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普遍采用高落式残柱式采煤法,作业方式是“老牛赶山”
,没有循环图表和正规循环作业,生产推着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式采煤方法的推行,在技术作业规程中编制了循环图表
。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用一定的劳动力,按照一定的工序和规格质量,完成一定的
工作量,周而复始地进行采煤。使错综复杂的采煤工作走向有节奏的均衡生产。
1950年,鸡西、鹤岗矿务局在滴道、恒山、兴山、南山等矿开始试点。1952年滴道八井
二斜,麻山三井,恒山八井、南山教育井等少数采煤工作面,实行一日三班作业,两班采煤
、一班准备,一日一循环和一日四班作业,两班采煤、两班准备,一日双循环作业方式。其
中鹤岗矿务局南山矿教育井吕文平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坚持正规循环图表作业,5月份达到2
8个正规循环,创月产16064吨最高纪录。东北煤矿管理局在当年增产节约运动中,曾将其作
为主要先进经验之一推广。
1954年,东北煤矿管理局推广技术作业规程。7月,鸡西矿务局派人到阜新矿务局平安矿
学习“一米层”正规循环作业经验。10月在滴道矿八井试点成功,鹤岗、双鸭山矿务局也进
行了试点。
1955年,东北煤矿管理局要求推广“一米层”坚持一日一循环的经验,建立正常的生产
管理制度,严格按技术作业规程作业。
1955年9月,全省中直煤矿46个工作面,达标19个。
1956年1月15日,煤炭工业部在鸡西矿务局滴道矿召开全国煤矿局矿长会议,滴道矿介绍
了经验,并获得煤炭工业部颁发的银质奖。
1956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对工业建设“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号召,认真贯彻滴道会
议精神,省管理局决定:
无论任何自然条件、何种采煤方法都要推广“一米层”正规循环作业经验。顶板较好,
出煤班回风流中沼气含量小于1%,倾斜、缓倾斜长壁式和分层长壁式的工作面长度在60米以
上者可推广一班采煤制,在60米以下者可推广一班采煤一昼夜双循环。当年鸡西矿务局全面
铺开,边整顿、边推广,由1955年末23个工作面增加到1956年末53个。其中机械化工作面占
50个。双鸭山矿务局分兵把口,狠抓8个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鹤岗矿务局抓了南山、新一、兴
安等重点矿。到年末,全省中直煤矿推广146个工作面,达到“一米层”标准的有61个,占4
1.8%。
1957年上半年,实现正规循环的采煤工作面有下降趋势,鹤岗矿务局只有南山三井三0二
采煤队,双鸭山矿务局只有岭东六井第一康拜因采煤队在坚持,唯独鸡西矿务局发展到60个
(占该局62%)。其中麻山矿实现循环矿,城子河三、六井实现循环井,滴道、穆棱两矿各有
20和10个采煤队实现正规循环。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绝大多数干部、工人,对以正规循环作业为中心的“一米
层”经验是煤矿达到均衡生产、建立正常生产秩序的完整经验有所认识,并建立了一些基本
制度,使生产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对全省回采工效由1954年2.942吨提高到1957年3.689吨
,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一是在中厚和薄煤层工作面,推广的较多,厚煤层工
作面推广的较少。二是正规循环很不容易巩固,一个环节跟不上,就成了“老牛赶山”。
1958年下半年,为了实现大面积高产,很多采煤工作面推广了快速拆装输送机和机械化
撤柱先进经验,采煤工艺由一昼夜一循环向一昼夜多循环发展。在鸡西滴道、城子河、小恒
山、鹤岗新一、兴山、双鸭山矿务局岭西等矿不论在厚或薄煤层,倾斜或缓倾斜煤层,机械
化或炮采工作面,全部陷落、带状充填或全部充填工作面,一次采全高或分层开采方式,都
出现了多循环,冲击了刚刚兴起的正规循环作业的规章制度。由于缺乏严格的采煤工作面作
业规程,出现工程规格质量低劣,机械设备没有检修时间等不正常现象。因此,全省采煤工
作面单产水平勉强坚持到1959年。1960年就开始下降了。
1961—1963年,煤炭工业部和省管理局把大力推广正规循环作业,作为贯彻中央提出的
工业七十条,改进企业管理,建立正常生产秩序的中心环节。要求:
1、因地制宜地确定循环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劳动组织形式和工资分配形式。提倡坚持
以一昼夜一循环为主的循环方式、“二采一整”的生产组织形式、专业工作队和综合工作队
的劳动组织形式、小班计件的工资分配形式。
2、加强采煤工作面的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和认真执行以“四会”(井段二级生产会、收
工会、班组之间和工种之间协作会、竞赛评比生活检查会)、“九制”(交接班验收制、机
电设备检查维修制、工间汇报制、考勤制、干部责任制、工人岗位制、火药管理制、事故追
查制、工具固定保管制)、“一图”(按技术作业规程图纸作业)、“一表”(按循环图表
组织生产)为中心内容的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段长区域负责制,以加强生产集中
统一指挥。
通过企业整顿,生产技术管理上的主要规章制度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基层的管理工作
也开始加强。1962年与1957年相比,回采工作面月进度仍下降8%,每个工作面的月产量仍下
降21%。但扭转了1960年以来大滑坡趋势,生产开始回升。1962年10月实现正规循环的采煤工
作面占44%,1963年末达到45.5%。每个采煤工作面月产量也由1961年的3702吨,提高到196
3年的4123吨。
1964年,在学大庆赶开滦过程中,上半年各矿务局多次派人到开滦矿务局林西矿,学习
全矿井正规循环经验。10月25日,省煤炭管理局在鸡西大通沟召开现场会。当年先后有兴安
、大通沟两个矿,正阳四井等24处矿井实现全矿井正规循环。但主要问题是,技术操作水平
不过硬,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不适应,以致发展不平衡,不能持续巩固。
1965年,在全省煤矿工作安排上,把全矿井正规循环作业,作为煤矿企业实现多快好省
的必由之路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争取两三年内达到大庆式企业的根本方法。要求:
1、12个矿持续3个月以上。其中:上半年有大通沟、滴道、穆棱、兴安、宝山、岭西;
下半年有正阳、小恒山、南山、岭北、四方台、岭东。要求兴安矿要持续6个月以上,成为全
省样板矿。
2、29处矿井连续3个月以上。其中:鸡西20处、鹤岗3处、双鸭山4处、七台河2处。
3、采煤工作面单产达到5500—6000吨。
1966—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把组织正规循环作业当作唯生产力论批判
,使煤矿多年积累的正规循环作业的经验和制度遭到破坏。
1977年末,煤炭工业部正式发出通知,要求采掘工作面按图表实行循环作业。1979年颁
发了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暂行管理办法。1980年又颁发了生产矿井正规循环作业若干规
定,提倡实行全矿井正规循环作业。
70年代后期,采煤工作面的生产工序,已由原来多工种手工操作,转变为综合工种机械
操作。大大减轻了笨重体力劳动,减少了工序之间互相干扰。循环方式也由原来两采一整、
一昼夜一循环,转变为浅进度、一刀一放顶、一昼夜多循环方式①(①在机械化采煤工作面
,每当采煤机开帮一次(割一刀),进度0.6~0.7米,工作面临时支架也向前推进一次进
行放顶,完成一循环工序。如此周而复始,一昼夜进行3~5次。),更加有利于正规循环作
业。为了适应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各矿务局普遍加强了采煤工作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成立了
工作面搬家准备队和新工作面的验收交接制;二是严格采煤队伍的技术培训,达到“三懂”
(懂设备构造、性能、原理)、“四会”(会操作、保养、修理、排除故障);三是建立和
健全各项制度(工种岗位责任制、交接班验收制、配件管理制、油脂管理制、材料管理制、
机电设备检修制、事故追查制、区域负责制、包机制、干部轮流上岗制、评比制、奖罚制、
井下挂牌制)。
从此,正规循环作业已成为提高单产、提高工效、降低消耗、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实行
综合性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逐步改变了煤矿长期以来前松后紧、“老婆孩子齐上阵”、突
击生产的老习惯。均衡生产率逐渐提高。鸡西矿务局正规循环率由1981年的79.1%提高到19
85年的87.9%。七台河矿务局均衡生产率由1981年的38.6%提高到1985年的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