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矿井采煤

  民国初期,1915年前,东宁煤矿采用鸡爪式采煤法,每面7人,3人掏槽卸煤,4人运搬支 棚。1915年后,采用残柱式采煤法,煤柱为15丈方块,每块贮量6250吨,采高5尺,可采出3 750吨,按方块走向拉出2丈宽掌子面,隔2丈采2丈,采完再回收煤柱。工艺是人工掏底槽, 边掏边卸,最少掏6尺深,3尺宽,然后用1尺多的铁楔,10—12磅大锤卸煤。大块200多斤, 碎煤少,拳头以下碎块全部扔掉。每面7人,3—4人掏槽,3—4人搬运,平均每人每日出煤2 000斤。
    东北沦陷时期,东宁老黑山商办煤矿,采用4人掏槽,火炮卸煤方式。1942年后,日伪商 社煤矿,采用截煤机掏槽、煤电钻打眼、火炮卸煤、人装、V型溜子运输、下巷矿车亲咀装车 、人力推车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因地制宜采用以下采煤方法:
    1、残柱式。1948年东宁煤矿由区政府接管,半工半农,采用残柱法,火炮卸煤。炸药用 日伪炮弹内的TNT,雷管用八八式炮弹引火帽,坑木用铁道枕木。
    1952年,碱场煤矿曾用手镐,人背,以掘代采的残柱采煤法。其后,在1958年各行各业 大办煤矿及1970年后乡镇区社大办煤矿时期,多采用这种采煤法。
    2、刀柱式。1960年开始,鸡东七号层使用刀柱式采煤法,采区回采率75%左右。
    1982年,依兰二井左三片地质构造复杂区,曾使用刀柱法。其巷道布置是在上下片盘间 ,每隔8—10米送上山开切眼,然后由井田边界开始,每隔8—10米送两开切眼间的联络巷, 最后由里往外,由上往下回收煤柱。
    3、高落式。1976—1977年及1981—1982年依兰二井于左零片及左一片,回收边角煤柱及 弃巷时,广泛使用此法。其巷道布置是在上下片盘间,每隔8—10米送上山开切眼。然后由里 往外,由上往下,开帮挑顶。由于工艺简单,坑木、火药消耗少,很受工人欢迎。但回收率 低,不安全。
    4、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1962年开始, 鸡东、碱场、立新等矿陆续采用此法。1970年后在市县矿基本普及。1977年,碱场矿一0四采 煤队使用自制土机组,鸡东、立新矿使用MLQ—80型采煤机,开始机械化采煤。
    (一)小连续化
    1979年立新煤矿三井,在运输巷以上10米左右,掘一顺槽,在顺槽与运输巷间设煤仓, 储煤6—10车。这样布置可使煤炭由工作面SGW—40型刮板输送机,经下巷刮板输送机运到煤 仓。然后经漏斗装矿车,一次可装20—25车。比亲咀装车减少了停开次数。
    (二)采区连续化
    1983年,立新煤矿三井三片被4个倾斜断层切割成4个块段。在三片至四片间设容量200立 方米煤仓,供第四块段各煤层使用,在二片至三片间,设容量80立方米煤仓,供第一、第二 、第三等块段各煤层使用。这样布置可使三片第四块段煤炭,由40型刮板输送机运到三片煤 仓,三片第一第二块段的煤炭,通过集中石门40型刮板输送机,经爬坡皮带道进入二片煤仓 。实现连续化后,由于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不停的运转,单产提高1.5倍。
    (三)极薄煤层机械化采煤
    碱场煤矿开采0.6米左右煤层。1982年以前,用爆破落煤,人攉锹,作业条件艰苦,劳 动强度大,工效低。为学习四川省永荣矿经验,于1983年引进了YRG型爬底板采煤机与40型刮 板输送机配套,在一0二和五0二工作面应用获得成功,实现了极薄煤层机械化采煤,月产量 提高51%,工效提高29%。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开采0.5—0.6米煤层开辟了新途径。
    (四)对拉工作面采煤法
    自1983年开始,碱场煤矿在一0四对拉工作面,开采厚度0.8米的三号层,上工作面长1 40米,下工作面长100米,用2台MLQ—80型滚筒采煤机组。中巷运输采用800毫米胶带输送机 ,平均月产15000吨。比原单一长壁工作面提高36.2%,回收率提高7.4%,坑木消耗降低19 %,获得较好经济效益。这项采煤技术在立新、升平矿推广。
    (五)倾斜长壁采煤法
    升平煤矿1983年6月,在二井九号层(厚0.9—1.0米,倾角7—9度)应用倾斜长壁采煤 法。将采煤工作面沿倾斜向上或向下推进,工作面的回风和运输顺槽由走向布置改为倾斜布 置,取消了采区上下山,简化了运输系统。单产达到10061吨/月,比走向长壁式提高35.8 %,万吨掘进率降低16.1%,采区回采率提高21%。到1985年,全省地方国营煤矿采煤机械化 程度达到23.35%。其中鸡东、碱场、立新三矿分别达到40.55%,1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