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供 电

第五章 配套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设新矿井的同时,也建设矿区内部的供电设施。截至1985年,鸡 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大矿区共建成变电所50座。共有变压器105台,总容量781855千 伏安,架设高压输电线路55条,总长度491.27公里,保证了矿区用电。
    一、鹤岗矿区供电设施
    鹤岗煤矿公司自发电时,矿区仅有几条很短的动力与照明线路。1936年鹤岗发电厂向矿 山送电,同年中央(西山)变电所建成,并开始配电。在鹤岗至佳木斯间架设一条22000伏高 压输电线路,向佳木斯输电。1941年鹤岗改用佳木斯发电厂电力,在佳木斯至鹤岗架设6000 0伏输电线路。解放战争初期,鹤岗矿区内有两座变电所,4.7公里输电线路。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新矿井建设,不断增建新的变电所,架设输电线路。1954年建成南山变电所。1955年 建成新一变电所。1956年建成兴安变电所。1960年建成富力变电所。1963年建成岭北变电所 。1970年建成南山立井变电所。1982年建成新大陆变电所。截至1985年共有8座变电所,变压 器18台,容量203300千伏。
    佳木斯电厂及东部电网的电力通过2条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鹤岗矿区,甲线长59 公里,通合江电业局所属南岗一次变电所,乙线长54.65公里,通矿区兴安一次变电所。两 所降压后输出35千伏电源供给其他变电所,二次变电所接受一次变电所35千伏电源,降压后 输出6千伏供给矿井生产。截至1985年矿区内部主要有9条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度为66 公里。
    二、鸡西矿区供电设施
    1927年穆棱煤矿自办发电时,通过7条线路将电力输送到各井口。1939年满洲电气株式会 社在滴道建电厂后,安装三台变压器和开关设备,向鸡西、裴德、虎林、宝清送电。1940年 鸡西矿区改由鸡西发电厂供电时,从鸡西到梨树镇架设一条22千伏的输电线路。穆棱电厂停 止发电。解放战争初期,矿区有10座变电所,变压器32台,总容量32400千伏。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新建小恒山变电所。在“大跃进”期间建成穆棱甲、乙两个变电所,二道河子变电所 ,正阳变电所,大通沟变电所。1964年建成张新变电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滴道竖井 、东海矿、穆棱丙变、桦木林场、平岗5座变电所。进入80年代建成城子河竖井、杏花东、杏 花竖井、小恒山南风井、水电厂、团山子水库6座变电所。截至1985年共有24座变电所,变压 器48台,总容量265850千伏。
    鸡西供电区向鸡西矿务局12个煤矿、3个厂供电的线路计18条,总长度332公里,其中矿 务局自管的128公里。
    三、双鸭山矿区供电设施
    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开发双鸭山煤田,开始架设由佳木斯到双鸭山矿区的高压输电线路 。1945年日本投降时,线路铁塔竣工,未及架线通电。解放战争初期,双鸭山矿务局利用日 伪留下之铁塔,完成架线工程,于1947年投入使用。同年合江电业局在岭东修建临时变电所 。1949年修建岭西临时变电所(1953年临时变电所废弃)。1952年建岭西竖井变电所。1953 年建岭东变电所。1956年建尖山变电所。1957年建四方台变电所。1960年建宝山变电所。19 67年建集贤变电所。1970年建七星变电所。1976年建双阳变电所。1979年建新安变电所。19 81年建长安变电所。1982年建东保卫变电所。截至1985年,矿务局所属运行的变电所共11座 ,变压器24台,容量为210600千伏安。
    矿区内各变电所间的高压输电线路,经过多年建设改造,截至1985年共有17条,总长度 197.11公里。
    四、七台河矿区供电设施
    1958年建矿初期,七台河矿区没有电力。1959年建成缸窑沟临时变电所,与桦川电厂输 电线路接通,利用桦川电厂的动力。1963年8月,经中央批准,调45号列车电站发电。1964年 2月胜利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与列车电站连网。同年合江电业局新民变电所建成,先后与佳 木斯电厂、鸡西电厂连网。从此,七台河矿区始有正式电源。1965年建七台河变电所。1966 年建成桃山变电所。1969年建成铁山变电所。1981年建成新建变电所。1983建成富强变电所 。1984年建成东风变电所。截至1985年共有6座变电所,变压器5台,容量102000千伏安。先 后建成高压输电线12条,总长度100.27公里。
    五、地方煤矿供电设施
    “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小土群矿井无电源,提升、排水、通风等基本上均用人力。随 着开采深度增加,井下有害气体及涌水量日益增多,提升距离加长,单纯依靠人力已难维持 正常生产。195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小型煤矿工作会议上,针对全国各地实际情况, 提出必须采取“尽量节省人力、充分使用畜力,争取利用电力”的方针。黑龙江省地方煤矿 ,贯彻上述方针,在有条件利用国网和地方电源的地方尽量争取利用电力。没有条件的地方 ,有的使用柴油发电机、锅驼机发电。地方小煤矿电力驱动机械逐年增多。1979年为了满足 电力驱动机械正常运行的需要,省煤管局开始对各国营地方煤矿供电状态进行了调整改造。 逐步淘汰了柴油发电机和锅驼机发电。截至1985年电源基本上取自国网发电厂、地方发电厂 和自备电厂。地方煤矿内部已建成16座矿区变电所、5座矿区配电所,并有4座变压器设在发 电厂内。建成煤矿电源线路48条,总长501.67公里。其中输电线路23条,总长381.02公里 ,配电线路25条,总长120.6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