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来 源
黑龙江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是解放后来自祖国各地,陆续
迁入定居的。
清代,黑龙江地区设立驿道,各驿站皆有站丁。站丁绝大多数来自吴三桂的旧部。《奉
天通志》记载:“清初的三藩降卒,当时由云南拨来884户”。这里,站丁中就有苗族、白族
等其他少数民族,其后裔早与满、汉等民族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黑龙江地区大规模经济投资,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大型企业建设115个,其中全国重点项目22个,国家通过各种途径,从内地抽调大批人员,
开发、建设黑龙江。这样,迁入黑龙江地区的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不断增加。1953年全省其他
少数民族13个,1964年增为24个,1982年则增为35个,成为黑龙江地区民族构成的有机组成
部分。
转业官兵。1952年6月,按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南军区部队指战员7000余人进驻伊春林区
,保持部队建制,参加林业建设。后定名为林业三师。1954年6月,经中央批准,取消三师建
制,集体复员转业组成伊春林业管理局,参加林业建设。1956年3月始,铁道兵七个师和军官
预备队共17400人,陆续开进北大荒,成为省农场总局最早的一批转业官兵。接着,1958年3
月,解放军总部,空军、海军各部队,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北京、广州、武汉、成都、
福州、南京军区各部队共10万官兵转业;其中有不少是南方入伍的壮、土家、仫佬、高山、
侗、布依等少数民族官兵,在王震率领下进驻黑龙江垦区,开荒建场。1985年,黑龙江省农
场总局有傣、苗、彝、土家、瑶、侗、土、布依、黎、水、高山、藏、羌、维吾尔、壮、仫
佬、白、畲、俄罗斯、哈萨克、京、哈尼、傈僳、纳西等少数民族24个,3309人。
支边青年。1955年4月,四川省一批青年为支援边疆建设,迁来黑龙江地区,成为农场总
局开荒建业第一批支边青年。随后,1959年9月,山东支边青年34804人陆续来至垦区。1960
年6月,这些支边青年亲属4000余户,2万余人于垦区落户,其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增添了
垦区建设的活力。
招工。中华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鹤岗矿务局接收当地一些农民。游民和外省破产的人,
他们因生活所迫自荐来矿,或通过亲友、乡里关系介绍入矿。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煤
矿资源,于关内外进行欺骗宣传,骗招大批劳动力,入矿采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
和政府有关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招收了一些社会劳动力或盲目流入人员。这些人员中
也有其他少数民族,成为矿井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支援、分配。大庆石油管理局,从1959年石油大会战起,陆续接收一批部队转业和复员
的干部和战士,国家统一分配的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和来自全国各地各
条战线的支援石油建设大军,这里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现已成为石油战线的技术骨干。19
85年大庆市有苗、侗、壮、土家、彝、瑶、藏、布依、高山、裕固、黎、保安、俄罗斯、维
吾尔等其他散居少数民族15个,4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