分署等干部配合,宣传不讲卫生、吸食鸦片、酗酒对身体的危害。培养本民族医护人员,
将3名鄂伦春族青年送齐齐哈尔医士学校深造,一批助产士在黑河地区医院培训,6名护士跟
随巡回医疗队边学习、边工作。
定居后,1953年党和政府指派检查组、医疗队,深入鄂伦春族各村屯调查,并预防治疗
霍乱、肺结核、斑疹、伤寒、百日咳、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呼玛县白银纳村检查妇女18人
,有17人患妇女病。1954年,瑷珲县新生村、逊克县新鄂村、呼玛县白银纳村建立卫生所,
各村屯患者就近诊治,医药费用均由政府负担。
1956年,党和政府对危害鄂伦春族健康的肺结核病很重视,指派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所
和黑河地区结核病防治院,定期深入乡村检查。十八站、白银纳村检查248人,患肺结核病者
高达32人,占被检查人员的7.75%。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并
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1959年,黑河地区在逊克县新鄂乡召开卫生模范先进现
场会。各村屯普遍建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鄂伦
春族地区卫生工作有了发展。
1963年,政府投资10万元,于呼玛河龙头山上建造500平方米的结核病防治所1处,设有
病床30张,人员编制11人,免费诊治呼玛县鄂伦春族结核病患者。黑河地区结核病院收治爱
辉县、逊克县和嘉荫县鄂伦春族结核病患者(费用由县卫生部门核销),结核病基本得到控
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鄂伦春族地区一些行之有效的卫生工作制度被砸乱,结核病患病
率又有回升。各种疾病发病率增高,卫生工作出现混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鄂伦春族地区卫生工作出现了新局面,恢复了各种制度。19
82年起,鄂伦春族患者医药费实行全额补助,患有结核病患者住院伙食费每天补助2元。健全
鄂伦春族地区卫生医疗机构,充实了医务人员,至1985年全省鄂伦春族5乡8村都设有卫生院
或卫生所,有医护人员109人,其中鄂伦春族20人(医生9人,护士11人),塔河县十八站乡
鄂伦春族结核病防治院有病床30张,医护人员26人。
二、体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鄂伦春族乡村体育活动活跃。各乡村设置了篮球、排球、乒
乓球场,恢复了传统体育,每逢年节喜庆日子均组织赛马、射击、摔跤等传统项目比赛,举
办篝火晚会,表演“罕贝舞”等。
页码:321-323
篇名:第七篇 鄂伦春族
章名:第五章 语言风俗宗教
节名:第七篇 第五章 第一节 语言文字
正文:
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过去曾用满文,现在通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元音15个,分长短,14个格
,辅音18个,民族内部均用本族语言,无文字。
过去白天用太阳辨方向,晚间用北斗星辨别东西南北,用月亮圆缺计算农历初一、十五
。用马鬃、尾绳结疙瘩计算天数。用木头刻纹记发生的事情。木头刻纹大而长事就大,小而
短事就小。“插棍指向”,行猎途中,前边的人在用过火的地方插一木棍,指向去的方向,
走的远指向木棍插得就高,遇岔道就在要去的方向插一木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