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区铁路建成以前,公路运输是矿区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建成后,公路运输仍然是
矿区运输的重要方式,对促进煤炭生产、方便职工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路
民国时期,初开鹤岗、鸡西、双鸭山矿区,矿区内只有土道。
东北沦陷期间,矿区开始修筑了矿与矿、矿与井、井与井之间的公路。在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双鸭山矿区把尖山子(矿务局所在地)至岭东、岭西的自然便道,铺垫块石、砂土,
挖掘两旁的水沟,建成矿区公路,总里程为28.8公
里。“大跃进”期间,鹤岗矿区修筑第一条柏油马路(团结桥到矿务局),主干线1.1公里
,支线0.8公里。60年代七台河矿区投资408万元,修筑公路57公里。鸡西矿区除各煤矿自然
简易公路外正规公路主要由市政修建。1976—1985年,矿务局用基建资金修路45.37公里。
截至1985年,鸡西矿区境内各矿、厂之间有公路40余条,全长600多公里。双鸭山矿区境内有
主要公路28条,全长64.25公里。七台河矿区境内有主要公路10条,全长120公里。构成了纵
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矿区汽车、马车运输提供了条件。
二、汽车
汽车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在矿区发展异常迅速,是公路运输的主要工具。东北陷时期
,鸡西矿区裕边煤矿于1934年购进第一台运煤汽车,由裕边煤矿往鸡西火车站运煤,往矿里
拉木料。1937年鹤岗炭矿由哈尔滨运来一辆美式伏特牌小汽车。同年又购进货运汽车5辆。1
939年鹤岗矿区汽车大增,成立了汽车组合。负责检验车辆、考核驾驶、供应配件、发放牌照
、组织货运、收缴费用。1943年鸡西矿区恒山炭矿地面贮煤场的煤炭运输车辆严重不足,小
恒山采炭所二坑、四坑、野鸡沟和长生采炭所的部分煤炭,使用汽车运输。当时有载重量3吨
的汽车20余台。1944年鹤岗矿区汽车增加到35台,其中客车11台、轿车3台、消防车1台、救
护车1台、货车19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侵略者将各矿区好车拉走,其他车辆遭到
破坏。鸡西矿区只剩下2台坏车,鹤岗矿区汽车运输陷于瘫痪。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满足煤炭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发动职工,修复汽车。1948年鹤
岗矿区修复汽车14台。成立了运输队,年末汽车达到20台,到1950年增加到26台。主要用于
矿山煤炭和器材的运输。鸡西矿区也成立了运输队,但无汽车。到1953年才开始用7台汽车运
输。双鸭山矿务局岭西矿于1950年成立车队,有日本侵略者遗留的旧式通河汽车5台。第一个
五年计划期间,汽车迅速增加。截至1957年末,全省中直煤矿约有汽车137辆。其中:鹤岗矿
区91辆、鸡西矿区32辆、双鸭山矿区12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3年),为了抢运
落地贮煤,除动员主要用煤单位和地区派车派人到矿区支援运输外,1961年国家拨给黑龙江
省中直煤矿320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拨给鹤岗矿区70台,鹤岗矿务局在运输处成立汽车大队,
拨给鸡西矿区130台,鸡西矿务局成立汽车大队下设4个支队;拨给双鸭山矿区63台,双鸭山
矿务局调进司机67名、修理工18名,配备管理干部6名,组建了汽车运输大队。各矿区的汽车
运输大队是抢运贮煤的主力,对完成煤炭销售计划,满足各部门对煤炭的需要,起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无运输条件的小井增加,落地贮煤增多。鸡西矿务局为运输
小井贮煤于1973年恢复一度撤销的汽车大队,归运销处管辖。开始有汽车22台,逐渐增加到
93台。1976年全省中直煤矿共有各种汽车1149台。其中:鸡西486台、鹤岗304台、双鸭山20
8台、七台河151台。截至1985年共有各种汽车4553台,比1976年增加3倍。其中:鸡西1260台
,增加1.6倍;鹤岗1709台,增加4.6倍;双鸭山924台,增加3.5倍;七台河660台,增加
3.3倍。
三、畜力车
畜力车(主要是马车)行驶方便,对道路要求不严,在开矿初期是矿区主要运输工具。
1917年鹤岗矿区兴华煤矿公司筹建时,拴了两辆马车,一为拉货之用,二为公司上层人员来
往办事乘坐。1918年鸡西密西煤矿初开时,日产煤两吨左右,完全靠畜力车运至附近村镇零
售。1919年鹤岗兴华煤矿公司马车逐渐增加。1920年1月,鹤岗每日每班出煤4吨,雇运煤马
车百余辆,往莲江口运煤。
东北沦陷时期,马车是运输主力。1932—1939年间,鹤岗矿区有10多个养车户,1939年
出现车行,有马车6台。在此期间,鸡西矿区各矿采用马车运送器材。1940年春,鹤岗矿区从
佳木斯引来20多台马车,成立“马车组合”,成为矿区第一个较大的马车运输组织。1941年
成立国际运输株式会社,有车辆40台,人员80多名,主要承包煤矿土木建筑运输倒运矿用物
资。此时鹤岗矿区总计已有马车约100辆。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秋鸡西穆棱煤矿成立了马号(马车队),饲养马匹250头以上,
有水车15辆,运煤及运材料车20辆。1950年鸡西矿务局建立运输队,隶属土建公司。当年买
马车30辆,马70匹。1952年马车增加到60辆,马增加到150匹。1948年鹤岗矿区成立了运输队
,其中设立马车班,拥有马车百余台。1949—1950年,双鸭山矿区分别从达连河、凤山两矿
及虎林农场等地调入马车50多辆,在岭东煤矿成立车队。1950年岭西煤矿也相继成立车队。
当时有马车20多台、职工20多人。这些马车运输对当时恢复煤矿生产所起的作用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矿区汽车运输的发展,马车运输相对减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双鸭山矿务局岭东矿只有30多台马车,岭西矿只有20多台马车。从50年代后期起,矿区马车
主要用于煤矿内部物资的短途倒运,拉送职工用煤和矿区农场运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