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矿井掘进
民国初期,东宁煤矿巷道掘进采用人刨肩挑,木支护工艺。
东北沦陷时期,用人工打眼爆破。1942年后改用煤电钻打眼导火索引爆。东宁煤矿和依
兰一井手镐刨煤,裸巷进尺。
1947年,东宁煤矿恢复,进行小规模生产,沿用人工打眼,导火索引爆。其它多数煤矿
仍为手镐刨,人背筐,木支护,人推车。
1958年后,立新、碱场使用JBZ—0.9千瓦电钻。1964年改用MSZ1.2千瓦煤电钻打眼,
安全炸药,电雷管爆破,人挑土篮与手推车运输相配合,支护用亲口木棚,带帽顶子,鸭咀
棚。
1970年后,由煤电钻打眼发展到风钻凿岩,平巷使用11.4千瓦小绞车代替人推。1978年
开始使用耙斗装岩机,服务年限短的巷道仍以木支护为主,服务年限长的巷道,采用一部分
水泥棚,或钢轨梁与石墙混合支护。1982年后,推广激光导向,多机打眼,锚杆或锚杆喷射
砼支护工艺。到1985年,升平、宝清两矿推广锚杆支护巷道30000米,锚喷巷道4000米,节约
木材860立方米。依兰、立新、青山、碱场及一些市县煤矿也推广了锚喷技术。全省地方国营
煤矿掘进机械化程度达17.34%。其中鸡东、碱场、立新三矿分别达到78%、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