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拓方式
一、无沟开拓,人力运输
1926年,进行露天开采,无固定出入沟道,剥土方式不规则,工作面不分段,自坑底至
地表,工作帮坡角一般在80度左右。由于全靠人力,开采深度一般为10—15米,采剥比一般
为1:1.5(即平均采一吨煤要剥离1.5立方米土石),这种土法开采方式,1958年“大跃进
”时,又在大开小露天的群众运动中盛极一时。
二、单沟及坑内折返坑线标准轨道运输
莲江口至兴山(鹤岗)铁路正式运营后,1930年将铁路延伸至兴山三层露天坑内,在采
剥工作面直接装车外运。这种单沟方式,开采深度受铁路坡度限制。因此走向越长,开采才
能越深。
1958—1962年,兴安六层露天也采用这种方式。
1966年投产的岭北露天,在非工作帮设固定折返干线,在端帮设环线,在工作帮按水平
分层,分成工作面台阶(每一台阶高8—10米),在采剥平盘设移动坑线,采用拉沟方式降段
延深。岭北露天设计走向长3.1公里,宽1.1公里,开采深度170米,平均采剥比1:5.16。
三、倾斜沟开拓绞车提升
东北沦陷时期,在1933年前后,兴山南北二层露天采用倾斜沟绞车提升的开拓方式。三
、五层露天随着开采深度增加,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端帮开绞车道,在工作帮
采用水平分层法实行阶梯式开采,每一台阶高度一般为6—8米。在台阶平盘进行剥离和采煤
工作,用轻轨矿车运输,由绞车提升到地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山矿新三层露天、东山矿岭东露天、南山矿三井露天和大陆
露天等17处,年设计能力9—30万吨的小型露天,都采用这种方式。大陆露天开采最深达60米
,大陆露天和岭东露天的采剥比最大为1:4.5。
四、直进和回返坑线自卸汽车运输
1983年投产的兴山矿五井二、三层露天,兴安矿南四、五层露天,南山矿斜井群一、二
、三层露天采用回返坑线(①(①回返坑线,是在露天开采深度较大时,从地面需要经过坑
内环线运输才能到达工作面的开拓方式。直进坑线,是在露天开采深度较浅时,从地面可直
接到达坑内工作面的单沟开拓方式。))自卸汽车运输方式、富力矿二上层露天是采用直进
坑线自卸汽车运输方式。剥采工作面采用水平分层法,由煤层底板向顶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