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 渔业
第三章 经 济
一、畜牧业
明末清初,鄂温克族畜牧业初具规模。在贝加尔湖以东根特木耳部落与布里亚特蒙古人
为邻时,就开始养马。博木博果尔部落被清朝征服时有“马四百二十匹,牛七百头”。从黑
龙江北迁徙到嫩江流域之后,布特哈打牲鄂温克人以狩猎为主要经济来源。牲畜主要有马、
牛,但数量较少,一个村子最多有几十头牛、几十匹马。马主要用来骑乘,牛用来挤奶、套
大轮车。每年农历4—7月底,家中的老人或妇女带着“萨喜格柱”(帐幕)、到水草好的地
方去夏营放牧。夜间用柳条围成简易的牛犊圈和乳牛圈圈起来。
1732年(雍正十年)清廷调布特哈打牲部1600余鄂温克士兵至呼伦贝尔戍守边疆,就地
发展畜牧业生产。
清朝中期,位于嫩江东岸,讷河县嘎布卡村,土质肥沃,水草丰盛,狩猎、畜牧两业兴
旺。仅金氏一家就有牛、马千头之多。嘉庆年间,卜奎(齐齐哈尔)设“楚勒罕”场,鄂温
克人用牛马、猎物和山货换取布、丝等日用品和铁制工具。促使畜牧业经济更为兴旺。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由于发生两次瘟疫,牲畜大批死亡。
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鄂温克的畜牧业以家庭饲养为主,以养牛为主,多者数十头、上
百头,少者十几头或几头,已出现无畜户。当时以耕牛为主,养散畜是为了繁殖和喝牛奶。
养马是为架车和骑乘。
1947年土地改革,鄂温克族群众分得土地与牲畜,走向互助合作道路。1958年人民公社
化,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家庭饲养的牲畜统统入社,挫伤了鄂温克族饲养牲畜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单纯强调“以粮为纲”,使畜牧业遭到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鄂温克族畜牧业很快发展起来。到1985年,讷河县团结乡鄂
温克村全村207户有奶牛28头、黄牛505头、马150余匹、羊500只,户均大牲畜3.6头、羊
2.42只。百路村全村146户,有马104匹、黄牛373头、奶牛82头,户均大牲畜3.83头。
二、渔业
鄂温克人早在黑龙江上、中游居住时,就开始捕鱼,南迁嫩江各支流后,渔产资源丰富
,哲罗、细鳞、鲫鱼、鲤鱼、鳊花、鳌花、草根等鱼个头大,数量多,在小河和泡子里就可
以捕到三五十斤重的大鱼。使用的捕鱼工具有叉、钩、网等。捕鱼方法有叉鱼、钩钓、网打
、挡亮子等。
1.叉鱼。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每年四五月,鱼交尾,成群结队到浅水面浮游,易于叉
捕。秋季是叉鱼的黄金季节。多数鱼种捕捉食物由大江游向小河,白天人们站在江河岸边,等
鱼游来扔叉。晚间人们在木排上点起火把,把鱼引来后再叉。叉鱼一般需3人合作,1人掌排,
1人打火把,1人叉鱼。冬季、河水结冰,可在冰上凿洞,夜间以火光引鱼,一夜就可叉鱼几十
斤。鱼叉为铁制,有三齿、五齿两种,齿上带回钩。鱼叉木柄长三四米,叉后拴有马鬃绳长四
五米,扔叉时要拉住绳子,以免把鱼叉扔掉。这种鱼叉,现在有的人家还保留着。
2.钩钓。一般在夏季进行。夏季天热水暖,鱼爱咬钩。钩钓方法有:①拿杆钓,在鱼杆上
拴一条弦,弦上面拴2—3个钩,钩上下蚂蚱或蚯蚓做鱼饵,站在河边钓;②下懒钩,绳上拴许多
钩,钩上下鱼饵,扔到河里,绳的另一端拴在树上或木桩上,没人看管,到时候去拿鱼。现在这
种捕鱼方法仍使用;③拉毛钩,在柳木制鱼杆上拴马尾绳或钢丝弦,弦头拴一个鱼钩,钩旁拴一
小块灰鼠皮,人举杆在河边逆水拉动,灰鼠皮似一只小鼠在水面游动,哲罗、细鳞等鱼见到后会
跃进吞食上钩。
3.网打。一年四季均可进行。过去,鄂温克人很少用网打鱼,5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成
立后,才普遍实行用网打鱼。1956年,讷河县团结乡鄂温克村排船、织网,建立了专业捕鱼队。
4.挡亮子。深秋和初冬季节进行。方法是用柳条编成篱笆或用土筑起墙坝,将小河横挡,篱
笆或墙坝上留有小口,留口处挂上柳条筐,鱼至大河深处过冬,顺水下游时即可掉在筐里捕获。这
种捕鱼方法较为古老,但至今仍在使用。
过去鄂温克人捕鱼只供自家食用,从不出卖,现在也作商品出售。1983年讷河县团结乡
鄂温克村民22人,组成渔业队,用两趟网捕鱼,一年收入上万元。涂海备有一套完整的捕鱼
工具,农闲时领着儿子捕鱼。1984年全家年总收入2600元,其中渔业收入800元,占全年收入的30%
。1985年讷河县团结乡百路村渔业队承包给6人(村算一股),全年纯收入近万元,每股分红1400元。
1985年春,讷河县团结乡两个鄂温克族村近50户,经县水产部门批准,优先办了捕鱼证。
过去,鄂温克渔民仅靠江河自然捕捞,现在学会人工养鱼,已开始利用沟、泉、泡等,
发展人工养鱼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