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矿井测绘
一、平面控制
(一)鸡西矿区
沦陷时期各矿独立设假定坐标,方位角有真子午和磁子午,各矿互不联系。人民政府接
收煤矿后,为恢复生产,一面用原假定坐标测定矿井位置,一面测各矿三角网和矿井的相互
位置。1949年和1951年施测了城子河、麻山、滴道矿三角网。1955年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测
量队在鸡西建立了矿区麻山独立坐标系统三角网。矿区有了统一坐标,解决了矿与矿之间准
确位置。1959年中央军委总参测绘局在鸡西矿区内施测国家二等补充网。将麻山坐标系统的
部分三角点联测到网内,为鸡西独立坐标改为国家统一坐标创造了条件。1961年完成了恒山
、小恒山、二道河子、穆棱、滴道、城子河、正阳矿的三角点外业观测工作。1962年进行了
麻山、大通沟矿三角点造标埋石和观测工作。在建立矿区国家统一三角控制网中,利用国家
一等点7个,二等点12个,建立鸡西局三等点33个,四等点71个。1964年8月完成矿区地面三
角改算为国家统一坐标系统的平差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三角点被破坏。1971—19
73年又进行了补测。1981年4月—1982年10月又重新测设三等三角点33个,四等三角点97个,
五等三角点90个。
(二)鹤岗矿区
民国时期建立了地方假定平面独立坐标系统,控制范围小、精度低。1938年埋设三、四
等三角点30余个,形成了矿区磁北假定独立坐标系统,生产井口建立了近井点。经纬距1000
0米。人民政府接收煤矿后,1955年8月—1956年1月进行了矿区三角网的改测,废弃了磁北控
制系统,重建了矿区平面控制系统。分别建立三、四、五等三角点15、32、28个,控制面积
200平方公里。坐标起点为X北基南、经纬距均假定为20000米。1963年8月—1964年6月重新施
测了首级控制网——三等三角混合锁,同时加密了一批四等点和四等补点(三等点24个、四
等点13个、四等补点68个),控制面积600平方公里。进入70年代,原有四等三角网控制范围
已满足不了矿区地质勘探和地形测图需要。因而1974年在矿区经距、纬距,各加100公里,把
控制面积,由600平方公里扩大到900平方公里,满足了地质勘探和地形测图需要。1975—19
76年又重新加密了一个四等三角网(四等点53个),分区布设了五秒级小三角网(五秒点88
个)。1980年3月矿区三、四等成果经省测绘局按国家系统进行了平差改算。从此矿区假定坐
标系统纳入了国家统一坐标体系。
(三)双鸭山矿区
1952年以前矿区无井上下控制图,只用罗盘皮尺勾绘井口附近局部地形草图和采掘工程
图,指导生产建设。矿井间坐标系统不统一,关系不清,图纸不准,资料残缺不全。1952年
建立安邦河区独立地方坐标系统的三角、水准控制网。1956、1958和1965年先后3次改造、重
测和统一平差,完成了全矿区国家统一坐标系统的三角、水准控制网。控制面积由1952年的
210平方公里,扩展到全矿区1400平方公里。
(四)七台河矿区
1957年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测量大队在本矿区建立了三、四等控制网。这个控制网从西
部生产区开始。1961年勃利矿务局(七台河局前身)成立后,矿务局测量队由西部区开始进
行控网的加密工作,并在各矿建立了四等补点。1967年以后,随着新建、新兴、桃山3个矿集
中生产改造(皮带井)工程进展,又在各皮带斜井建立了近井点。1983年进行了矿区三等水
三角网的补测。完成三角点32个,作业范围为东经130°45′00″至131°33′45″,北纬45
°36′15″至46°00′00″,并与国家统一坐标进行了改算和联测。矿区控制面积达1400平
方公里。
二、地面水准网
(一)鸡西矿区
沦陷时期各矿的水准高程是假定的,南北两片的水准系统以铁路为依据而假定。人民政
府接收煤矿后继续延用。1955年施测矿区三角控制网同时,施测了水准高程系统,以铁路标
高为依据,用2级水准将麻山至鸡西铁路水准点作了核对,最大误差为0.272米,共完成三等
水准点69个。1961年完成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穆棱、滴道、城子河、正阳矿的水准点
外业观测,建立四等水准点49个,水准测量184公里。1964年8月完成了国家统一的水准测量
。80年代对矿区水准网进行了重测,共施测三、四等水准点186个(三等89个),三等水准测
量210公里,四等水准测量158公里。
(二)鹤岗矿区
1934年春,进行了以莲江口机务段水塔基座为起点,老街基火车站为终点的水准测量。
起点假定高程200米。人民政府接收煤矿后因原起点破坏,矿区假定高程系统以和莲江口水准
点连测过的兴安台矿附近4号三角点为起算点,假定高程为246.328米。1965年进行了矿区三
、四等水准测量,高程起点在矿务局办公楼附近1号水准点、其假定高程312.039米,完成三
等水准测量103.36公里,四等水准测量56.38公里。“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点被破坏。1
976年在矿区重新建立了三、四等水准网。这次重测与国家高程系统联测平差构成统一体系。
在布设矿区四等加密网的同时,在矿区三、四等三角点上测设了三角高程网。完成三等水准
测量101.05公里,四等水准测量142.94公里。
(三)双鸭山矿区
1952一1954年完成安邦河和扁食河区三、四等水准网。高程控制为大连水准面,起点福
利屯铁路大桥墩BM32,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1956年对上述三、四等水准网进行一次复测。
结果发现原测定的控制系统,在计算基线投影长度中算短了0.492米,在起点引测高程中测
低了0.97米,复测后将原控制系统作废。1958年采用北京坐标系统和原高程控制点,测定了
由笔架山基线网,安邦河区、扁食河区至七星河区杨家围子基线网的三、四等三角、水准网
。上述3次测定的地面控制系统,是矿务局和煤田地质局测量队分别测定的。在施测时各自取
用的坐标起始点不同,成果不够统一,不利使用。1965年同省煤田地质局协商,按国家统一
规定,采用黄海水准面作为起始,利用前几年施测的资料,共同进行统一整体平差。完成了
全矿区国家统一的三、四等水准网。控制面积1400平方公里。
(四)七台河矿区
1958—1959年由省煤田地质测量大队为矿区施测三、四等水准测量800公里。随着生产发
展和矿井延伸的需要,1977年和1983年,对全区水准控制进行两次联测。1977年5月10日—9
月30日矿务局测量队完成矿区西部三等水准网测量156公里,四等水准测量70公里。通过这次
联测,发现矿区西部煤田上部的三角点、水准点因采动下沉的影响,全部引起高程的下沉变
化。因此,1983年4月15日—9月20日又进行第二次联测。这次联测是与东煤公司第三物测大
队一起进行的。矿务局测量队完成三等水准测量全长145公里,三等水准点11个。东煤公司第
三物测队完成三等水准测量450公里、三等水准点24个,四等水准测量280公里、四等水准点
17个。矿区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
三、矿区地形图
(一)鸡西矿区
1956年前由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测量大队施测1:2500的地形图1500平方公里,1:5000
的349平方公里,1:2000的69.59平方公里。1956年矿务局成立测量队以后,开始施测麻山
独立坐标系统的1:2000地形图。1963年将麻山坐标系统改算为国家统一坐标系统。1975年省
煤田地质公司物测大队,在鸡西矿区外围进行1:5000的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矿务局测量队
派人学习后,1977年加入航空摄影测量。到1979年共完成1:5000的航摄地形图297幅。其中
省物测队完成204幅,矿务局测量队完成93幅,成图面积1690平方公里。截止1982年矿务局测
量队施测1:2000的地形图296.5平方公里。从1983年开始进行1:2000的地形图航摄更新工
作,至1985年完成外业调绘任务333平方公里。
(二)鹤岗矿区
沦陷时期1938年满炭株式会社在矿区测绘1:5000的地形图42平方公里。1952—1955年施
测了矿区地形图,施测1:5000的地形图162平方公里,1:2000的地形图57平方公里。1962—
1970年更新重测1:2000的矿区地形图64平方公里。1972—1974年更新重测1:2000的地形图
108平方公里。1980年更新重测1:2000地形图44平方公里。截止1984年累计完成各种比例尺
地形图600余平方公里。
(三)双鸭山矿区
1:5000的和1:2000的大比例尺矿区地形图,于1953年开始逐年施测、更新。1953—19
54年由东北二局测量队施测了第一份1:5000的矿区地形图600平方公里。由于1952年地面控
制有错误和地物地貌变化很大,该图1975年作废。1:2000的矿区地形图,历年累计施测约2
00平方公里。1984年矿区航测新的矿区地形图1:2000的250平方公里,1:5000的840平方公
里,1985年进行调绘。1:10000和1:200000的小比例尺地形图,均为国家航测成图,矿务局
在70年代全部配套齐全。
(四)七台河矿区
大部分地形图是省煤田地质测量大队1958—1959年测制的。1611年矿务局成立以后自行
补测。截止1985年共制成1:2000的地形图208幅。
四、井下控制导线网
(一)鸡西矿区
东北沦陷时期井下无控制导线网,只有巷道的相对位置。日本投降时测量资料全部遗失
。人民政府接收后,仍采用假定坐标,用罗盘量方位、皮尺量长度,测量采掘巷道的相对位
置,升井后用分度器填图,精度很低。1955年地面建立麻山坐标网后,当年在恒山、滴道、
麻山、城子河、穆棱5个矿埋设永久点364个,完成一级导线40条,井下有了基本控制网。19
63年对全局井下控制网做了全面检查鉴定,制定了重建井下控制导线网规划。当年新建井下
永久点57组(每组3—4个点),闭合导线环63个。1965年把各矿井下控制导线网改测为全国
统一坐标系统。
“文化大革命”期间,井下导线网精度下降,出现了测量错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后,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由原来的一、二级逐步改为7秒和15秒级的基本控制导线和30秒与4
5秒级采区控制导线。1985年,城子河、小恒山、正阳、平岗矿完成了由15秒级升到7秒级的
更新测量和导线网整体平差。
(二)鹤岗矿区
人民政府接收后较长一段时间沿用沦陷时期井下测量方法。没有足够精度的井下控制,
没有永久基点,没有自检方法。1956年按燃料工业部颁发的《生产矿井测量规程》布设井下
各级导线控制,井下普遍建立了永久基点。1960年进行了井下控制网的重建,竖井矿施测高
级导线,斜井矿施测I级导线。同时开展了联合平差和贯通误差预计。1975年各矿完成了井下
控制。80年代又按煤炭工业部第三次颁发的《煤矿测量试行规程》,重新施测井下控制,19
82年底全部完成井下控制网的改测。共建7秒导线网14个,总长52684米,15秒导线37个,总
长度71777米。共建永久基点830个。采区施测了30秒或45秒导线。各矿井主要水平大巷中设
立了I级水准控制。
(三)双鸭山矿区
随着地面控制系统的建立,1953年岭东、岭西矿开始进行井上下联系测量和井下导线测
量。由于当时井下导线未分级别,方法不统一,大都是测单角、量单边的开导线,精度低、
正确性差。1955年至1957年按燃料工业部制定的《生产矿井测量规程》的要求,在岭东、岭
西矿全面进行了测量改革。建立了井下一、二级导线和一、二级水准控制,完成了统一井上
下控制系统的工作。
(四)七台河矿区
1976年以后,随着新建、新兴、桃山3个矿的改建中生产皮带斜井工程的进展,在各皮带
斜井建立了近井点。由近井点导入井下,进行等级导线测量,各矿各井口都建立了井下控制
网的基点,形成井下控制网。
五、矿图
(一)鸡西矿区
沦陷时期矿井只有1:2000的采掘综合平面图。人民政府接收后按日伪遗留下来的平面图
指挥矿井恢复工作。建国初期,全局只有1:2000的采掘综合图,没有分层图。各矿施测井下
控制导线网后,1957年全局有1:2000的工程图252张,并有部分地形图。60年代初期矿图种
类增加了井田区域地形图、工业广场平面图、建筑物保安煤柱图、采掘工程分层平面图。80
年代各矿按1975年12月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矿测量试行规程的要求,进行8种基本图(井田区
域地形图、工业广场平面图、井底车场子平面图、采掘工程平面图、主要巷道平面图、井上
、下对照图、井筒断面图、主要保安煤柱图)配套。1984年和1985年各矿按新的1:5000地形
图更新了井上下对照图。
(二)鹤岗矿区
沦陷时期矿图的图幅和井巷规格无统一标准,图幅大小以井田开发范围而定,绘完后装
入铁筒或布袋保存。此办法延续到人民政府接收后建局初期。1953年绘制井下平面图采用“
单线绘图法”。因其不适于指导生产未广泛应用。1955年按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矿山测量图
图例》统一了矿图绘制标准,分幅绘制了基本矿图。1957年底全部完成了人工分层、自然分
层和主要大巷等平面图的绘制工作,各矿都有了自己绘制的基本矿图。1984年各矿按煤炭部
试行规程规定的8种图完全配套。其精度、质量、内容符合要求。
(三)双鸭山矿区
自1953年以来对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原图进行了3次改革。第一次改革是1953—1954年。
主要改变1952年以前旧图收缩大、精度低、寿命短、不齐全状态。改革后对图纸进行了裱糊
,提高了质量。第二次改革在1955—1956年。这次是贯彻全国第一届矿测会议精神,采用最
好的原图纸(以布在背面裱糊),统一图幅(均为50×50厘米)。改革后的图纸收缩小、精
度高、寿命长、易保管、着色明晰。第三次改革在1972年,主要是全部采用聚酯薄膜绘制原
图,它可以重合晒图,取得了一图多用,地测合用,减少图纸之效果。
(四)七台河矿区1958年建矿初期矿图很少,是一边开矿、一边绘制。图种只限于为当
时生产与应用服务几种。直至1975年以前,全局的矿图也只有采掘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
井田区域地形图、井筒剖面图几种。1976年开始全面健全图种和保证精度。截止1985年各矿
按煤炭部规定的8种图全部配齐。1985年东北内蒙古煤炭联合公司举办的首届矿图技术比赛中
被评为“十佳”(前十名)矿图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