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厂建设

第一章 矿机制造

  一、鸡西煤矿机械厂
    鸡西煤矿机械厂的前身是东北沦陷时期1933年由日本长谷株式会社筹建、1936建成的“ 密山炭矿株式会社鸡宁机械制作所”。建成当时厂房180平方米,职工80余人,10余台简陋机 床,担负鸡西煤矿机械设备的大、中修,兼造简易生产工具。1945年各种机械设备增加到50 余台。日本侵略者投降时烧毁了厂房,破坏了机械设备。
    1946年,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接管了鸡宁机械制作所,改称为“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 处机械制作所”。1947年正式恢复生产。当时有厂房4栋(修复3栋、新建1栋),职工人数2 00多人,主要生产设备92台。当年制造煤车、电石灯、尖镐、大板锹等简易生产工具82000余 件,对鸡西矿区恢复生产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完成了机加车间厂房的扩建和新建一个铸造车间,制作所改称“鸡西矿务局总机 厂”。下设电机、机器、装配、铁铆、炼钢、铸造6个分厂,总厂机关设秘书、人事、经理、 保卫、计划、技术科和工程师室。1951年充实了工程技术人员,增添了国外进口切削设备71 台。1952年建成热处理和工具车间厂房5000多平方米,主要切削设备已达到187台,并相应地 增添了锻造设备。至此,这个厂由修配厂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数量新型装备、初具规模的 煤矿机械制造厂。生产产品由制造简易生产工具发展到能制造绞车、水泵、扇风机等机械设 备。1952年4月28日参照苏联设备制造了300米地质勘探钻机。1953年又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 顿巴斯—1型联合采煤机。从此,中国煤炭工业开始自己制造机械化采煤设备。
    1953年鸡西矿务局总机厂上收归属东北煤矿管理局和燃料工业部,并以部为主实行双重 领导,厂名改称“鸡西矿山机械厂”。这是全国最早的煤矿机械制造基地。1956年东北煤矿 管理局撤销,工厂由部直接领导。1959年为了统一全国煤矿机械厂名称,改为“鸡西煤矿机 械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和1969年,经煤炭工业部决定曾两次向西安和辽源分迁, 共迁出切削机床205台、其它设备300台,主要干部和技术工人1350人。1970年燃料化学工业 部将工厂下放到省,实行以省为主的部和省双重领导。同年省革命委员会又将其下放,改为 以鸡西市委领导为主。由于下放后不利于省里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和工厂的发展,1972年省委 、省革委会决定,将工厂管理权上收到省煤炭工业管理局。
    1982年10月,工厂重归煤炭工业部机械制造局直接管理。鸡西煤矿机械厂设置9个职能处 室、1个技工学校和劳动服务公司以及15个车间、1个基建队、1个运输队。截至1985年底,工 厂占地面积9.04万平方米,厂内有通往鸡西车站铁路专用线2条。职工总数3863人。主要生 产设备849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459台,担负年产150余台采煤机、配件、各种工具、刀具、 设备检修和零部件加工任务;铸造设备24台,年产铸铁件500吨,锻压设备24台,月平均能力 1.5—1.8万工时,热处理设备27台,可适应各项热处理工序的需要;动力电气、起重运输 及其它设备315台。全部固定资产原值5062.5万元。
    鸡西煤矿机械厂是我国研制现代化采煤机的主要厂家之一,是全国生产采煤机主要基地 。该厂30多年研制生产过的采煤机有27个机型,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截至1985年,持续生产 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采煤机,已形成3个系列18个机型,产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30多年 累计为煤矿提供各类机械设备22600多台,支护设备77.9万根(架),总重量7.5万多吨。 采煤机行销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矿企业,对全国煤矿生产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做 出了贡献。1985年产品总重量5193吨,实现利润490万元。30多年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1亿多 元,等于国家投资的两倍;30多年为太原、郑州、北京、西安、辽源等18个煤矿机械厂输送 各类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2993人,对支援全国煤矿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发挥了基 地作用。
    二、哈尔滨煤矿机械厂
    1954年,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成立后,为解决所属勘探队的设备大修和配件生产问题, 经煤炭工业部地质局批准,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国家资本主义办公室同意,于1956年3月5日 接收了“公私合营集新机械铁工厂”。接收后改称“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机械修配厂”,转 为国营企业。当时,全部职工99人,有铸造、机加、装配三个车间,主要设备48台。其中金 属切削机床46台、锻压设备和铸造设备各1台,厂房1210平方米。厂址在哈尔滨市西傅家区( 今道外区)南平街21号。接收后,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批准投资24万元,在道里区城乡路71 号(后改为87号),新建厂房2397平方米。1957年11月迁入新厂址。工厂主要承担钻机、水 泵、些油机的大修和各类配件、打捞工具的生产任务。
    1958年6月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撤销后,该厂改称“黑龙江省燃料工业厅地质局机械厂” 。生产任务是在继续承担勘探设备修配任务同时,开始制造500米钻机、柴油机、水泵等钻探 用设备。
    1958年招收新工人150名。1959年职工人数增至327人。1960年6月按煤炭工业部统一要求 ,厂名改称“煤炭工业部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局机械厂”。同年职工人数发展到50 4人。全年产值224.8万元,实际完成374.2万元,完成计划166.5%。
    三年调整时期,精简下放职工133人,将“大跃进”盲目流入的105人全部动员返乡。此 时工厂任务以修配为主,停止了钻机、些油机、水泵生产。1964年6月改为修配厂。1966年4 月煤田地质局改称公司后,厂名改称“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机械修配 厂”。
    1970年8月燃料化学工业部确定工厂实行以省为主,部省双重领导。9月将厂名改称“哈 尔滨煤田地质机械厂”。生产方向定为试制4135型些油机,HB4高压油泵和17米钻塔。因“文 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泛滥,生产任务完不成,经济效益不好,1970—1976年累计亏损 142万元。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组成47人工作队,1976年11月进厂开 展以创办大庆式企业为目标的基本路线教育。通过整党、整风、思想教育,调整班子,加强 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一年的时间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976年煤炭工业部投资扩建柴 油机车间5000平方米。1977年完成了国家计划,盈利2.8万元,结束了连续6年亏损的历史。 1977年8月工厂归属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领导。1978年柴油机车间竣工后,新购置设备54台,新 增工人207人。10月撤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1979年,经煤炭工业部同 意停止了4135型柴油机及其配套的HB4高压油泵的生产。同年11月厂名改称“哈尔滨煤矿机械 厂”。生产方向转向为煤矿服务,主导产品为皮带输送机、转载机和综机配件的液压阀组等 。1982年归属煤炭工业部机械制造局管理。截至1985年底,工厂占地面积94937平方米。其中 生产占地面积65102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4063平方米。有20个职能科室、2个生产车间、1 个辅助车间和劳动服务公司。全部职工847人。主要生产设备398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202台 ;铸造设备12台,能力600吨位;锻压设备7台(因厂房失修自1984年停用);热处理设备12 台。现有生产能力可达年产200台/40000米皮带输送机和转载机,综机液压阀组2.5万组( 片)。1985年工业总产值851.2万元,总产量1211吨,实现利润50.2万元。主要产品面向全 国,行销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矿企业。
    三、佳木斯煤矿机械厂
    1956年12月26日公安部、煤炭工业部联合通知,确定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所属佳木斯 新生机械厂,由劳改局和双鸭山矿务局共同管理。1957年根据煤炭生产的需要,哈尔滨煤炭 管理局确定:在新生机械厂的基础上扩建1个为哈尔滨管理局所属煤矿服务的矿山机械厂。扩 建工程1957年开工,1958年竣工。总投资22万元,建成厂房3660平方米。扩建厂竣工后,省 公安厅提出把新生机械厂收回自营的要求。经省计委同意,由计委、公安厅、哈尔滨管理局 联合通知,将佳木斯新生机械厂分为两个厂,原新生厂的人员、设备仍归原厂;煤炭投资扩 建部分和从224技校调入的人员、设备归新厂。新扩建厂定名“佳木斯矿山机械厂”,归省燃 料工业厅管理。新厂机构设置:办公室、生产计划、技术检查、供销、财务、人事工资、保 卫科、基建工程队和铸造、铆锻、机加、工具、轧钢5个车间。全厂职工1296人,主要生产设 备66台,全部固定资产原值385万元,以制造水泵,75马力绞车和煤矿各类配件为主导产品。 在大炼钢铁时,工厂还承担了一部分破碎机、高炉铸件和上料车等炼铁设备的生产。“大跃 进”期间,国家投资扩建轧钢、锻工、装配车间厂房5790平方米,厂办公室2100平方米。
    1959年9月按煤炭部规定,厂名改称“佳木斯煤矿机械厂”由部和省燃料工业厅双重领导 。
    1960年底全厂职工1846人,固定资产原值1088万元,比建厂时增加183%。
    三年调整时期,1962年煤炭部确定工厂生产方向为承制煤矿大型配件和承担车辆大、中 修任务。1963年7月厂名改为“佳木斯煤矿机械配件厂”。1961—1963年精简职工975人,19 63年底实有职工871人,比1960年减少一半多。调整期间因只生产配件,产值低,3年累计亏 损337.5万元。1965年煤炭部确定工厂为轻轨道岔重点生产厂,增加了机床大修等项目。厂 内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经济效益开始好转,1965年完成总产量3500吨,盈利78万元,摘掉 连续4年亏损帽子。1966年是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完成总产量4655吨,实现利润163.8万元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派性斗争,工厂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生产急转直下。1968 年总产量只完成3925吨,全年亏损33万元。1970年燃料化学工业部将工厂下放,以省管理为 主,省革命委员会又下放给佳木斯市委直接领导。生产方向由修配转制造,厂名改为“佳木 斯煤矿机械厂”。1972年工厂管理权上收到省归口省煤炭管理局,佳木斯市委调整了工厂领 导班子,加强了企业管理。1973年以后开始研制掘进机,生产走向正规化。
    1978年被煤炭工业部定为掘进机重点生产厂,1979年总产量完成7259吨;实现利润175万 元。1982年归煤炭部机械制造局直接管理。截至1985年,工厂占地面积650083平方米。其中 工业占地318400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116400平方米。机构设置有19个职能科室,11个生产 车间,全厂职工2238人。主要生产设备839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248台,担负生产掘进机、 支护设备、提升运输设备、煤矿配件等任务;铸造设备5台,能力2990吨位;锻压设备30台, 月平均能力17700工时;热处理设备49台,能力可保证本厂产品各项热处理工序需要。全部固 定资产原值3596万元。1985年从日本引进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水平的S100—41型巷道 掘进机。该厂产品面向全国,行销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矿企业。1985年总产量8452 吨,总产值3350万元,实行利润479万元。
    四、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
    这个厂的前身是鸡西煤矿学校实习工厂。在1949—1953年它是鹤岗煤矿学校实习工厂。 1954年2月鹤岗与鸡西两个煤矿学校合并,工厂迁至鸡西改称“鸡西煤矿学校实习工厂”。1 958年8月鸡西煤矿学校与省煤管局鸡西干部学校合并,组成鸡西矿业学院。工厂改称“鸡西 矿业学院机电制造厂”,厂址迁至鸡西干校校址。1964年鸡西矿业学院合并于阜新矿业学院 。省煤管局在鸡西重新成立鸡西煤矿学校,并从鸡西矿业学院机电制造厂划出一部分职工和 设备成立鸡西煤矿学校实习工厂。1965年鸡西技工学校,合并于鸡西煤矿学校,同时实习工 厂也合并起来。1965年接受煤炭工业部生产司给予的HQ—150型煤矿安全钻机试制任务,并承 担一部分煤矿配件和矿用刮板输送机大修任务。1968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给工厂增加了01 30型凿岩机的试制任务。1971年3月根据煤矿生产发展需要,将鸡西煤校实习工厂上收归属省 煤管局直接管理,厂名定为“鸡西煤矿工具厂”。全厂职工198人,工厂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 ,生产厂房4200平方米,主要设备50台,全部固定资产227万元。其机构设置:厂办公室、劳 资、财务、生产技术、供销、总务科和机加、热锻焊、电钳机修、铸造车间。1975年厂名改 称“煤矿机械配件厂”。1982年根据其生产发展方向,又将厂名改为“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 ”。1983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撤销后,工厂归属煤炭部机械制造局和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 联合公司双重领导。截至1985年底,工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建筑面积46000平方 米,厂房15461平方米。工厂机构设置:22个职能科室,5个生产车间,全部职工853人。主要 生产设备341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37台,担负生产煤矿安全钻机、液压放顶支柱,液力偶 合器三种系列产品及其配件。铸造设备23台,能力516吨位;锻压设备13台,月平均能力636 0工时;热处理设备18台,能力可满足本厂产品热处理需要。现有能力,年产安全钻机可达2 00台,液力偶合器4000台,液压放顶支柱480架,固定资产原值1529万元。工厂产品行销国内 25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矿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1003.8万元,总产量927吨,实现利 润30万元。
    五、牡丹江地方煤矿机械厂
    1972年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决定,在牡丹江地区建立一个专为地方煤矿提供机械设 备和进行机械维修的工厂。同年6月30日,以从牡丹江市煤球厂分迁出来的机修车间的人员和 设备为基础,国家投资15万元,在牡丹江市爱民区新华路圣林街,兴建牡丹江煤矿机械厂。 同年年底1120平方米主体厂房全部竣工,工厂投产。
    建厂初期,全厂职工42人,仅有2台旧皮带车床和借用1台牛头刨床。因加工能力低,当 时只能生产U型铁矿车单一产品,其组装工序全是手工操作。从1973年起,工厂坚持走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之路,边生产、边扩建,使工厂不断发展壮大。1973—1978年,先后建成投产 机加车间厂房3400平方米、铸钢车间厂房1700平方米、库房720平方米、厂办公楼2980平方米 ,并相应增建和改修了食堂、托儿所、卫生所等生活福利设施。1973年开始对矿车生产进行 技术改造,在国家没给投资的情况下,工厂自制了剪板机、平板机、镗床、铣床、振动剪、 起筋机、板边机、对斗机、无声铆等17种机械设备,把矿车生产由大部分靠手工操作,改造 成为一条龙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十几年来,全厂实现技术改造53项,自制设备32台,为 国家节约资金21万元。截至1985年底,工厂厂区面积已达21902平方米,建筑面积2076平方米 。全厂职工617人(包括集体职工119人)共有机加、起重、电器、采暖、运输等设备153台。 全部固定资产625万元。1985年除生产U型铁矿车和调度绞车2个系列产品外,还生产SBZO.1 5型耙半装岩机、MZ2—1.2型煤电钻、HL—8型回柱绞车、皮带运输机、干式变压器、截割机 等10多种产品。工厂职能部门设有办公室,生产计划、财务、劳资、设备、技术、检验、供 应、销售科,科研所等行政机构和政工科、工会、共青团等党务、群团组织;生产系统设有 铸造、矿车、机加、电器、大棚等5个车间;生活服务设有劳动服务、生活服务2个公司和汽 车运输队。工厂隶属关系:1981年以前一直归属牡丹江地区煤炭管理局领导。1981年上收由 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方煤矿局管理。1982年末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撤销后工厂归省煤炭工业总 公司领导。这个厂是黑龙江省唯一为地方煤矿服务的设备制造和机械维修专业厂。1985年工 业总产值562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