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矿井运输
矿井运输包括矿井地面工业广场,由井口到选煤厂或铁路煤仓之间及井下主要运输巷道
,由采煤工作面或采区煤仓到井底车场之间的运输方式。其总的发展趋势,一是由分散逐渐
走向集中;二是由人推马拉逐渐走向机械化。
一、井上运输
1925年,穆棱煤矿,在穆棱二井井口设栈桥,采用人推0.5吨矿车,直接装铁路货车外
运。
1935—1939年,密山裕边煤矿,从井口到鸡西火车站的南侧广场,架设空中索道单程10
公里,由汽动绞车驱动,挂十几个飞斗,每斗400公斤,循环往复运煤。用马车运送器材,在
井口就地排放矸石。
由于鸡西矿区斜井布局分散,1939年开始在麻山、滴道、城子河、恒山等矿,陆续铺设
各斜井之间的轻轨线路。使用7吨架线电机车和小蒸汽机车,牵引成列矿车,每列15—20车,
每车0.8吨,来往于井口和器材库、坑木场、机修厂、手选厂或铁路煤仓之间。鹤岗矿区的
兴山、东山、南山等矿的斜井比较集中,井口距铁路装车点较近,可直接将矿车甩上栈桥,
经手动翻笼装铁路货车外运。
1946年,鹤岗、鸡西矿区井上运输方式,无显著变化。1947年9月,双鸭山在岭西铺设第
一条轻轨线路,在富华(岭西)、富安(岭东)的贮煤点,设置手动翻笼,自制84台矿车,
开始轻轨运输。
1955年后,鹤岗东山、兴安,鸡西小恒山,双鸭山岭西等大中型竖井,井上运输集中在
工业广场。煤炭由主井箕斗自动卸入井口缓冲仓,经上仓皮带直接卸入铁路煤仓或贮煤场。
矸石和器材运输,则通过工业广场轻轨网,由架线电机车牵引成列矿车,来往于副井、排矸
场、器材库、坑木场、修理厂之间来完成。在井口就地排矸占地多,劳动强度大,矿车易损
坏。因此,1964年,鹤岗富力斜井群,把井口排矸改为集中矸石山排矸方式,各斜井及选煤
厂矸石,都通过工业广场轻轨网,集中到矸石山,用绞车将矸石箕斗或矿车,提升到矸石山
上排放。从此矸石山排矸方式逐渐推广。只有个别矿井如兴安煤矿,井下矸石经井口矸石仓
,装火车运排矸场。
1975年后,老矿挖潜、革新、改造工程陆续见效。鸡西恒山、城子河、大通沟、东海、
平岗,鹤岗富力,双鸭山七星,七台河新建,桃山等矿,由过去斜井群变成一井一矿,井上
运输也随之由分散变为集中的工业广场轻轨网。
1985年,中直煤矿的32个煤矿,尚有鸡西滴道、穆棱、鹤岗兴山、双鸭山岭东、四方台
、宝山6个矿,因斜井距离较远,又有铁路装车设施不能集中外,其余各矿均实现集中生产,
井上运输也由分散变为集中。
二、井下运输
1927年以前,矿井巷道运输,全靠人背、肩扛、挑筐、拉爬犁(穆棱二井爬犁用7分木板
钉制,在底部爬犁腿上钉两条厚3毫米、宽70毫米扁铁),矿工劳动强度大,运输效率低。1
927年后,穆棱煤矿二井主运道,开始铺设轻轨道,使用1台50马力蒸汽动力无极绳绞车,0.
5吨煤车运输。平巷全靠人推,虽有改进,效率仍不高。
东北沦陷时期,1939年穆棱煤矿各井主要运输巷道,开始马拉运输。1942年,鹤岗兴山
、南山矿的个别井口大巷,开始使用骡马拉车(每列2—3台1吨矿车)和无极绳运输,绝大部
分仍是人力推车。
1950年,随着新式采煤方法的推广,人力推车单轨运输,适应不了生产增长的需要,各
矿区大力推广马拉和无极绳运输。鹤岗矿务局规定,大巷运输距离在500米以上时,使用无极
绳运输,1952年为13台,1957年达到37台。鸡西矿务局各矿普遍推广无极绳运输,穆棱矿各
井普遍使用马拉运输(一井20匹、二井30匹、三井40匹、四井20匹)。双鸭山矿务局1951年
划归中直煤矿后,对岭东一、二、三、五、六井,岭西一、二、六井运输大巷进行调坡、取
直、铺轨,于1951年末,岭西一井开始使用马拉木矿车(每匹马拉3—4个)。到1952年末,
双鸭山矿务局共有马20匹。
1955年9月,苏联援建的设计能力90万吨/年的鹤岗东山竖井投产。井下主要运输大巷首
次采用8APП—900毫米轨距蓄电池电机车,牵引BШ—5型3吨U型不摘钩铁矿车,经3吨电动翻
笼将煤卸入主井井底煤仓。1956年设计能力150万吨/年的兴安竖井,也采用同样方式。195
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能力60万吨/年的鸡西小恒山竖井和设计能力45万吨/年的双鸭山岭西
竖井,井下主要大巷运输,首次使用7吨600和900毫米轨距架线电机车,牵引2吨铁矿车,经
2吨电动翻笼将煤卸入主井井底煤仓。此后,大中型矿井主要运输大巷使用电机车运输逐渐增
多。
1956年,鸡西矿务局为了解决小型斜井片盘运输机械化问题,由矿务局副总工程师于学
孟牵头,在恒山矿试用JD—11.4千瓦小绞车运输成功(推广后改用一部分JD—25千瓦小绞车
)。1962年鸡西矿务局达到301台,1965年达到420台,在其它矿区也迅速推广。
随着电机车、小绞车的普及,双鸭山矿务局1959年取消马拉车,鸡西矿务局穆棱矿在19
65年最后一个取消了马拉车。
1975年开始的老矿挖潜、革新、改造工程,逐渐把斜井群改造为大中型矿井,井下主要
运输大巷,也逐渐由小绞车改变为电机车。双鸭山七星矿在1978年首次使用了3吨底卸式不摘
钩铁矿车,简化了井底车场布置,加快了矿车周转率。1981年鸡西城子河竖井,1985年鸡西
正阳箕斗井也推广使用。
1985年,在53处矿井中,除个别矿井外,井下主要大巷运输都使用了10—14吨架线电机
车和8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能力基本上满足采掘工作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