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震勘探

  1958—1973年,开展地震勘探初期,为光点仪器勘探阶段。1958年首先在勃利、七台河 区试行。当时因队伍新建,技术力量不足,现学现干,摸索前进,加之该区地层倾角较大, 得不到深层折射波,地震效果不好。下半年转移到勃利——三道岗区用折射波法进行地震。 圈出了杏树隆起等地质构造,经钻孔验证,取得初步成效。1960年10月和11月,在依兰地震 施工折射测线10条、剖面长92.65公里,物理点811个。找出赵家屯盆地、大北屯盆地、二道 林子凸起,卡伦——三安屯凸起,勃依断层、自由屯断层。指出赵家屯和大北屯盆地是找第 三纪煤系的主要方向;三道岗——卡伦是找侏罗纪煤系的主要方向。
    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地震勘探下马。1966年又重新开展地震勘探。1967年在东海地区 反射波法试验成功。后在其它区推广此法。1970年4—8月在“五九”地区完成反射测线20条 、折射测线5条,测线总长120公里,物理点1178个,控制面积60余平方公里。解决本区多年 争议的牙克石砾岩层问题,卡住煤系边界,区内划分了东、西部向斜、北部平台3个次一级构 造,使用光点仪器前后10多年中提出依兰、东海、新安、“五九”、四海甸、青山等8件地震 普查报告。
    1974—1983年为模拟磁带仪地震勘探阶段。这不仅是仪器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磁带仪 能把电讯号转变成模拟讯号记录在磁带上。通过记录磁带,实现野外方法和资料处理方法的 变革,达到提高记录噪比和报告质量。这是黑龙江省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一次飞跃。这一时期 地震勘探区在黑台—永安、云山、东荣等区。对东荣勘探区的勘探是采用地质与物探综合勘 探方法,1976—1978年完成地震普查勘探。1982年4月完成地震详查勘探,当年提出《东荣勘 探区地震详查报告》。在这个地区使用的是TYDC—24型磁带地震仪,单边发炮的六次水平迭 加方法的观测系统,报告的可靠程度及精度都明显提高。全区完成反射测线100条,总长度9 01.14公里,物理点28362个。其中甲级占41%。勘探主要地质成果是:控制了煤系地层的褶 皱形态,证明本区为一个北北西向复向斜构造,向斜两翼极不对称,西陡东缓。根据其构造 特点,进一步划分了8个次一级构造单元,控制了探区断裂构造。全区共组合55条断层,断距 大于百米以上的26条,小于百米的29条。其中达到可靠和较可靠程度的43条,占77%;控制了 新生代地层厚度。
    1983—1985年为数字地震仪勘探阶段。煤田地震勘探进入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数字地震 仪勘探的新阶段。这段时间中用数字地震仪参加了东荣三井田综合勘探试点,采用了反射点 12次水平迭加高分辨力勘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