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时期,鹤岗、鸡西矿区的片盘斜井,在地面设变电亭变、配电,50马力以上设
备采用3千伏电压,低压动力设备采用220伏电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片盘斜井沿用原有供电方式。1950开始引进苏式采掘设备,增
加了50和100千伏安两种单相户外式变压器,高压和低压全部使用油开关。1953年开始引进苏
式防爆设备,井下变电所开始使用矿用变压器、高压防爆开关和低压防爆开关。
1955年后,鹤岗矿务局东山和兴安竖井陆续投产,井下供电系统有了新的改进。电源均
为两回路,电压升为6千伏,经井筒引到井底中央变电所,可以既为井底车场的低压设备和照
明供电。同时又将6千伏电源经过控制开关分别输送到中央水泵房、压风机房和各个采区变电
所,再由采区变电所将6千伏变为380伏输往各采掘工作面。各变电所均使用TMШ型320或180
千伏安矿用变压器、YPB—6型高压开关、AФB—1532和AФB—1522馈电开关。在采煤工作面
上下巷道设置AФB—1522馈电开关和ПMB—1365、1355、1344、1441型防爆磁力开关,为低
压设备供电。除投产的新井外,原有矿井通过技术改造也普遍采用了这种供电模式。
1956—1958年,鹤岗、鸡西矿区,为了解决原有矿井额定电压220伏的老设备和新增加的
额定电压380伏的苏式设备,在同一矿井、同一作业场所使用,多次发生电动机烧毁事故问题
,对有关系统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把低压动力统一为380伏。
1965年后,国产滚筒式采煤机组迅速推广,采区走向长度加大到500米以上,采区设备容
量逐渐增加。为使采区供电的技术经济合理化,从1966年开始,将380伏升为660伏。由于设
备数量较多,直到1985年才基本完成。为了适应综合机械化的发展,1978年鸡西小恒山矿首
次引进500千伏安容量的移动变电站。1983年国产移动电站陆续在各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