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教育 文艺

第四章 文 化

  一、教育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在墨尔根两翼设立学校各1所。校内设 助教官,鄂温克、达斡尔每个佐领送1名儿童,学习满文书艺。
    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鄂温克、鄂伦春国民学校3处,每处学生定额30人,共90人。 鄂温克、鄂伦春学龄儿童(6—14岁)119人,大部可以入学。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于讷河县嘎布卡村(今团结乡鄂温克村)建立第三初级 学校,1—4年级,1名老师复式教学,学生26人。
    东北沦陷时期,1938年,改初小为国民学校。日本侵略者实行殖民主义教育,向学生灌 输奴化思想。1942年,人民食不饱腹,学生纷纷退学,能够在校继续念书的学生多是富家子 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迫切要求提高文化,贫苦农民纷纷送子女 上学。1947年冬至1948年春,讷河县团结乡鄂温克学校开学,设1—3年级3个复式班,1952 年增加4年级班,教师2人。1956年增加5年级班。6年级学生到杨树屯上学。1959年增设6年 级班,学生70余人。
    1961—1963年团结乡鄂温克村办农业中学1所,学生120人,教师5人。1966年8月“文化 大革命”开始,全乡学校停课。1972年,鄂温克小学增设中学班。1978年,增设1个高中班, 1980年与公社中学合并。至此学校共11个班级,其中高中1个班,初中3个班,小学7个班,学 生316人(含其他民族学生)。
    1985年,讷河县团结乡已有鄂温克学校和百路村小学两处。鄂温克学校还于榛子街屯设 1处附属小学3个班。鄂温克学校共有12个班,学生302人(含其他民族学生)。两所鄂温克学 校有正、副校长2人,正副教导主任各1人,中函和中师文化程度的教师15人,初师文化教师6 人。鄂温克学校毕业生考入大学(含工农兵大学生)的5人;考入中专或乡高中14人;考入齐 齐哈尔市民族中学高中班13人。大学毕业的有陶法、卓日格图、差秀兰、杜辉、杜玉琴、杜柳山、 那云平、萨六勇、郭英学、涂长明、伊娜、阎沙庆等10余人。
    二、文艺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民间故事“乌聂勒”主要有“人类的来源”、“火神的故事”、“英雄莫日根”(猎人 )、“金鱼姑娘”、“海兰察”等。
    歌谣主要有反映狩猎生产的《嘎达拉》、反映兵士生活的《马鞍上相伴的兄弟》、反映 爱情生活的《为什么把我嫁给他》等,纯朴、优雅、动听。
    舞蹈(“努日给勒”),每逢节日、庆祝丰收或举行婚礼时,人们在一起欢跳。其特点 是多由妇女跳,动作坚实有力,节奏性强,脚的动作和上身的配合,加上有节奏的呼号,构 成了鄂温克民族舞蹈风格。
    1956年,讷河县瞻仁索伦族乡鄂温克村,建立了文化站,鄂英光为站长,文化站每年都 订一些报刊杂志供人们阅读,还配置了电影机,安上了广播喇叭,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 业余演出队,自编自演的鄂温克族舞蹈“挤奶舞”,多次在乡、县演出,曾荣获讷河县委和 县人民政府的奖励。
    1985年5月10日,召开了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以杜柳山为 组长的筹备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