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风 俗

  一、服饰
    赫哲族的衣、裤、被、褥早年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居住同江县勤得利以上黑龙江、松 花江沿岸的赫哲族,多用狍皮和鹿皮做衣服,勤得利以下(不含勤得利)黑龙江、乌苏里江 沿岸的赫哲族,多用鱼皮做衣服。
    男人冬季狩猎时穿兽皮服装,平常也穿,但不普遍。妇女穿鱼皮缝制的过膝长衣“乌提 裤”,平常也穿去毛兽皮衣服,凉爽,出远门或拉烧柴穿带毛兽皮衣服,防寒。
    渔猎民冬季生产普遍穿狍皮大哈“克哈什克衣”,用熟化的狍皮柔软的狍或鹿脊筋搓成 细线缝制的有大襟或偏襟的过膝大衣。冬季大哈用冬季“成皮”缝制,毛向里,绒毛多、皮 板厚、保暖、耐磨。春、夏、秋季大哈则用入冬皮“大毛宾其”、大秋皮“小毛宾其”和夏 季皮“红岗子”做成,毛向外,毛短、凉爽。狍皮裤子,用去毛薄皮或棉布做裤腰,前后均 可穿用。狍皮被“那色胡鲁”,用五六张熟化的成皮拼缝成2米多长上半截开口,下半截筒式 的口袋,人睡觉时从开口处钻进去。两边压好。狍皮褥“那色色克特”,用狍皮或狼、熊、 野猪等大皮张缝制,暖和、轻便。19世纪80年代仍有人使用。狍皮手闷“克阿其玛”,用熟 化的毛皮缝成筒式,手掌和拇指用另一块毛皮缝在筒式下端,手腕处留一横口,便于伸手握 枪扣动板机,横口沿边缝上毛皮,防止灌风,再在手闷上端安上一块去毛薄皮或鱼皮,上缝 一根皮或布条带,手闷戴上后,肘下的手臂用带紧扎,这样既防透风又不易丢掉。也有五指 分开的皮手闷“皮日掐斯克”,用夏季皮“红岗子”缝制。这些到1950年均已不见,手闷子 全用布制做。狍头皮帽“阔日布恩处”,在熟化的整狍头皮上缝帽耳,遮至脸面,再沿帽耳 缝上貉或狐尾毛皮围脖。夏季戴桦皮帽“博如”,形似斗笠。帽上有各种云卷和花纹,顶尖 檐大,遮光、蔽雨。靰鞡“温他”,早年大部分用熟化的哲罗、细鳞、鲇鱼、狗鱼等皮,也 有用熊皮、野猪皮,后来用家养的猪、牛皮制做。
    鹿皮衣服,须制成革后缝制,数量不多,春、秋、冬季穿用。
    鱼皮衣服是把草根、鲢、鲤、白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捶熟成和布一样柔软 后,用特制的鲢鱼皮线缝成。男鱼皮套裤“卧又克衣”,裤腿齐口,没有裤裆,裤脚下沿镶 黑边,生产时穿用。女鱼皮套裤“嘎荣”,裤腿上口月牙形,前边到裤腰,后边到大腿根, 裤脚绣花边或镶黑边。也有妇女穿棉套裤,里面穿秋裤,外面穿棉布袍。清末,妇女上衣如 旗袍,袍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老年人穿长袍,衣身肥大、袖肥长。鱼 皮靰鞡,先在靰鞡身的前端和脸抽折缝成半圆形,再用薄鱼皮和去毛的狍肚皮沿口缝上高30 厘米,穿上绳或皮条做带。穿时,靰鞡里絮匀捶软的猪鬃草,或絮少许草,穿狍皮袜子,裹 在小腿上,用带扎好,轻便、暖和、不透霜。夏季捕鱼生产,为防遇热烫坏,穿用未熟化的 鳇鱼皮缝制的靰鞡。穿前用水浸软,用后挂起来存放。清末,妇女冬季干活穿靰鞡,平时穿 花布鞋。
    赫哲男女服装沿襟、袖口、托领、下腰均用野生植物或黑黄色棉布,染色或镶上云纹和 动物图案。年轻妇女的衣服则用红、黄、绿、蓝、黑等颜色的皮革或棉布剪成花边、云纹, 镶嵌在衣边上。
    早年赫哲族姑娘脑后梳一长辫,用红绒线扎紧、留穗。结婚后,脑后挽一大发髻,别上 兽骨簪子,满头戴花。后来,出现了铜簪、铁簪和银簪,还有发网。青年佩戴耳钳“卫堪” ,年纪大的戴耳环“希堪”,多的每只耳朵可戴3个。妇女无论老年或青年都戴手镯。早年木 制手镯,清朝以后铜、银手镯,也有戴戒指的。民国年间,有的青年妇女剪短发。近几年来, 赫哲妇女多留短发,部分妇女烫发,发髻已不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鱼、兽皮制衣服、被褥逐渐被布制替代。
    二、饮食
    历史上,赫哲族以渔、猎为生。主食鱼、兽肉,擅长加工鱼、兽肉制品,小米是副食。 常用食品,熟食有鱼松、烧鱼、煎鱼、兽肉干和炖肉等。鱼松“他斯恨”每餐必不可少。鲤 鱼、鲇鱼、白鱼、链鱼、鲟鱼、鳇鱼、草根、青根、干条、哲罗、发罗、细鳞、鳊花等较大 的鱼均可炒鱼松。鱼松炒好放至罐里或酒篓、油篓里,还可放些“稠李子饼”,用鱼油浸泡 ,罐口扎紧,湖泥密封,放至阴凉处或埋在地下储存。兽肉干,将鹿肉或狍肉煮熟晒干,烤 、煎、炸、蒸、炖、煮等做法与现在相似。
    赫哲族喜吃鲟、鳇、鲤、白、草根等多种生鱼和鱼干。
    拌生鱼“他拉克哪”,将活鱼放血后,剔下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姜葱”、“野 辣椒”,加上醋、盐或野樱桃浆汁,味道鲜美。现在,赫哲族拌生鱼放用开水焯熟的土豆丝 、绿豆芽、粉丝和白菜丝及味精、生姜丝、精盐、辣椒油等调料,制作更为精细。每逢客来 ,必切生鱼招待,以示尊敬。
    春、夏、秋季吃“拉布特克啊”,将活鱼或最新鲜的死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 或辣椒油吃。“达勒格切”,将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连在鱼皮上,然后用削尖的柳条 顺着鱼串好,放在旺火上燎烧,三四分熟后,浇上醋吃,也可燎烧后切成片吃。
    冬季吃“苏日阿克”,将鳇、狗鱼、哲罗、细鳞、牙布沙、鲟等冻鱼剥皮后,骨、肉一 起横切片,浇醋、盐水、辣椒油,清凉、鲜美,多饮酒时食用。现在,拌生鱼仍是待客的佳 肴,人人喜食。
    生鱼干,将各种脂肪少的鱼肉剔下,割成鱼肉条,或将狗鱼、鲤鱼等切成坯子,晒干捆 好,贮存在鱼篓“塔克吐”里,待食物缺少时,或冬季喝小米粥(与喝茶相似)时当菜吃。
    赫哲族还采野菜和野果。春季“柳蒿芽”(额恩必)出土时,就开始采吃,长高时大量 采摘,用开水焯蔫后,晒干储存,常年食用。黄花菜、蕨菜、山白菜、灰菜、米叶菜、芨芨 菜、枪头菜,现采现吃。现在,平常食用白菜、土豆、芹菜、西红柿、大辣椒、大萝卜等, 野菜只在春季采食。野果主要是“稠李子”,用铁器、石器把果肉、果核捣碎,制成薄圆饼 “得布西克特”,晒干后,放到鱼松罐里,用鱼油浸泡,吃时取出,甜香适口。
    主食常吃的有“拉拉”,用小米或苞米小子煮成稠粥(类似汉族粘米饭),放鱼松或 搅拌鱼油、兽油后吃。“莫温古”将鱼切成小块和米一起下锅,放盐,煮成稀饭“索林”, 将整粒玉米煮熟,拌鱼松吃。还吃面片、面疙瘩。近六、七十年来,节日或招待客人时,以 米、面为主,饮食以粮食为主。
    赫哲族地处寒带,常跋山涉水,露宿冰天雪地,为驱寒、驱蚊虻、防野兽的袭扰,喝酒 ,吸烟较普遍。祭礼、宴会、迎宾、送行均用酒,酒由外地买进。烟自己栽种(亦有买进) 。无烟时,有的也吸晒干的柞树叶和榛树叶。
    赫哲族不喜喝茶,偶用炒焦的小米和玫瑰花、或玫瑰花嫩叶、小柞树花泡水当茶喝。
    三、居住
    过去,赫哲族住房随渔猎生产游动,可随地搭盖住房“撮罗子”、“撮罗昂库”、草窝 棚(“阔恩布如昂库”)、地窨子(“胡日布”)、“温特合”等。固定住房“马架子”和 “正房”,多建在江、河岸边高处,生产季节1处居一二户或三四户,正常生产居于村屯,少 者七八户,多者二、三十户。
    “撮罗昂库”,意为尖窝棚。夏季捕鱼临时住的草房。一般是先用多根长6米,粗约7厘 米的木杆搭起上尖下粗的圆锥形架子,而后在上面绑上多道横条,从底部向上一圈一圈苫草 ,苫一圈草绑上一道细条,以压住草根,不使苫房草脱落,直苫到尖顶,用草绳或树皮绳絷 住。“撮罗昂库”里东、西、北3面就地摆好木杆,上铺厚草,再铺兽皮和褥子,北面正位老 人住,东西两侧青年和晚辈坐卧,中间空地挂上吊锅做饭和升烟熏灭蚊虻。夏季上山打猎,可 用桦皮苫房。门开在南面,扎草帘盖门,没有窗户。
    “阔恩布如昂库”,渔滩上临时住房,将直径3厘米长的柳条,弯成半圆形,两头插地成 拱形,大的长约5米,宽约3米,高2米;小的长约2米,宽1米多,高1米多。如房架条短,可 视需要宽度用2根,根部一端插地,梢部弯成适当高度后用树皮絷牢,每隔约50厘米插一道, 直插到需要的长度,然后绑系上多道横条,苫上草,一头用草堵严,另一头用布或草帘子做 门,住一二人。
    “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均不能过冬,只能在夏季捕鱼时住,搬家就扔掉。后 用棉布做“昂库”,轻便、省事。随之,出现了布制蚊帐,夜间不受蚊咬。
    “胡日布”,先挖深约70厘米至1米的长方形土坑,坑大小按人口而定。中间前后立柱脚, 架上檩子,椽子上端搭在檩子上,下端直接撮在坑边约60厘米处,形成“人字”形架,其上铺 好树条和草,培上厚约20厘米土,阳面开门,门旁有窗户,早年用去鳞的鲢鱼皮糊,以后用鱼 油或豆油纸糊,结实亮堂。后面呈马屁股形。屋内搭炕或搭铺,较暖和,最多能住2年,一般 只住1冬,翌年再盖。如夏季还继续住,可披上一层草,防漏。一般情况下,培土较厚,不苫 草也不漏雨。
    “温特合”,冬季狩猎临时住房,类似“撮罗昂库”。将原木撮起一人多高,外面培雪 ,或用布围起遮风,里边就地铺草睡觉,中间烧火取暖、做饭。
    “马架子”,建于草地上,南北间,有墙、有盖,类似厢房,南墙上开房门,窗户于门 的一侧或两侧、北山墙或西山墙。房内没有间壁,火炕搭在北面或东西侧,大小视实际需要 ,灶坑与炕的连接处用木板或木杆隔开,以防小孩掉进锅里。烟囱在屋外,用一粗空筒木或 木板钉成方形或三角形长筒,高过房脊。
    1938年,日伪当局强制沿江居住的赫哲族村并屯,不能随生产散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赫哲族居住条件改善,普遍居住2至3间正房,有玻璃窗户。19 80年始建砖瓦房。
    四、交通
    早年,赫哲族交通工具为狗挽雪撬、马、爬犁、滑雪板、舢板船、桦皮船(“乌木日沉 ”)、快马子(“威呼”)、独木舟(“乌同格以”)等。
    百年前,从外地传入牛、马拉雪撬“发热”,用2根直径12—15厘米粗柞、桦等硬质鲜木, 前头揻成上翘高70厘米,每根安上5—6根爬犁腿,高约20厘米,爬犁底部连接,左右两边装上 套杆,套一二头牛或马,载运500至1000公斤。民国初年,从内地传入四轮铁、木结构畜挽车, 但笨重,只用于夏季和无雪的道路。近几十年,发展为畜挽胶轮车。到1985年全部使用机动车。
    船,是赫哲族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除用于夏季捕鱼,还用于走亲访友、运 输货物、柴草、远距离送信等。早年,用桦皮制船,体轻、挪动方便、速度快,只坐1人,后来 发展为用松木板制做的“快马子”,两头有尖,稍有上翘,可乘2人,也较轻便,除用作运输, 还可用于叉鱼生产。
    较大型“舢板”船“特木特肯”,是赫哲族远距离商品交换的运输工具,一般载运2000 公斤。后传入“划斜船”,船体较大,可烧饭、住宿,但笨重,用处单一,只能捕鱼下钩用 ,使用人家不多。1970年前,划斜船被小型挂网船代替。1982年全部使用3—12马力小型机 动船。后来,国家又拨给赫哲族3艘120马力机动船,用于生产和运输。
    五、婚嫁
    历史上,赫哲族婚嫁实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个别有权势的富户或地方官吏一夫二妻 ,极少数人家为了生儿育女纳妾。
    结亲,赫哲族结亲方式为由媒人介绍,双方父母直接协商,或双方儿女相互换亲,指腹 为亲。
    赫哲族结亲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不大讲究贫富之分。男女双方父母为子女选偶标准是 男方为人正派,能渔善猎,女方聪明贤慧劳动好,针线手艺巧,而双方父母关系好坏则是亲 事成否的关键,父母包办,青年男女无权力过问。
    近百年来,赫哲族说亲和结婚习俗受满、汉族影响较大。男女求婚,先托请媒人或父亲 、伯父、叔父、长辈亲属携酒(酒壶拴一红布条,以示说亲)至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共饮, 饮酒中间提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再斟酒给祖父、祖母等其他老年人,如果女方父母不同 意,即作罢。
    过礼,提亲事成后不久,先过小礼“米啊坤”。媒人,新郎及其父母带着礼物和酒肉到 女家。酒席上,双方交换订婚媒帖,商定女方彩礼数目、过大礼日期。过大礼“萨日力尼” 。结婚前几天,男方将女方所要的衣服、被褥、家俱、首饰、酒肉、马匹等物全部送到女家 ,双方商定娶亲日期。
    娶亲,早晨太阳出来不高时举行。无论两家相距多远,均由男方接亲,也有个别送亲。 清代时只是把姑娘接回,举行简单的婚礼,清末婚礼变得繁琐。结婚当天,新郎穿长袍,斜 披宽红带,由男宾客骑马相陪走到前面,娶亲婆(儿女双全、有丈夫、又会管理家务的老年 妇女)和一男一女儿童、亲友陪同新郎前往女家接亲,冬季乘坐搭彩棚的雪撬“拖日科衣” ,夏、秋则坐舢板船。接亲人是单数,迎来新娘成双数。
    接亲人至女方家后,女方摆酒宴,新郎向岳父、母叩头。临行时新娘哭泣,以示惜别。 也有不愿嫁男方,放声大哭。女方母亲、兄弟姐妹和亲友带着陪嫁物品,陪送到男方家,女 方父亲不能陪送。
    送亲人至男方家后,男方老人向女方老人敬酒3杯。同时,给送亲人敬酒。女宾客挽扶新 娘至新郎门外,与新郎拜天地。如新娘晚到可将其安置于别人家暂住一夜,第二天再行婚礼。 新娘进屋时,门坎放一马鞍子,新郎在门内牵扶新娘手迈过马鞍子进屋,由亲友中有威望的老 人主持,先拜祖宗三代、灶神,而后手执扎三道红布条的芦草(3根1捆),向新娘训话。也有 行婚礼以后新娘上炕面对墙壁“坐福”,直坐到送亲人酒席宴罢离去,方能下炕走动。婚后第 二天,新娘早起拜见公婆和长辈,并点烟、倒水,而后担水、劈柴、做饭,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赫哲族实行自由恋爱结婚,婚礼仪式也同当地汉族人一样。
    六、丧葬
    赫哲族死后实行土葬。清代前期用桦树皮裹埋,后发展为挖一长方形土坑,四周用原木 垒成框架,下面铺原木、垫草、铺褥,死者仰放,死者生前最常用和最喜欢的东西做陪葬品 放入墓中,上面用原木盖好,培土成坟,不足10岁孩子死后,用桦树皮捆扎,扔到离住处较 远的树林里或山坡上。
    清朝中叶以后,受满、汉民族影响,始用棺木埋葬。狩猎死于山中者以桦皮或树枝裹尸 架树上,待二三年后埋葬。死于家中者3日后埋葬;死于非命者隔日埋葬,唯死于天花瘟疫或 痨病者当日火葬。一般是将死者头东脚西移放至屋地中间与炕相平的木板上。尸体上盖黄布、 黄纸或黑布、白布,旁放一碗水,再在一根细线的两头各拴一铜钱,一头铜钱放入死者咀里, 另一头铜钱放饭桌上。如死者生前吸烟,将其用过的烟袋插入袖中。桌面摆满各种祭品。晚辈 每天烧纸,并在周围浇米汤或酒,口念死者多喝多用,行叩首礼,以示吊唁死者。
    出殡,由晚辈6人、8人或24人抬棺,也可用雪撬拉至墓地(一般选在村屯西部高地上) 。棺入墓穴后,由年事高的亲友焚香(也可用蒿杆代香)祈祷。而后,长子培第一锹土(如 无子女,直系亲属代培),晚辈们穿白孝服,扎白腰带,跪于墓前,嚎啕大哭。入葬后,脱 下孝服保存,上坟、祭祀时再穿用,直至撂完“档子”。
    撂“档子”,死者埋葬后,为示死魂仍在,生前用的被、褥、枕头等物,仍铺放在睡觉 处,白天叠起。经常为其点烟、倒水,按时摆放饭、菜与酒。男放7天,女放9天。当晚“出 魂”,亲友向死者灵魂敬酒告别后,将死者被、褥叠起放到屋外不受雨淋处保存。
    七、节庆
    清代,赫哲族受满、汉民族影响,均过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等节日。春节最为隆 重,除夕晚间,屋内西端供奉祖宗三代,用黄裱纸和纸包袱送亡灵,锅灶上方墙上供奉灶神 。民国年间,房外墙上供奉天地神。春节,青年人穿上新装,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些压 腰钱。男女青年以唱歌、弹拨口弦琴娱乐,中年人听说唱“伊玛堪”,老年人则互相祝贺、 叙家常、说吉利话。
    近年来,赫哲族欢庆“乌日贡”节,即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举行“乌日贡”大会,欢庆 渔业丰收,进行民间娱乐和传统体育表演。
    八、礼节
    赫哲族不成文的族规和家规森严,任何人不能违犯。在家长尊严中,舅父权威至高无上 。父亲、伯父处罚子女时,只有舅父出面讲情才能得到饶恕。就是伯、叔叫子女跪下,舅父 也能做主释放。
    儿媳要精心侍奉公、婆,不能随便进入公婆住室,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公婆吃饭时 ,儿媳要侍立门旁侍候盛饭、添菜,待公婆吃完后,才能把桌搬到灶间和孩子们同吃。老人 晚间未睡下,晚辈不能先睡,尤其儿媳更不能先躺下睡觉。
    弟媳不能和夫兄说话,若有事商量,只能和妯嫂说或找别人转达,既便事情难办也不能 自己去找夫兄谈。途中面见夫兄绕道走,实在躲不开就低头走过。现在有些改变。夫弟可以 和嫂说话、开玩笑。但“老嫂比母”,对长嫂要尊敬。弟媳有事可以找夫兄谈,但不能说过 头,更不能开玩笑。
    对客人以礼相待,每逢来客必留吃饭,奉上鱼头、酒类,以示尊敬,此礼节一直延续至 今。
    九、观天
    赫哲族善利用自然变化观测天气:初生月牙向上,本月雨雪天多;日挂耳有风、月晕有 雨雪、太阳落在乌云里要下雨;吸烟时烟袋杆里烟油呼噜呼噜响要下雨;水缸外面有水珠要 下雨;鱼露出水面呼吸要变天;鱼在江心经常窜出水面要涨水;出现早霞变天、出现晚霞晴 天。
    十、禁忌
    赫哲渔猎民捕鱼、狩猎时,不准说大话、怪话、谎话,怕触犯神灵,猎不到大兽,捕不 到鱼。捕鱼人如家中有人死去,在网滩上烧一堆火跨过去,“熏熏晦气”。狩猎人不能坐在 锯下的大木桩上休息,大木桩乃“山神爷”坐位,凡人不能坐。人们不能跨火堆。续烧柴要 根朝里,如梢朝里难产。做饭不能用勺子敲锅边,或用筷子敲打碗边,怕当乞丐。孕妇和经 期妇女不准到渔场或捕鱼船上,怕“败兴”,捕不到鱼。孕妇不能劈鱼头,怕生畸形婴儿。 妇女不能坐跨男人的衣物或猎枪、子弹、捕兽工具,怕“晦气”;不能用脚踏锅台,怕得罪 灶神没有饭吃;不能坐船头,怕行船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