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原煤生产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煤矿处在手工操作、土法开采时期,全靠煤层露头,开挖井硐,
冬采夏停。年产煤量由几百吨到几千吨。1903—1915年,东宁县商办佛爷沟煤矿,开小斜井
挖煤。1926年后,鹤岗煤矿公司改掏硐为小露天。穆棱煤矿开凿小斜井、小竖井,修筑专用
铁路,使用蒸汽机械,生产发展较快。原煤产量1926年为10多万吨,1931年最高达到59.6万
吨。
东北沦陷时期,1935年后,装备电力机械,东宁大肚川、老黑山、依兰(三姓)、瑷珲
西岗子等矿点陆续开发。原煤产量由1935年的64.1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303.7万吨。194
1年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满足侵略战争需要,进行广开井口、多设工作面、延长劳动时间等掠
夺式开采。到1944年,鹤岗发展到33处斜井、4处露天、近500个采掘工作面,鸡西发展到50
多个井口。当年生产原煤658.8万吨。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人民政权接管矿山,大力恢复生产。到1949年末,鸡西、鹤岗、
双鸭山矿区恢复矿井70余处,生产能力为661万吨/年。当年生产原煤459.2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2年,开始贯彻全国第一次煤矿会议决议。各矿试行
新式采煤方法,组建快速掘进队,进行生产改革,停采20多处非正规小井,合并一大批采掘
工作面,一改过去分散生产、靠掘进出煤为主的落后局面。到1952年,鸡西、鹤岗、双鸭山
矿务局生产矿井减为60处,生产能力为635万吨/年。原煤产量提高到609.2万吨/年1953—
1957年,推行全部陷落顶板管理,普及新式采煤方法,发展采掘机械化。全面学习推广辽宁
省阜新矿务局“一米层”生产管理经验①(①“一米层”生产管理经验,是辽宁省阜新矿务
局平安煤矿一井一昼夜一循环经验。其主要标准是:有健全的区域管理制和全面正常的生产
管理制度,必须按技术作业规程作业,达到规定的循环次数与规格质量,并全面完成任务。
)。1954—1955年,贯彻全面生产改革方针,伪满遗留下来,光复后曾一度恢复而又停采的
10
多处矿井,重新恢复生产。投产13处新井,合并改造一批老井。到1957年,在鸡西、鹤
岗、双鸭山三个矿务局形成15个矿、66处生产矿井,生产能力1657万吨/年的规模。当年生
产原煤1305.3万吨。
1958—1960年,各中直煤矿动员群众大开小井、小露天,并采用一些非正规采煤法。中
直煤矿,1960年产煤高达2974.9万吨,比1957年增长1.3倍。各市县贯彻全党全民办煤矿的
方针,大搞小土群煤窑,地方煤矿发展迅速,1959年原煤产量曾达到168.6万吨,比1957年
增长7倍。但因重采轻掘,忽视维修和安全,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新井简易投产,没有后劲
,以致生产骤然下降。1961年贯彻煤炭工业部《严格执行开采政策的指示》停止开采大井安
全煤柱及在正规井田开的小井、小露天200处左右,同时开展了“十查九定”工作(实际只对
每个矿井(露天)的生产能力、产量、设备、工程、投资进行了查定,对主要材料消耗、劳
动、成本、流动资金、煤质未查定),对将近50处设计标准偏低、储量备用系数偏小和地质
构造复杂、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的老井(露天)进行了核定。并经煤炭工业部批准,报废老
井15处,设计能力180万吨。到1962年末,四个矿务局,有24个煤矿、生产矿井124处,生产
能力1965万吨/年。当年生产原煤1790.9万吨。地方煤矿生产原煤124.3万吨/年。
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加强开拓掘进(剥
岩),纠正前进式采煤法,扭转“采厚留薄”、“吃肥丢瘦”的不正当开采程序;进行了“
三防”(防水、防火、防爆)、“两修”(设备维修、巷道维修)大会战;对简易投产的新
井进行了填平补齐,较快地补足了“三个煤量”(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完善
了生产系统,生产逐步回升。三年当中各矿务局投产新井设计能力99万吨/年,报废老井16
处,设计能力162万吨/年。到1965年末,保有生产矿井107处,生产能力1902万吨/年,当
年生产原煤1924.3万吨。地方煤矿生产原煤86.9万吨。
1966—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刚刚恢复的正常生产秩序又陷入无政府状
态,1967—1968两年,鸡西、鹤岗两局生产下降。1969—1974年,投产一批新井,生产水平
处于徘徊状态,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工程和集中改造工程进度滞缓。1974—1975年煤炭工业
部在开滦和大同矿务局,连续召开学大庆赶开滦会议,贯彻挖潜、革新、改造方针。从此,
生产开始好转。十年当中,各矿务局投产新井设计能力405万吨/年,报废老井19处,设计能
力273万吨/年。到1975年,保有生产矿井102处,生产能力2235万吨/年。当年原煤产量提
高到2383.5万吨。地方煤矿1975年达到542.4万吨。
1976—1980年,贯彻老矿挖潜、革新、改造方针,以提高单产、单进、资源回收率为主
攻方向,各矿务局上了一批花钱少、见效快的环节改造工程,完善一批普通采煤机械化的采
区生产系统,开始引进综合采煤机械化装备。同时,对一些煤炭资源较多,浅部井小分散的
斜井群,进行了技术改造,实行集中生产;对一些煤炭储量较多的大中型矿井,结合开拓延
深进行了局部或主要生产系统的改造,适当扩大生产能力,使原煤产量大幅度上升。鸡西、
鹤岗矿务局先后在1975、1978年突破千万吨,双鸭山、七台河矿务局年产也于1979年突破了
500万吨和300万吨。四个矿务局五年投产新井和改建井设计能力270万吨/年,报废老井8处
,减少能力87万吨。到1980年末,生产矿井集中为72处,原煤产量达到3395.2万吨。地方煤
矿原煤产量达到820万吨。
1980—1985年,继续贯彻老矿挖潜、革新、改造方针,大力发展采煤综合机械化和掘进
综合机械化,采掘工作面的单产、单进达到新的水平;多数煤矿实现了集中生产,由一矿多
井变成了一矿一井;少数矿井开始步入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新阶段。五年当中,各矿务局投产
新井能力402万吨/年。技术改造矿井经过核定,增加生产能力526万吨。到1985年末,在四
个矿务局形成33个生产煤矿,56处生产矿井,生产能力3312万吨/年。当年原煤产量达到42
98.8万吨。地方煤矿1983年贯彻有水快流方针,乡镇小煤矿迅速发展,当年原煤产量突破千
万吨。1985年猛增到196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