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露天开采

  一、矿点
    地方煤矿露天,主要分布在黑河地区和依兰县。
    民国初期,黑河西岗子商办煤矿即露天开采,由于当时工业、民用、轮船所用燃料以木 拌为主,煤炭销路不畅,几次开采皆因亏损中止。
    东北沦陷时期,1935年6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开发瑗珲煤矿(西岗子煤矿),开采方式 有硐采和露天。1944年共5个采掘场所,工人约1500人,年产10万吨左右。1936年,乌云镇附 近居民曾在现矿区范围内进行零星开采,自产自用。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发以下露天:
    (一)西岗子露天
    1951年正式恢复生产,到1966年最高年产13—14万吨。由于剥采比逐渐增大(1968年前 平均已达3.9立方米/吨),1966年后,陆续增置50K电铲、提升运输绞车、水泵、自卸汽车 等,维持年产6万吨生产能力。
    (二)嘉荫露天
    1956年,乌云乡红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现矿区挖煤,年产百余吨自用。1957年逊 克县工业科接管,称乌云煤矿,最高年产1.2万吨,由于煤质不好,交通闭塞,销路不畅, 连年亏损,1963年停采。1967—1973年,嘉荫县进行土法开采。1974—1983年,增添推土机 、汽车,年产量在1—3万吨左右。1984—1985年,按年产6万吨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增置挖 掘机2台,装载机2台,苏制克拉斯自卸汽车3台,国产黄河自卸汽车2台,从此实现了剥离采 煤作业机械化。
    (三)依兰露天
    1960年,依兰县采取边生产边建设方式进行开发。1961—1963年分别产煤10.8、8和6. 19万吨。1964—1966年按设计能力30万吨/年简易投产,年产量降至2—4万吨。1967—1976 年进行补套,年产20万吨左右。1979—1983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行 技术改造,将18公斤钢轨更换为24公斤,将3.5立方米手动铁翻斗车更换为20吨气动自翻车 ,改进了行车信号、通讯设施,增设了行车安全防护装置,提高了运输能力,年产量提高到 35万吨以上。
    (四)乡镇露天
    1970年后,在依兰露天浅部边沿,由依兰县经委、省农场总局梧桐河分场、省公安厅莲 江口农场、方正县万宝、红旗、宝兴等公社,开发了松江、梧桐河、莲江口、万宝、红旗、 宝兴等露天。每处年产2—4万吨,开采深度达20米左右。1983年在确定建设哈依煤气工程, 扩建依兰露天的总体方案中,规定上述露天停采。
    (五)宋集屯露天
    1969年开矿时,为西岗子煤矿一个工段。1976年独立经营后,装备了1立方米挖掘机,1 2吨苏式克拉斯自卸式汽车和推土机。生产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一跃而为黑河市重点企业, 是黑河地区唯一盈利煤矿。1983—1985年,连续荣获全国“地方煤矿矿际竞赛先进矿”的光 荣称号。1985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开始技术改造,改造后设计能 力30万吨/年。
    (六)黑宝山露天
    1975年,在嫩江一五三煤田开办小煤窑的多宝山煤矿、嫩北农场、星火农场等单位,先 后在原采煤点以东1公里处,发现新露头,争开露天。其中多宝山铜矿的露天最大,年产2万 余吨。1978年,嫩江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在黑宝山煤田开小露天,年产万吨左右。
    1983年6月13日,开始筹建设计能力30万吨/年露天,列为黑龙江省“六五”计划重点建 设项目之一。按省政府提出的“投资少、见效快,因陋就简,逐步发展”的原则和把黑宝山 煤矿建设成为机械化、标准化和初步现代化的煤矿的要求,经过两年努力,完成了第一期工 程。增置1—2立方米挖掘机5台,穿孔机1台,苏制12吨自卸汽车19台,推土机5台,装载机1 台,压路机1台等188台件机电设备。按建设与生产同步进行的要求,1984—1985年各生产原 煤5万吨和7万吨。
    二、开采工艺
    露天开采工艺,按生产过程装、拉、翻三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大致有三种形式:
    (一)体力劳动
    1951—1965年,西岗子露天剥岩、采煤,全靠煤电钻打眼,人力推车,人力装卸。1956 —1968年的乌云露天和1960—1963年的依兰露天,除有绞车提升外,其它工序如装车、推车 、卸车全靠人力。
    (二)半机械化
    1965年,在依兰露天扩建为30万吨/年时,采用单出入沟顶板折返移动坑线的开拓方式 ,装备1立方米型电铲,18吨型蒸汽机车,3.5立方米型手动铁翻斗车,10吨型木敞车,开始 装、拉环节的机械化。1966年,西岗子露天增加了50K电铲,开始了装车环节机械化。1974— 1980年,乌云露天增置了推土机和普通汽车,开始了运输环节机械化。
    (三)机械化
    1979—1983年,依兰露天进行技术改造,将18吨型蒸汽机车,更换为28吨型,将3.5立 方米手动铁翻斗车和10吨木敞车更换为20吨气动自翻车,排土场设置了1立方米型电铲和75马 力推土机,实现了装、拉、翻全过程机械化。1983年,西岗子露天,增置了苏制吉尔130型自 卸式汽车及国产东风140自卸汽车、0.5—1立方米电铲、推土机等。1984—1985年,乌云露 天由3万吨/年扩建为6万吨/年生产能力,增置了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也基本实现 全过程机械化。
    1984—1985年,黑宝山露天按30万吨/年进行建设。采用沿煤层走向拉沟、顶板移动坑 线,分区开采方式及单斗电铲、自卸汽车、穿孔机、推土机配套作业,实行装、拉、翻全过 程机械化。
    1985年,依兰露天工艺过程为:装——由剥采段负责,穿孔爆破用煤电钻打眼,铵梯炸 药,导火索引爆,然后用1立方米单斗电铲装矿车;拉——由机务段组织28吨蒸汽机车(10— 15台)牵引载重20吨气动自翻车,担负运输,车辆由车务段负责,各站(所)设指挥人员, 通讯采用电话闭塞,站(所)灯光显示半自动电气连锁,昼夜通过能力为100—140对;翻— —岩石车由排土段负责,列车进入排土段后,连接压风机管路,打风、通风、翻岩到受土坑 。然后由1立方米电铲捣堆排弃。煤车牵引到工业广场。编组后由20吨电机车牵引到沙河子码 头,翻卸储存待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