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方煤矿 清末民初,1903年,商办东宁县佛爷沟煤矿,开斜井,巷道高、宽各5尺,进尺两丈即扩
掌子(工作面)。1915年后,巷道高宽各6尺,沿走向和倾斜,切割成每边15丈的方块,按残
柱式布置巷道。
东北沦陷时期,1934—1944年,东宁县老黑山煤矿,曾开平硐,最远达400—600米。在
东宁县大肚川、穆棱县光义、依兰县达连河、呼玛县椅子圈等地,曾开片盘斜井。
1946年,东宁煤矿全被水淹。1947—1957年,当地县、区政府,恢复少数斜井,进行小
量生产,供当地工业民需。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各行各业各市县,大办小煤矿。
由于地质情况不清,多在浅部和小地块,开凿独眼小立井或小斜井,个别矿点(双鸭山市六
道坝、七道坝,即双桦煤矿前身)也曾在煤层露头,利用地形开凿平硐。只有地质情况比较
清楚的碱场、老道沟、鸡东等煤矿,开始沿单一煤层,采用片盘斜井的开拓方式,片盘距离
一般30—40米。1964—1966年,立新矿(老道沟)开始采用片盘斜井联合开拓邻近煤层,片
盘距离延长到80—90米。1970年后,片盘斜井已成为地方煤矿的基本开拓方式。1976年后,
贯彻挖潜、革新、改造方针,片盘斜井联合开拓方式为更多煤矿采用,煤层多达5—6层,穿
层石门最长达500米(立新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