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物理测井
1955年先在资源勘探中采用地球物理测井。1963年以后,生产地质勘探也相继推行了物
理测井。30年来,物理测井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开始只有电测井,以后增加了核测井、声测
井以及其它新技术。测井仪器,由开始半自动人工记录发展到光点式自动记录,静电显影自
动记录,以及模拟磁带记录、数学磁带记录等方式。解释由人工解释,发展到计算机处理解
释,自动绘图。
1955年9月开始组建电测站,开展资源勘探测井。当年分别在一〇八勘探队试测5个钻孔,
一一〇勘探队试测3个钻孔,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1956年在一〇八和一一〇勘探队组建电测站
,1957年和1959年又分别在一0九勘探队建立电测站,二0四勘探队建立电测组,至此资源勘
探各队全部开展了物理测井。截止1985年底,资源勘探物理测井的实测米数,约为3064550米
,占钻探进尺米数的72.7%。测井成果被列入提交的200多件普、详、精查地质报告中。采用
物理测井取得的主要地质效果是:
1、提高了确定煤层深度、厚度与结构的准确性。自运用测井技术以来,测井参数不断增
加。解释水平不断提高,岩煤层物理特征明显,对煤岩层的定性、定厚准确可靠,使煤层对
比的依据充分、正确。
2、随着测井解释水平不断提高和煤层物理特征标志被认识和掌握,60年代以来,可以进
行全孔剖面解释,正确划分岩性、煤层及对比,为全孔实现无岩芯钻进创造了条件。
3、正确划分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组。自60年代运用测井解释,正确划分了第四系、第三
系含煤地层和煤系基底等界限的地质问题,对指导找煤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4、在水文地质方面,运用测井划分孔隙含水层及裂隙含水带。利用测井曲线确定含水层
厚度,对指导抽水层段,计算涌水量和渗透系数,起了重要作用。
5、依据岩煤层物性解释标志,在钻孔测井曲线中,确定断层点的位置,对研究断层组合
和构造方案,很有作用。
6、应用测井曲线,研究煤层对比,确定煤层层号及断层,掌握煤层的发育变化规律,以
保证煤层计算的可靠性。
7、试验用测井曲线分析煤层的煤质。用测井曲线研究确定煤层灰分的可能性,收到一定
效果。
8、测定钻孔中的地层产状,对绘制地质剖面图,研究断裂构造,起了重要作用。经在鸡
西煤田的试验,取得一定成效。
9、测量钻孔中的地温梯度,研究井田区域的地温梯度变化,对确定煤矿开发的通风设施
,提供了依据。
10、测量钻孔的歪斜方向、歪斜角度及钻孔直径变化,为换算煤层真实厚度,帮助测井
曲线解释判断以及封孔计算水泥用量,提供了可靠资料。
生产补充勘探测井是从1963年以后开展起来的。
鸡西矿区于1963年开展电测井。首先在正阳勘探区试验,效果较好。1972年以后调整了
技术力量,增加了新设备。电测井对确定煤层深度、厚度、结构,解决区域性煤层对比,测
量钻孔的倾角及方位角,确定钻孔空间位置,都取得较好效果。对保证东海深部、城子河西
扩区、恒山东一采等勘探区的地质报告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开始对少数钻孔进行
了井温测量。
鹤岗矿区于1967年开展电测井。曾采用视电阻率法和放射性测井法的天然伽玛法测井,
在正确划分岩层和煤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每个钻孔都进行了井斜测量。从1984
年起又开展了地温测量工作。
双鸭山矿区于1964年起开展了测井工作。当时仅能解决验证取芯钻孔的岩层分层深度和
厚度,准确性和可靠性都较差。尤其是煤层厚度及构造的解释误差大,煤层定性解释亦不可
靠。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1971年以后使用组合测井仪和四、六极电性曲线。
同时还开展了井斜、井温、井径等测井工作,测井精度与成果都有较大提高。
七台河矿区在1978年以前生产勘探测井工作由资源勘探二○四地质勘探队进行。1978年以
后矿务局地质队自行担负起这项任务。经几年的实践,测井效率、精度与效果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