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时破坏了鹤岗矿区的发电厂、变电所、车库,并将机车、电机车全部拉走。造
成停电停水,生产停顿,大部分矿井被淹。人民政府接收矿区后,于1945年9月着手恢复兴山
一坑。矿工们安装一台75马力水泵抽水。因上部有自燃发火区,同时配备一部分工人修理密
闭风门,防止瓦斯泄漏。1946年开始部分出煤。同年9月,大雨连绵,坑内渗水过多,又加河
水浸入,井口再次被淹。矿工们在一井一斜和一井二斜各设一台水泵抽水。1947年2月6月10
月3次由于瓦斯过大、排水受阻,影响矿井恢复。矿工们将入风全部引至排水巷道,使风管紧
靠水面,并把上层巷道密闭住,减少瓦斯漏出,坚持继续排水。1948年1月将水排光,井口恢
复生产。在恢复陆境13坑时,因瓦斯过大,有些工人晕倒在井下被抬上来。苏醒后又继续下
井,最多一天曾晕倒50多人,仍坚持井口的恢复工作。南山煤矿是超级瓦斯井口。在恢复生
产过程中,共产党员孙好清带领几名工人舍生忘死,奋力拼搏,凭着多年的井下生产经验,
他用毛巾浸醋蒙住鼻子、嘴,坚持工作。1947年煤炭奇缺,军运困难。在孙好清的带动下,
5月份煤炭产量比4月翻了一番多。共产党员隋永茂,虽然因为冒顶受过两次伤,还是领着大
家干在前。一次上级交给他做沙子井的任务,这个沙子井由下到地面89米,45度的坡度,人
上去干活不好施展。但他毫不退缩。有的工友不敢上前,他一马当先带头示范。坡度大不好
站脚,他就出主意,让前班给后班留堆煤,工人可以踩在煤上干。上级要求40天完成,他们
28天就完成任务。由于广大职工的拼搏到1948年末,原有33处矿井已有9处和3个小露天恢复
了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截止1985年新建了新一、兴安、富力、岭北、峻德5个矿,并对东北
沦陷时期的兴山、南山、大陆3个煤矿进行了改建扩建。
一、新建煤矿
(一)新一煤矿
新一煤矿位于鹤岗市东山区,东邻东方红乡,西邻岭北煤矿,南邻南山煤矿,北与兴山
煤矿接壤。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2公里。矿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新一煤田有可采煤层
和局部可采煤层15层,可采储量9560.2万吨。1950年在此建设东山竖井。
东山竖井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竖井,是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竖井所采用的主要设备均为苏联产品。主、副井安装苏式绞车
,通风采用苏式风机,工作面采用苏制截煤机和顿巴斯联合采煤机。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
。主井深182.1米,净直径6米,副井深166.2米,净直径7米。主井用作出煤及通风,安装
有6吨底卸式箕斗。箕斗把煤提至地面卸入井架煤仓,经皮带运输机送至铁路煤仓。副井用作
升降人员,下材料及通风,升降设备为罐笼。在工业广场设有联合福利大楼,工人在一楼交
接工作。然后到二楼更衣,经井棚地下道乘罐笼下井。升井后至浴池洗浴,照射太阳灯,更
衣下班。从采煤、运煤、选煤,一直到把煤装上火车,全部生产过程都是机械化和自动化。
整个矿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东山竖井施工要求严格。一千马力绞车,安装时要求大轴水平差不超过1/5000,井筒偏
差不超过5毫米,40多米高的钢铁井架需要就地起立。当时鹤岗矿务局缺乏大型竖井的施工经
验。为解决施工技术力量,燃料工业部从抚顺、开滦、山东、淮南等地煤矿调来一批工程技
术人员和工人,组建了东山竖井施工队伍。前来支援的抚顺安装公司承担了技术要求高、难
度较大的金属井架起立和竖井大型绞车的安装任务。
1950年9月破土动工。在施工中,苏联派来史梅果里、鲍格莫洛夫、葛拉佐夫等常驻鹤岗
指导施工。在竖井建设期间,苏联专家共提出1329条建议。竖井南大巷原设计每延米设5架金
属棚子,根据实际压力情况,苏联专家建议改为每延米设3架,节约人工、材料费31.2万元
;南一槽运输大巷设计用工字钢做铁棚子,专家建议用废钢轨代替,并加大棚子间距,节省
500多吨钢材,节约资金30多万元。
为加快施工进度,广大职工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机电班长施惠武针对弯
大轨道做拱形棚子的难题,创造了空气压力机,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节省30
00元。技术员朱元华建议,把防火列车库工程迁移到准备作废的南大巷内。经专家研究,认
为从技术上是合理的,采纳了这项建议。节省工程费65400元,并提前两个月完工。
1955年9月20日东山竖井建成移交生产,完成投资4511.4万元。比计划规定投资节省12
.3%。完成工程量:矿建掘进量192663立方米,民用建筑面积16150平方米,机电安装3243吨
。并建成工人村及卫生所、浴池、洗衣室等福利设施。
移交生产签字仪式上,国家验收委员会在交接鉴定书中指出,经过评定,工程质量良好
,符合设计要求。在154个单项工程中,评为优良的占85%,其余15%均为合格。投产时在矿工
电影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由于东山竖井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起来的第一对大型现代化矿井,也是鹤岗矿区有史以
来的第一对竖井,故投产时国家命名为“新一煤矿”。为祝贺东山竖井建成投产,1955年9月
21日工人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分别发表了题为《学习苏联经验,加速煤矿建设》和《煤矿建设
新胜利》的社论。
东山竖井建成投产后,因地质条件变化,加上留石头河铁路保护煤柱,减少了一水平的
可采储量。为保证原设计年产90万吨的生产水平,于1959年9月开始进行二水平延深。1981年
进行改扩建。1985年11月改扩建工程竣工,生产能力提高到180万吨/年。
(二)兴安煤矿
兴安煤矿位于鹤岗市南部兴安区。东邻鹤岗铁路,西靠小鹤立河,南接峻德煤矿,北与
富力矿接壤。矿区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兴安煤田有23个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75.99米,
可采储量2.25亿吨。1940年鹤岗炭矿曾设兴安开发事务所。1944年开斜井2个,因涌水太大
,工程停顿。1948年南山煤矿下设兴安台井,1949年新建一对斜井。1952年建设兴安台竖井
。
兴安台竖井也是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苏联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设
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装备类似东山竖井,均为现代化新型设备。由鹤岗矿务局建井工程
处施工。1952年8月1日开工。
兴安台竖井井口位置处于低洼地带,煤田上部覆盖有5—31米厚的流砂层,含大量地下水
。在施工初期地表以下4米见水,随深度增加,涌水量不断增大,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为了
顺利穿过流砂层,开始确定试用“板桩法”施工。由于砂层细密含有砾石,用200公斤的铁锤
撞击,板桩仍然楔不进去,不得已停止施工。经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决定试用“大井套小井”
降低水位的施工方案,即在主副井之间开凿一直径2.5米的小井,以工字钢围护,直抵流砂
层。然后安装两台水泵由小井向外排水,大井随之向下开凿。经实践,砂层的含水随小井下
降,大井周围砂层不仅不流动,而且结实得很。经苏联专家鉴定称为“降低水位法”。利用
此法,两个井筒顺利通过砂层,缩短了工期,节省了人力、物力。
到基岩凿井时,每小时涌水量高达240立方米。有时打完炮眼,突然喷出两米多高的水柱
,炮药装不进去。即使装进去了,装入的炮药雷管都被浸湿。丢炮事故不断发生。凿井效率
很低,平均一昼夜才前进一米。经过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小组研究,把雷管串联接
线法改为雷管分组并联法,丢炮事故大为减少。
兴安竖井于1956年7月建成移交生产。总投资5651.3万元。建成了以主副井筒、井底车
场、主要大巷及工业广场、工人村一系列工程。主井井筒净直径6.5米,深度193.6米,设
一对9吨提升箕斗,副井井筒净直径6.5米,深度167.4米,设一对3吨翻转罐笼。主副井筒
全部以钢筋混凝土砌筑。井底车场总体积16596立方米,安装电动机703台,总容量18539千瓦
。
兴安竖井于1965年10月开始进行二水平延深。1971年进行第一次改扩建,在施工中应用
了滑模施工新工艺。1977年改扩建竣工,年产能力由150万吨增加到210万吨。截至1985年,
该井正在进行第二次扩建。
(三)富力煤矿
富力煤矿位于鹤岗市南山区。东邻鹤岗铁路,南靠兴安台煤矿,西至红旗乡,北接大陆
煤矿。矿区面积13.5平方公里。煤田含23个煤层,其中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13个,总厚
度44米。按1961年确定的井田边界,可利用工业储量9926.1万吨。1958年在此筹建富力煤矿
。由鹤岗矿务局设计处设计。6对斜井,水力采煤,年产能力129万吨(其中:一井15万、二
井33万、三井21万、四井27万、五井21万、六井12万)。1958年3月各斜井先后开工。在施工
中充分利用了建设兴安竖井使用的水源、电源、铁路专用线等条件。在井下集中力量突击主
要连锁工程,并组织了快速掘进队。富力的6对斜井的井筒工程月进平均在40米以上,大巷石
门月进度平均在60米以上,采区准备巷道平均月进100米以上。同时采取井筒和风井同时施工
的措施。在井上集中力量突击地面运输、翻煤站、地沟、走廊、筛选厂、铁路煤仓站线等主
要生产系统,并在这些工程上组织快速施工。富力煤仓储量为3600吨,只用47天建成。
但是,当井上井下主体工程均已大部完工后,发现水力采煤技术未过关,以及水力采煤
设备器材供应困难。经煤炭部审查确定改为旱采。结果井筒断面过小,给后来的生产带来了
困难。
1959年3—12月富力斜井群陆续简易投产。投产时压风、运输、福利设施等系统均不完善
。投产后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以后又进行了“填平补齐”。
富力斜井群井型小、井口多、布局分散,其结果是井筒,工业广场占用煤柱过多,大量
资源被压,限制了生产发展。
1966年2月进行第一次改造。开凿一条皮带暗斜井,总长649米,皮带斜井横穿原诸斜井
,安10台皮带运输机,实行集中运输、通风、排矸、排水,减少了重复系统。1968年10月1日
,第一次改造工程竣工,皮带井出煤。
1972年开始进行三水平延深,将开采水平下延到负50米标高。1979年该矿进行挖潜改造
。新掘一个钢丝皮带斜井和两个风井,报废旧皮带井,并在麓林山东南新建工业广场。总建
筑面积19084平方米,其中主要工程有:办公楼、食堂、更衣室及浴池、俱乐部、文化宫。改
造工程于1982年竣工,总投资1200万元。改造后核定能力14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80万
吨。
(四)岭北露开矿
岭北露天矿位于鹤岗东山区。东邻新一煤矿,北与兴山煤矿相连。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煤田分中部和下部两个含煤组。下部含煤组含3个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中部含煤组含10个
煤层。1937年属于东山开发事务所。1947年属于东山煤矿。1958年10月,鹤岗市委、鹤岗人
民公社决定动员全市力量,大搞群众运动,以会战形式在兴安台、北大岭建设两座露天,产
量要达到100万吨。11月初,机关停止办公,学校停课,职工、学生、家属5万多人,冒着严
寒,在南、北两片荒原上,用锹、镐、土篮开始破土动工。开工时北大岭没有水源、电源和
起码的运输条件。广大群众利用冬季冰雪滑道运输。工业用水靠车拉,民用水冬季靠冰雪,
夏季靠沟塘积水。由于直流电不能解决,不得已使用了老区的直流电源,线路长,电压降低
,烧电机的事故经常发生。但广大群众情绪高,干劲足,于1959年5月,在北大岭开拓出300
米长,10米宽的露天雏形,见露头煤。但因地质资料不清,岭北露天出煤不多。
1960年2月,沈阳煤矿设计院对这座露天矿做了初步设计。根据当时所取得的地质资料,
确定设计能力由年产180万吨,降为年产105万吨。1962年进行地质复查,1964年进行精查。
确定井田范围,走向长3.1公里,最大倾斜宽1.1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区域内含地质
储量3900万吨,可采储量2939万吨。由此设计能力改为年产60万吨。
北大岭露天继续由矿建公司三队和北大岭露天筹备处等专业施工队伍承担施工任务。19
66年移交生产。总投资4648万元。但投产后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
。
1976年开始挖潜改造,进行系统配套,同时开发南采区。1978年12月,南采区建成投产
,总投资1022万元(所谓南采区实际上是新建一座露天,与原岭北露天除通讯、供电、运输
构成统一系统外,其它均自成体系)。同时增加了全露天矿的采剥设备,扩建了机加车间和
重介质选煤厂。设计能力达到9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矿。
(五)峻德煤矿
峻德煤矿位于鹤岗市兴安区南部。东邻鹤岗铁路,北连兴安煤矿,西、南与新华农场接
壤。矿区面积为21.23平方公里。峻德煤田在鹤岗煤田的最南部,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23
层,煤层总厚度51.37米,可采储量为26000万吨。1967年8月由109队提出地质精查报告。由
于对煤田采取单独开发还是由兴安煤矿扩建有争议,开发计划一度搁置。1973年5月燃化部东
北工作组同黑龙江省煤管局赴鹤岗调查后,确定单独开发峻德煤田,建设峻德竖井。由鹤岗
矿务局规划设计处设计。年设计能力150万吨。由鹤岗煤建处施工,1975年8月开工。
峻德竖井区,含水量大,流砂层厚。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正常涌水量达到每小时1400立
方米,后期最大涌水量达到每小时2100立方米,原设计采用冻结法施工。施工技术人员根据
水利部堤坝直墙帷幕法原理,创造了“混凝土帷幕凿井法”。即用钻机绕井筒一周,分段造
成槽孔,使槽孔穿过含水砂层深入基岩,用导管将混凝土灌入槽孔。然后在分段槽孔之间再
造槽孔,使混凝土联结起来,在井筒周围形成一道混凝土帷幕,解决了穿过含水砂层的难题
,保证凿井工作安全进行。由于成功地采用混凝土帷幕凿井法,加快了施工速度,与冻结法
比较,缩短工期二三个月,也节省了投资。冻结法每米造价10000元。混凝土帷幕法每米造价
6390元,节约36%。
地面井塔施工采用了滑模新工艺。峻德主井井塔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全高66.
68米,塔壁设计平面尺寸为12米×15米,由9层楼板拼成。建筑面积为2034平方米,体积为1
2374立方米。传统施工方法是在建筑物外面搭脚手架,一层一层用人工支模板,浇灌混凝土
,效率很低。1980年7月竣德竖井井塔施工时,采用滑模施工,即用液压动力设备带动模板不
断上升,绑筋和浇灌连续进行。在采用滑模工艺时还调整了设计荷载,改进了抄测手段,创
造了平台水平电字指标的“垂直偏移指示器”,用以控制井塔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偏差。既
加快了施工进度,又提高了施工质量。
在峻德井区内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由于流砂的影响给地基基础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峻德
竖井的工业广场,工人村住宅,均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浇注桩基础,解决了厚流砂层的基础施
工难题。提高了施工机械化程度,节省了投资。
峻德竖井1981年11月建成投产。总设计投资9067万元。完成井巷工程29617延长米,完成
地面工业广场建筑30511平方米。其中有主副井井棚、选煤楼、煤仓、锅炉房、压风机房、机
加厂房、更衣室、办公楼等。在主井安装绞车1台,副井安装绞车2台。通风、压风、排水、
运输等机电设备齐全。民用建筑完成58446平方米,其中有工人村、单身宿舍、食堂、学校、
医院等。
二、改扩建煤矿
(一)兴山煤矿
兴山煤矿位于鹤岗市区东北部,东、西、北三面分别依靠群英山、无名山和兔子山,矿
区面积18平方公里。煤田含煤24层,其中可采煤层14层,局部可采煤层4层,煤层总厚度61—
75米。1918年正式开采,先后建多处小露天、小斜井。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5次重大技
术改造。1949—1952年,对日伪遗留下的矿井进行了全面恢复和改造。1953—1962年,改革
了旧式采煤方法,对矿井小、散、乱的状况进行了合理调整。1963—1970年对小井、小露天
进行了重点整顿,减少了小井数量,改变了生产布置。1970—1975年对大井进行了挖潜改造
,扩大了采区范围。1976—1985年对采区进行合理集中。全矿现有生产矿井4处(包括露天)
,总设计能力为90万吨,核定能力为119万吨。尚有工业储量1.3亿吨。
(二)南山煤矿
南山煤矿位于鹤岗市南山区,东邻新一矿,西靠五指山,南、北分别与大陆煤矿、兴山
煤矿接壤。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5公里,矿区面积15平方公里。煤田有可采煤层19层,煤层
总厚度73.5米。935年设立南岗开发事务所,先后开掘了一、二、三井及两个小露天。1939
年改为南岗采炭所,1947年4月改称南山矿。到60年代中期,由于开采过深,多段提升,限制
了生产的发展。1964年11月由沈阳煤矿设计院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扩建成竖井。设
计能力为年产120万吨。由鹤岗煤建处施工,1965年7月开工。
在施工过程中,改变50年代竖井采用的单行作业法,即先凿岩,后砌壁,再凿岩,循环
往复,交替进行。此法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南山竖井副井井筒施工时,首次采用掘砌
平行作业的施工方法。即凿岩与砌壁同时作业,砌壁工作面使用三层吊盘,采用了高空壁座
砌井,砌壁段平均25—30米。两道工序都实行了连续作业。凿岩与砌壁互相促进,加快了施
工速度,最高月成井61.7米。仅用11个月就完成全井掘凿和砌筑工程。在竖井井架的制作加
工方面,采用整体制作、整体安装的方法。在安装时,以4台5吨吊车起吊,仅用2小时40分,
顺利地把47米高100多吨重的大型井架竖起。
南山竖井于1970年10月移交投产,总投资4690万元。完成井巷工程量15944米,完成950
8平方米建筑面积。完成了全矿井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1976—1979年间进行了第一次环节改造。将原大陆一斜井(设计能力30万吨)合并到竖
井集中生产,简化了生产系统。同时进行了环节补套,增大了综合生产能力,设计能力提高
为年产150万吨。
1979年开始二期改造工程设计。主要工程是在工业广场主提升井附近增加一个竖井,垂
深590米,直接提升二水平(负170米)的煤。同时将副井也下延到负170米位置。二期工程于
1982年1月开工,1985年仍在施工中。
南山煤矿经改扩建后,截至1985年全矿共有1对竖井、1对斜进、1处露天、4个小井。尚
有地质储量2.79亿吨。
(三)大陆煤矿
大陆煤矿位于鹤岗南山区,东邻东方红乡,南接富力煤矿,西依鹤岗铁路,北靠南山煤
矿。矿区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有16个煤层,总厚度
55.75米。东北沦陷时期,在此设陆境采炭所。1939年正式开发,掘3个井口。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7月建设大陆一斜井,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1954年5月建成投产。1954年开始建
大陆二斜井(箕斗井)。由沈阳煤矿设计院设计,学习苏联先进经验,采用一对斜井分3个水
平开发。主井专门提煤,采用4吨箕斗,双钩提升。年设计能力30万吨。1957年5月竣工投产
。1978—1984年,矿井改造总投资670万元,开凿了井下千吨容量的缓冲煤仓,实现井下运输
皮带化,更换了主井电机、箕斗,调整和完善了矿井通风、供电、排水系统,使矿井提升能
力提高至83万吨。1982年核定尚有地质储量5371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974.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