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通 风

  一、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是矿井生产的重要系统之一,其任务就是把地面的新鲜空气,不断地供给矿井 的每个工作场所,以淡化有害气体(瓦斯)浓度,保障安全生产。矿井通风能力,要适应矿 井生产能力。根据煤层瓦斯昼夜喷出量、矿井初期和末期的工作场所,选定巷道断面、设备 容量及通风方式。
    民国初期,穆棱煤矿在1927年为自然通风。1930年在一井和二井的地面各安装50和100马 力美国制造的双面吸气多翅通风扇(即离心式扇风机)改为机械通风。
    东北沦陷时期,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鸡西、鹤岗矿区开发一批斜井,安装风扇不到一半 ,多数是自然通风。1944年,鹤岗矿区有50—150马力日式风扇11台,鸡西矿区有15台左右。 由于通风不良,多次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恢复井巷,修复设备。1952年,机械通风的矿井占90%。1 953年,贯彻燃料工业部颁发的《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各矿区制定并实施了矿井通风技 术改造方案,当年安装扇风机26台,备用扇风机2台,设置反风装置8处,防寒设施6处。195 3年末,全部矿井实现了机械通风。同时,在大多数矿井,增设了风桥、风门、密闭设施,把 “一条龙”串联通风改为分区通风系统。
    1958—1960年,由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止,小井遍地开花,设备不足,绝大多数 新开的小井是自然通风。1961年进行“九定”时,大部被停废。当年末,在有设计能力的正 规矿井中,14处是自然通风,有29处超级瓦斯矿井无备用主扇,有44处一、二级瓦斯矿井无 备用电动机。经过三年调整,到1964年补齐。1961年末巷道失修率为17%(鹤岗为34%),19 62年降低到14.2%,1965年达到煤炭工业部要求的7%以下(鹤岗达到3.5%)。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通风设施尚属完善。但是由于停产闹革命,巷道疏 于维护,失修状况日趋严重。1972年,鸡西、七台河矿区巷道失修率,分别达到20%和22.7 %,比1961年的13.4%和21.2%还严重。增加了风阻,减少了风量。经过加强维修,1975年前 后,才下降到12%—13%。
    1980年后,在矿井技术改造中,对通风系统进行了合理集中与调整,改进了通风设施, 矿井有效风量率达到85%以上,巷道状况也有很大改善。鸡西、鹤岗、七台河矿区从1980年和 1981年开始,先后把巷道失修率降低到7.22%、9.07%、9.4%,1983年又降低到煤炭工业部 要求的7%以下。
    二、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包括矿井硐室及采掘工作面的通风方式。巷道掘进过程中,经常有一段独头巷 道,容易积存瓦斯,掘进爆破中产生的有害气体需要淡化。因此,需要不断供给新鲜风流, 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爆炸事故。
    民国初期,穆棱煤矿的局部通风,采用双巷短距离通风,在掘进工作面使用手摇风车鼓 风,通风最长距离为120米。
    东北沦陷时期,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鹤岗、鸡西矿区曾配置局部扇风机各100多台,仍 采用双巷短距离通风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掘进工作面继续沿用局部扇风机双巷短距离通风方式,通风距 离一般为70—100米,个别为150米。1951年,鸡西滴道矿在二井西部主要运输大巷1200米贯 通施工中,矿通风技师李日祥采用前压后抽,中间用风门调节平衡的“接力式通风法”,把 单巷通风距离加大到600米,为改革巷道布置提供了可行途径。1952年冬季保安大检查时,东 北煤矿管理局和全国煤矿管理总局,一致“限令鸡西矿务局停止使用接力式通风”。1953年 夏季,由政务院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燃料部、全国煤矿工会、煤矿管理总局、东 北煤矿管理局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一行13人,到鸡西对接力式通风进行40分钟技术试验,并 走访恒山、城子河等矿。结论是“接力通风法与现行保安规程有抵触,风量难以保证,不安 全,不能在煤矿应用”。1954年4月,在全国煤矿第一次通风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再次否定 。
    1956年5月,煤炭工业部技术司派人到鸡西,对接力式通风法进行了6个月技术试验,认 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可在低级(一、二级)瓦斯矿井使用,并以部正式文件(56)煤技生字 第126号下达全国。
    随着风扇功率的增大,送风距离不断增加,1962年穆棱矿四井主运道单巷掘进达到1070 米,风筒末端风量保持在每分钟60立方米以上,风筒百米漏风率降到1.3%左右,在全国创造 了先例。1964年,鸡西矿务局受部委托集体编写的《单巷掘进长距离通风》一书在全国发行 。1965—1966年,鸡西小恒山和穆棱矿用1台11千瓦的风扇,直径485毫米胶皮风筒,先后创 出送风1770米和2025米水平。在1966年全国煤矿安全技术展览会上,被列为10项赶超世界水 平项目之一。1978年又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5年后,推行综合机械化采煤,使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单产成倍增长,工作面 的瓦斯涌出量也越来越大,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中,瓦斯经常超限,影响综合采煤机生产 。1980年,鸡西城子河矿采用调压通风(在工作面下巷设置3×28千瓦风扇增压调节)及尾巷 排风(在工作面上出口后方,每隔15—20米,掘上山透老巷,形成尾巷排风系统)相结合的 办法,解决了长壁工作面的瓦斯超限问题;用Y型通风方式(由工作面下大巷引入新鲜风流) 解决了倾斜长壁工作面的瓦斯超限问题,使正常回风流沼气浓度,由1%降到0.6%,割煤时由 1.1—1.3%降到1%,使上隅角沼气浓度由4—7%降到2%以下,保证了综采的安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