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矿区(富锦矿区)在1943年开始建设,未建成,日本宣布投降。人民政府接收前
曾遭受土匪抢劫,破坏严重。1947年合江省政府派人接收矿区,立即着手恢复。当时东北还
未完全解放,战争仍在进行。没有资金来源,设备材料奇缺,工人生活贫困。恢复工作非常
艰难。1948年底,恢复生产的井口7个,其中掘进井口2个,修复井口5个。全年生产原煤18.
3万吨。1949年合江省政府,为了重点发展双鸭山焦煤生产,把依兰、凤山两个煤矿撤销,设
备、材料、人员全部调到双鸭山,加快了恢复进度。新中国成立后扩建了双鸭山矿区,截至
1985年新建了8个煤矿,并对伪满遗留的两个煤矿进行了改建扩建。
一、新建煤矿
(一)岭西竖井煤矿
岭西竖井位于双鸭山市西南6公里。东与四方台煤矿毗邻,西与岭西煤矿相连,南至岭东
煤矿八井,北到R1断层。走向长5.5公里,倾斜宽4公里。矿区面积22.5平方公里。煤田含
13个煤层,其中可采煤层8层,平均总厚度5.5米,地质储量3218.2万吨。1952年初,一一
0煤田地质勘探队对岭西竖井区普查勘探。1953年2月提出普查报告并开始详查勘探。1955年
提交了最终补充勘探地质报告。竖井由沈阳煤矿设计院设计,1952年9月和1953年5月两次提
出初步设计。1953年末提出技术设计。1954年5月21日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局以第10号技术设
计决议书批准。设计总概算2541万元,井巷工程83项,计9209米;土建工程72项,计86022平
方米;机电安装工程1722台(件)。
在勘探与设计尚未完成和批准的情况下,岭西竖井井筒于1952年10月18日由双鸭山矿务
局建设公司破土动工。后转由阜新矿务局建井工程处施工。地面主要设备安装由抚顺建设公
司施工。施工期间,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东北煤矿管理局、沈阳煤矿设计院等单位派
代表与双鸭山矿务局组成甲方办公室,负责工程的监督检查。燃料工业部所派的苏联专家莫
格鲍洛夫对建井工作提出50多条建议。
1953年上半年有20件工程集中在同一时间、空间内施工。每天有铆、焊、组立、安装工
200人在高空作业,有200名土建工人在地面工作,有约500人在地下作业。这些工人来自不同
单位和地区,抚顺占40%,阜新占13.7%,双鸭山占46.3%。工程多、空间小,一度工地管理
混乱,影响施工。针对上述特点,加强了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排队,把不同单位、不同
工种、不同工程纳入到统一的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保证了正常施工秩序。
1955年2月建成移交。完成掘进工程量10618米,体积85919立方米。工期28个月。经燃料
工业部验收委员会检查合格后,于2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20日在矿工俱乐部召开了岭西竖井
移交生产典礼大会。
岭西竖井建设速度快,质量好,投产后的第三年(1957)年产量达到47.5万吨,超过了
原设计能力。
1962年7月开始二段延深,1965年2月竣工。
(二)四方台煤矿
四方台煤矿位于双鸭山市区东南15公里。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4.5公里,矿区面积40.
5平方公里。煤田含6个可采煤层。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既没有查清资源,又无完整规
划设计的情况下,大搞群众运动,以分层片盘小斜井群的开拓方式,开发四方台煤田。同时
动工兴建的有16对斜井。施工现场是蓝天一顶,荒原一片,既无电源、水源,又无运输条件
,建设工人几乎都住临时帐篷。在施工中基本上都以镐、锹、土篮子为主要工具,人挑肩扛
。由于运输量大,汽车、马车满足不了施工需要,有时从尖山子(市内)往四方台扛坑木。
条件虽然艰苦,职工的干劲很大。
1958年12月,浅部地质精查报告提出后,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井、四井、五井、六井、八
井五个井口被确定保留延深扩建。其它井口陆续停建报废。
1959年1月四井移交生产,同年7月五井、六井相继投产。1961年八井移交生产。一井因
资金不足停建。1974年重建,设计能力9万吨,投资487.7万元。1978年10月投产。1962年开
始,对各井进行初步调整和改造。八井井田划归四井,五井和六井井位临近,煤层相连,合
并为六井。原六井井田的一部分划出,成立七井。全矿调整合并成四井、六井、七井3对斜井
。其它井残煤回收完报废。调整后的3对斜井,从1964年开始二段延深。
1978年提出矿井技术改造方案。从六井到七井及四井,开凿5000米联合集中运输平巷,
在六井开凿一个容量为1000吨的储煤仓,改造六井主排风井,并向上掘凿300米透地表,把这
条全长1700米的井筒做为皮带主提升井井筒,实现三对斜井集中。工程总投资2469万元。19
85年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该矿尚有储量8339.8万吨。
(三)宝山煤矿
宝山煤矿位于双鸭山市东南27公里。西与四方台煤矿接壤,北和集贤县毗邻,东南接东
保卫煤矿。矿区面积为36.5平方公里。1955年一一0地质勘探队开始对宝山矿区进行普查勘
探。1957年开始详查勘探,初步查明可采储量2312.4万吨。精查勘探尚未进行,规划设计尚
未开始,即于1959年先后动工兴建22对小斜井。经地质复查后,除五井、六井、七井、太平
一井具有开采价值外,其它井陆续停建报废。
1960年七井移交。1961年五井、六井移交,1962年太平一井移交。1971年由生产部门代
建太平二井。1975年简易投产。
1965年六井、七井合并。1974年改造七井。1978年提出联合改造挖潜方案。经煤炭部批
准,1980年开始施工。总概算为2608万元。截至1985年末井巷工程全部完工,土建和安装工
程仍在进行中。
(四)集贤煤矿
集贤煤矿位于双鸭山市东北18公里。南北与市郊太保乡接壤,东、西和集贤县毗邻。矿
区面积42.3平方公里。煤田含煤50余层。其中厚度大于0.7米的可采层有9个,可采储量14
233.9万吨。1960年一一0地质勘探队在集贤镇沙岗一带普查找矿。1964年3月和1965年7月先
后提出集贤煤田觉家街和索利岗最终精查报告。当时双鸭山矿区的岭东、岭西矿开始衰老,
有的斜井即将报废,原煤产量下降。为解决矿区接续问题,稳定生产水平,矿务局决定开发
集贤新区。1965年抽调人员搞设计。因集贤煤层薄,埋藏深,采用一对竖井开拓。主井深27
8米,副井深255米,设计能力为年60万吨。1966年申请列入国家建设计划未获批准。矿务局
决定自筹资金上马。1966年成立了新区建设指挥部,10月份动员全局所有机关干部抢修由福
利屯到集贤竖井的10公里路基和4公里临时公路。路基还没修完,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工。1
968年3月20日,排除干扰,井筒开工建设。
当井筒掘至垂深23米时,涌水量达到每小时178立方米,无法继续施工。经研究决定采用
冷冻法通过流砂层。1970年1月恢复施工。在主井井筒布置27个冷冻孔,孔深58米,总长度1
566米。1970年7月完成主井冷冻施工。1969年10月至1970年12月在副井井筒布置37个冷冻孔
,孔深58米,总长度1798米。冷冻后井筒内无水。表土段采用冷冻法完成施工任务后,在基
岩段采用普通凿并法。
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期间3次修改设计,降低移交标准。1974年10月1日现状移交。
建设工期长达85个月。完成投资4834万元,井巷工程量18582米。由于设计标准低,加之简易
投产,投产时主要生产系统不配套,综合生产能力低,投产后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1979年
开始进行技术改造,1983年开始改扩建后设计能力提高到150万吨。截至1985年改造工程仍在
施工中。
(五)七星煤矿
七星煤矿位于双鸭山市东南50公里。煤田属于鸡西群城子河含煤组,走向长10公里,倾
斜宽2.5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含煤70余层,其中在0.7米以上厚度的有18个煤层,可
采煤层15个,总厚度在20米左右。原始工业储量16757万吨。
七星煤矿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利用自筹资金上马建设起来的。由岭西煤矿承担全部
建设任务。1970年原岭西煤矿有关人员住在帐篷里设计了七星3对斜井,年产量分别为:一井
15万吨、二井21万吨、三井21万吨。
七星煤矿所在地区地势低洼,曾被称为“大酱缸”。为开发七星煤矿组成了李津围子新
区指挥部(当地俗称李津围子),吕忠远任指挥。第一批开发者于1970年5月20日到达施工现
场,驻扎在七星河畔炮台下。没有宿舍,职工住在临时油毡纸简易棚里,挖土灶做饭,露天
吃饭。主要领导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3对斜井分别于1970年5月22日、6月2日、6月10日破
土动工。在施工过程中七星煤矿301掘进队队长丁兆和虽3次负伤,断了4根肋骨,掉了两个脚
趾,脾脏因破裂切除,又患有一期矽肺病与肺气肿合并症,但他始终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建设七星煤矿需要人,他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三番五次要求参加新区会战。会战开始时,
生活艰苦,丁兆和以大庆“铁人”为榜样,放下行李就投入战斗。一次遇到了罕见的淋头水
,他不顾残废了的身体,带领全队职工坚持在淋头水下作业,胜利地闯过了“水帘洞”,创
出全岩下山①(①在主要水平巷道中,沿着煤层倾斜向上开的运输、通风巷道等称之为上山
,向下开的称之为下山。)150米的好成绩。一次在架棚子时,他发现顶板要冒落,立即冲上
前去,把别的同志推到安全地方,而自己却被砸昏。当他醒过来后,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处
理好顶板才升井。经过全矿职工两年多的奋战,于1972年10月1日一井建成投产。同年12月2
6日二井建成投产。1973年11月三斜井建成投产。七星煤矿的建成,在全国开创了老矿建新矿
,快速投产的经验,受到煤炭部、中共黑龙江省委的表扬。
1973年6月双鸭山矿务局设计队编制了七星煤矿四斜井扩大设计,将原片
盘斜井群的开拓方式,修改为集中皮带斜井开拓方式。并按照集中生产方案对全矿进行了技
术改造,增设了集中煤仓和采区煤仓,简化了提升、运输系统。新开凿一条双钩提升副井和
一条皮带主斜井,改造了井底车场,将3处排矸并为1处。通风方式随之改为对角式。实现了
出煤、下料、排矸、供热、通风系统的集中。
七星四井于1974年3月由矿务局建设公司施工。四井皮带井井筒由于表土层较厚(21.6
米),涌水较大,曾提出盾构施工方案。制作一厚铁板铁筒(即盾构)安装至皮带井井筒内
(距井口门约10米左右),拟采用人工丝扣手推力推进盾构,然后工人在盾构内进行表土掘
进。但由于人工丝扣推力太小,无法使铁筒沿着井筒倾斜方向推进,这种特殊施工方法未获
得成功。1975年5月因井筒下掘,将盾构拆出,改用板桩法完成表土施工任务。
1978年12月,四井建成后,经过系统改造,使七星煤矿形式一对集中皮带斜井,总设计
能力为120万吨。1980年经煤炭部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吨。1985年实际生产达到253万吨。
(六)双阳煤矿
双阳煤矿位于宝清县与友谊县交界处。矿区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28平方
公里。1973年110地质勘探队提出精查地质报告,查明工业储量为20336万吨,可采储量为11
095万吨。1977年为解决岭东煤矿三井、五井接续问题,双鸭山矿务局决定自筹资金上马,以
岭东老矿带新矿的方式开始建设。1978年9月正式列入国家建设项目。双阳煤矿总体设计由矿
务局设计处承担,确定开发两对斜井。一井设计能力30万吨,1977年1月开工,1980年12月现
状移交后,转为边建设边生产。移交时完成投资2241万元。井巷工程量10812米。1983年生产
接近设计能力,1984年超过设计能力。二井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1978年9月15日开工,1
979年3月转由第一工程处施工,1985年12月移交生产。移交时完成井巷进尺23135米。移交后
,随即扩建。扩建后年设计能力提高到120万吨。
(七)新安煤矿
新安煤矿位于友谊县境内。南与七星煤矿相邻,东南与宝清县接壤,西与集贤县毗邻,
北与红兴隆车站相靠。矿区面积36平方公里。煤田含15个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21.6米。可
采量17595.5万吨。
新安煤矿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采用集中皮带斜井开拓,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1978
年12月26日斜井开工,1984年10月25日第一采区(能力60万吨)投产。投产后随即扩建。扩
建后增加中央下山采区,年设计能力提高到150万吨。截至1985年末,二采区(30万吨)和中
央下山采区(60万吨)仍在施工中。
(八)东保卫煤矿
东保卫煤矿位于市尖山区35公里处。矿区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3.3公里,井田面积
30平方公里。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6层,煤田工业储量1.4亿吨。由双鸭山矿务局设计处
设计,用两对斜井开拓,矿井年设计能力90万吨(一井30万吨、二井60万吨),总概算1423
7万元。属国家煤代油建设项目①。(①用增产煤炭代替锅炉烧的石油,以增加石油出口量。
)1981年9月20日,双鸭山矿务局抽调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东保卫煤矿建设指挥部。指挥
部作为东保卫煤矿建设的大包干单位,全权负责东保卫煤矿建设工作。参加东保卫建设的施
工单位,除东保卫煤矿生产建设指挥部外,还有双鸭山矿务局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处、运
输处、电务厂、地质队、双鸭山农场、吉林榆树施工队、宝山煤矿工程队等单位。1983年5月
1日,一井井筒破土动工。1983年12月二井井筒开工。截至1985年末,一、二井仍在施工中。
二、改扩建煤矿
(一)岭东煤矿
岭东煤矿位于双鸭山市安帮河右岸。矿区南起横头山、北与尖山区相连、东与四方台煤
矿接壤,西邻岭西竖井煤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76平方公里。煤田含可
采煤层6层,其中局部可采3层。原始地质储量7368万吨。1929年富安煤矿在此开始建井挖煤
,先后开老三号平峒、307、303、304、305等斜井。1944年被日本侵略者强行收买,拟扩大
开采,未成。1947年双鸭山矿务局成立,归属双鸭山矿务局,称岭东煤矿。1947年10月开始
恢复和改造伪满遗留的小井(改造为五井)。1948年新建一、二、三斜井。1949年新建六井
。1954年将一、二、五井合并,称“一二五”井。1956年7月开始建设七井,1957年10月开始
建八井。“大跃进”期间新建跃进九井、十井。1963年九井报废,1985年“一二五”井报废
。截至1985年末全矿仅剩六井、八井一对残井,核定能力年60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34.6万
吨,尚可服务5年左右。
(二)岭西煤矿
岭西煤矿位于双鸭山市西南6公里处,东邻出汗岭,北与尖山、窑地接壤,南与市钢铁公
司和岭西林场相接,矿区面积21.2平方公里。煤田含7个可采层,可采储量3785万吨。1929
年富华、兴华煤矿公司在此掏洞挖煤,无正规井建设。1944年日本侵略者强行收买矿区后,
开发了富华一井、二井和星华一井、二井,矿区共有4对斜井。1947年4月合江省人民政府接
收双鸭山矿区后,立即组织恢复伪满遗留的4个井口。经过恢复建设,到1957年累计建有8个
井口。其中四井、五井、二井分别于1954、1955、1957年停并。到1957年末全矿还有一井、
六井、七井、八井,其中一井1957年合并于岭西竖井,1960年9月其它3个井也划归岭西竖井
煤矿后岭西煤矿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