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煤机械
解放前,黑龙江地区煤矿生产技术落后,长期沿用土法开采,人工出煤,煤矿机械工业
未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煤炭生产,改善矿工劳动条件,1949年东北煤矿管理
局向所属煤矿提出:改革采煤方法,在采煤工作面提倡用截煤机、刮板输送机,以增加煤炭
生产量。全省各煤矿,从推行截煤机掏槽入手,大力发展采煤机械化。当时国内没有煤矿机
械工业,所需截煤机、联合采煤机要从苏联进口。而进口数量有限,满足不了需要。鸡西煤
矿机械厂按燃料工业部要求,于1952年开始了采煤机研制工作。30多年来,先后生产了27种
采煤机械。其中有15种随着煤矿新技术发展,分别在60和70年代因更新换代被淘汰。1985年
底继续生产的12个机型是MLS3—170型9个机型;薄煤层采煤机2个机型,MLS3—340型双滚筒
、双电机1个机型。此外,1985年底以前已试制成功正在进行工业性试验的ZGC—300S厚煤层
采煤机和已着手设计研制的MG300—W型、MG200—W型和MG200—QW型大倾斜双滚筒采煤机,在
“七五”期间相继投产。采煤机制造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联合采煤机(康拜困)和截煤机
1953年开始生产苏联顿巴斯联合采煤机。由于当时工厂技术力量和技术基础薄弱,从设
计、图纸到工艺,都是全套引进的。经过工厂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精心
努力,于1953年12月制成了样机,定名为顿巴斯—1型联合采煤机。样机出厂后,在鸡西城子
河、滴道等煤矿进行工业性试验,并于1954年6月由燃料工业部组织了技术鉴定。认为此样机
的性能和技术特征完全达到了设计标准,同意定型生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煤矿机械工业
制造的第一台当代较先进的采煤机械。它的制造成功,为中国煤矿机械制造史写下了光辉的
一页,填补了采煤机制造的空白,为当时采煤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4—19
59年的6年中,又先后生产苏联矿工型、YKMT—3型和自行设计研制成功“东风牌”联合采煤
机,以后又生产了苏联KMП—1型,KMП—2型和ПMT—2型三种型号截煤机。每制成一种样机
,都通过技术鉴定,批准定型后投入批量生产。50年代鸡西煤矿机械厂累计生产联合采煤机
243台、截煤机42台。
60年代,鸡西煤矿机械厂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采煤机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大为提高
。除继续生产已定型产品外,把着眼点放在引进国外最新技术产品的同时,重点转向按照中
国煤田地质条件,自行设计、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产品。
1964年截煤机供不应求仍很突出,鸡西煤矿机械厂根据煤矿实际需要,在苏式产品的基
础上,经过研究改进,自行设计、试制了MJM—47型截煤机和GJZ—65型、MJY—80型强力截煤
机。1964年参照引进的苏产ПMT—2型,自行设计、试制成功MJM—47型。1965年和1966年在
苏产KMП—1型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试制成GJZ—65型和MJY—80型。这三种截煤机都是当年
制成一种、当年投产销售一批。因进口了波兰新型单滚筒采煤机组,与康拜因相比,它是滚
削式截煤,浅截深、速度快、效率高,机组骑着刮板运输机走,工作面空顶小,有利安全,
所截煤炭直接装入运输机中运走。康拜因的截煤是刨削式的,进度大、速度慢、效率不如滚
筒采煤机,而且康拜因的运行是在运输机里侧底楹上爬行,其空顶大、易冒顶,所截煤炭不
能全部进入运输机,一部分需要人工装入运输机。取滚筒采煤机之长,各煤矿先后把康拜因
、截煤机都改装成“土机组”,不再使用截煤机。鸡西煤矿机械厂至此停产截煤机,集中研
制滚筒采煤机。
(二)单滚筒采煤机
1964年2月鸡西煤矿机械厂参照波兰具有60年代先进水平的MLQ—64型单滚筒采煤机的样
式进行制造10月制成样机,通过在鸡西小恒山矿进行工业性试验,证明这个机型性能好、效
率高,反映出的缺陷是:因滚筒架是固定的,不能调高,遇有煤层起伏变化,常出现割顶或
留底现锡。按用户建议,经工厂反复研究,以MLQ—64型为基础,自行设计、试制了MLQ—80
型摇臂单滚筒可调高采煤机。1966年3月制成样朵。它与MLQ—64型相对比,其优点是可根据
煤层厚度调整摇臂的高低,弥补了MLQ—64型的不足。经技术鉴定后批准定型与MLQ—64型并
列投入批量生产。新型单滚筒采煤机的诞生,各种型号联合采煤机全部停止生产。
(三)双滚筒采煤机
为了进一步发展新型滚筒采煤机,1965年鸡西煤矿机械厂与上海、太原两个煤炭研究所
合作,共同设计、研制了MLS1—150型双滚筒采煤机。这个机型采用自动调速、液压传动、功
率较大,在1.4—2.2米煤层较高的工作面上,可以发挥前后两个滚筒上下同时截煤,一次
采全高,它比单滚筒采较高煤层的速度快、效率高。经过厂所的共同努力,于1966年1月制成
样机,12月煤炭工业部组织了技术鉴定并批准定型生产。当时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未及
时投入生产,直至1970年才投入小批量生产。60年代生产联合采煤机30台、各类截煤机295台
、单滚筒采煤机232台、双滚筒采煤机15台。70年代,特别是“十年动乱”结束后,双滚筒采
煤机得到迅速发展。
MLS1—150型双滚筒采煤机出厂后,在使用中用户提出了不少问题。经工厂反复研究,改
进了液压系统,进一步加大功率,于1971年设计、试制了MLS2—150型新机型。同年11月完成
样机,1972年新产品出厂。经煤矿使用证明,这个新机型有坚固耐用、在工作面煤层变厚时
能发挥前后两个滚筒同时切割的作用等特点。但由于传动部分的结构不合理,液压元件和电
气原件不可靠,经技术鉴定认为不太适应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尤其出了故障不能在井下检修
。1972年生产一批后停止生产。
为了加快双滚筒采煤机的研制步伐,鸡西煤矿机械厂1975年考察了德国艾克霍夫工厂产
的EDW170—L型采煤机。结合我国煤田地质条件,设计、研制并定名MLS3—170型双滚筒采煤
机。在设计、研制这个新机型过程中,工厂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广泛深入开展了
技术攻关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突破37项难关,于1976年6月完成了样机的试制任务。
1977年通过部级鉴定。认为这个机型的结构、性能、效率、质量等方面全都符合国家规定的
质量标准,同意定型生产。这个新机型出厂以来,深受煤矿欢迎,连年畅销全国。1978年2月
煤炭工业部机械制造局组织鸡西、西安、辽源、张家口煤矿机械厂、抚顺煤矿电机厂、天津
煤矿专用设备厂和煤山矿灯厂等7个单位37人,对MLS3—170型双滚筒采煤机抽查批量产品31
台。抽查结果,整机性能、牵引部负荷、截割部负荷、液压元件性能、采煤机配套完整性、
外协、外购件和主要部件制造质量等主要项目的质量都达到设计要求。在煤炭工业部的质量
评比中连续5次获得行检第一名。1978—1982年连续评为省和部的优质产品,1983年获国家科
技发明二等奖,1984—1985年连续荣获国家金质奖。
70年代累计生产滚筒采煤机158台。其中:MLQ1—80型单滚筒40台、MLS2—150型双滚筒
16台、MLS3—170型双滚筒102台。
(四)特种型号滚筒采煤机
从1979年起,鸡西煤矿机械厂与哈尔滨煤炭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长期未能解决的薄煤
层采煤机。研究设计了BM1—100型双滚筒和BMD1—100型单滚筒两个机型,通过较长时间反复
探索,1981年12月完成样机制作任务。经过在七台河矿务局井下试验和省级技术鉴定证明:
设计先进、性能可靠,适用于0.8—1.3米薄煤层开采。薄煤层机组试制成功为薄煤层开采
实现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BM1—100型双滚筒机型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2年鸡西煤矿机械厂与上海煤炭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六五”期间列为国家科研项目的
ZGC—300S厚煤层采煤机的研制任务。原计划五年完成设计。但在厂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只用一年就完成了设计任务,1984年9月完成样机试制。经试验证明,这个机组一次可采3.
7米高的厚煤层,与国内同类型采煤机相比,该机身装有破碎结构,如遇到煤层大面积塌方,
机组可照常运行,不影响机组效能。该机组采用四马达销轮齿条式无链牵引,并具有弯摇臂
结构及多种保护系统,提高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装煤效能,使采煤机更加完善。与国际先
进采煤机组相比,在结构特点和技术特征的许多方面,都具有较先进的独到之处。
(五)采煤机系列化
80年代,鸡西煤矿机械厂生产的采煤机朝着系列化方向发展。MLS3—170型采煤机,经过
多年的改进完善,截止1985年已发展成3个类型9个机种的系列产品。即综采型两个机种:ML
S3—170,MLS3H—2×170;普采型五个机种:MLS3P—170,MLS3P—2×170,MLS3P1—170,
MLS3P1—2×170,MLS3PH—170;单滚筒两个机种:MLD1—170,MLD2—170。
170型采煤机的效能:综采型MLS—170型双滚筒采煤机1984年6月在鸡西城子河煤矿——
四采煤队使用中,创月产8万吨的当时全国最高纪录。普采型MLS3P1—170型,在河北省峰峰
矿务局创出运行9个月,连续切割面积19万平方米,采煤322258吨,平均月产36900吨,机组
不用加油,不用检修的全国最高纪录。不少矿井反映,国产170型采煤机的生产效率不低于国
际同类机组。
1985年12月鸡西煤矿机械厂和上海煤炭研究所又承担了“七五”计划期间列为国家科技
项目的MG300—W型、MG200—W型和MG—QW型大倾角双滚筒采煤机的设计研制任务。预计到“
七五”计划后期,不论是煤层薄厚和倾斜急缓,鸡西煤矿机械厂都能提供现代新型系列配套
的采煤机组。
二、掘进机械
人民政府接收煤矿后,随着采煤技术的不断发展,掘进工艺经过三个步骤实现机械化。
第一步在煤矿生产基本恢复以后,首先实现了掘进工作面打眼工具机械化(以电站、风钻代
替人工抡大锤、手把钎打眼)。第二步50年代起逐步以装载机械代替掘进工作面的人工装车
,实现装载机械化。第三步70年代后期,开始实验以现代化掘进机,代替电钻、风钻打眼炸
药爆破,并在一部分综采区实现了掘进工艺综合机械化。
(一)苏式装岩机和装煤机
50和60年代,为适应掘进工作面实行装载机械化的需要,鸡西煤矿机械厂,在学习引进
苏联先进技术过程中,先后生产了苏联四种型号的装岩机和装煤机。
Bч—1型气力抓岩机:是用于竖井井筒掘进的岩石装载机械。1952年9月制成样机,经在
鸡西张新煤矿竖井井筒使用,其效能达到设计要求。1953年经部级鉴定定型批量生产。
ЗПM—1型电力装岩机,是岩石平巷掘进的装载机械。1953年10月完成样机,经在鸡西
恒山、滴道等矿井下使用鉴定,其效能符合设计要求,经部级鉴定定型批量生产。1963年换
型为ZYC—21型装岩机。
C—153型装煤机:是煤巷掘进装煤机械,1954年完成样机,经鉴定后投入生产。
THП—30型装煤机:是适于大断同煤巷掘进、效率高的装煤机。1958年8月制造成功。产
品出厂后,根据使用中用户提出的意见,经过研究改进,在该机基础上,工厂又设计、试制
了ZME—17型装煤机。1964年制成样机并投入生产。
上述四种型号装载机械,大量出厂后为煤矿竖井井筒掘进、井下岩石平巷和煤巷掘进装
载机械化,提供了装备,把广大掘进工人从人工装车的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我国自制的岩石巷道装岩机
60年代后期,鸡西煤矿机械厂自行设计、研制了适合我国煤矿实际的四种岩石巷道装载
机械。
DZ东方红耙斗装岩机。这是鸡西煤矿机械厂,1968年自行设计、研制的定名为DZ东方红
装岩机。同年10月试制成功,通过在鸡西矿务局使用鉴定,认为技术性能和适应能力,都比
以前的各类装岩机优越,受到使用单位欢迎。产品出厂后,连年大批量销售,最高年销量30
0台。
ZYP—17型和ZYP—30型耙斗装岩机。为适应岩层较多的矿井需要,1980年鸡西煤矿机械
厂,设计研制了这两种耙斗装岩机。1981年正式投入生产。
DYP—30型耙斗装岩机。哈尔滨煤矿机械厂转向为煤矿生产服务后,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给
工厂下达了这个机型的试制任务。1981年工厂移植了阜新煤矿学院设计的机型,当年试制成
功并正式投入生产。1981—1982年共生产10台,后在工厂进行主导产品定向时,舍弃了该产
品。
(三)我国自制的掘进机
进入70年代,掘进机械化向着煤巷和半煤岩巷道现代掘进机的方向发展。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于1973年向煤炭工业部和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提出了试制煤巷和半煤
岩巷道掘进机的请示报告,并积极开展了掘进机的研制工作。1976年承担了太原煤炭研究所
与开滦矿务局设计的EM1—30型煤巷掘进机的试制任务。截止1985年先后引进和自行设计生产
了以下几种掘进机。
EM1A—30型煤巷掘进机。1976年试制的EM1—30型出厂后,在吉林辽源、舒兰两个矿务局
试用。工厂收集了该机不适应生产要求的问题,经过多次研究和改进,又自行设计、研制了
EM1A—30型煤巷掘进机的新机种。这个机种1982年9月在吉林省舒兰矿务局参加全国第一届“
双上纲要”①(①掘进队年进尺达到煤炭部定的“上纲要”竞赛指标,为“上纲要”,进尺
超规定指标一倍为“双上纲要”。)掘进竞赛中,创出在8.6平方米断面半煤岩巷道单头月
进519米好成绩,获全国第五名。1983年煤炭工业部把该要列入升级改造新产品的研制项目。
1984年改造后的新样机出厂,7月在山西省汾西矿务局高阳矿进行工业性试验。实现煤巷月进
920米,最高日进25.4米,平均工效为0.4186米/工,为炮掘0.123米/工的3.4倍。单位
成本36.5元/米,比炮掘54.225元/米降低33%。同年12月煤炭工业部主持技术鉴定会,批
准投入生产。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EJ—70型掘进机。按煤炭工业部安排,1981年佳木斯煤矿机械厂参照英国的MKⅡA—240
0型掘进机,经研究改制,使技术性能适应国产化要求,将齿轮类和紧固类配件改为公制,并
采用了液压齿轮传动技术,名称定为EJ—70型。样机制成后,在河南平顶山十矿9.5平方米
断面的半煤岩巷道进行工业性试验,共进尺1273米,月平均400米。同年10月15日煤炭工业部
机械制造局组织评议,通过技术鉴定,定型生产。
EMS—55型水采掘进机。这是1984年承担试制煤炭科学院唐山分院设计的机种。当年制成
两台样机,分别在河北省开滦吕家坨矿和辽宁南票小凌河矿进行工业性试验。吕家坨矿的试
验,从1985年9月至11月连续3个月在5.9平方米断面的巷道共进尺1002米,其中半煤岩708米
,全岩214米。半煤岩最高日进31.1米。
(四)日式巷道掘进机
1985年煤炭工业部从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引进S100—41型巷道掘进机,并确定由佳木斯
煤矿机械厂承担技术引进的消化任务。同年7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了引进生产制造技术合同。
煤炭工业部批准工厂新建装配厂房8000米,购置设备费800万元。1985年开始试制工作。
三、提升运输设备
人民政府接收煤矿后至60年代末,黑龙江省煤矿的矿井提升、运输,基本上是矿车装载
,绞车提升,架线电机车和调度绞车运输。各煤矿机械厂在50和60年代生产的提升、运输设
备主要有提升绞车、运输调度绞车和铁矿车。70年代以后,发展了皮带输送机、皮带转载机
和为综机服务的提升、运输设备。
(一)提升绞车
人民政府接收煤矿初期,为了解决煤矿所需大量矿井提升设备,鸡西煤矿机械厂从1949
年起,连年批量生产各类提升绞车。截至1961年累计生产提升绞车377台。后因工厂集中力量
研制采煤机械,1962年以后停止了绞车生产。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1959年和1960年先后设计并批量生产了75马力(55千瓦)和JT1600/
1224型(110千瓦、1.6米)提升绞车。1971—1976年连续批量生产了JTS1200/1030型(45
千瓦、1.2米)提升绞车。截至1976年累计生产各类提升绞车511台。1976年后许多矿井改用
皮带运输机代替绞车,停止了绞车生产。
(二)运输调度绞车
鸡西煤矿机械厂1953年和1959年先后生产了苏联设计的30HP—22千瓦和11.4千瓦平巷运
输调度绞车。22千瓦的调度绞车到1955年停产,累计生产35台。11.4千瓦调度绞车,到三年
调整时期停产,累计生产295台。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1972年自行设计试制了JD—11.4千瓦调度绞车。自投入生产以来一直
畅销不衰。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到1985年累计生产5189台。
(三)凿井稳车
鸡西煤矿机械厂1955年自行设计生产了5吨小型稳车。到1956年累计生产100台完成外协
任务后停产。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1974年按煤炭工业部要求,增加了凿井16吨稳车试制任务。试制成功
投产后,每年按煤炭部下达的指标定量生产。到1979年累计完成109台。1980年以后因无生产
指标而停产。
(四)铁矿车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出现铁矿车供不应求局面。鸡西煤矿机械厂于1954年自行设计并
定型生产了装载量分别为一、二、三吨的铁矿车。佳木斯煤矿机械厂从1958年建厂起,也承
担了载重一吨的铁矿车生产。两个厂连续生产到1962年,累计产量分别为6427台和1379台。
后因各煤矿的机修厂自行承担了矿车制造任务,两个厂于1963年同时停止矿车生产。
(五)皮带输送机和转载机
鸡西煤矿机械厂为了给本厂生产的采煤机配套,于1972年自行设计、生产了SPJ—800型
绳架皮带输送机。投产后连年持续大批量生产,1982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到1985年,累计
生产872台。
哈尔滨煤矿机械厂从1980年起把皮带输送机和转载机定为本厂主导产品。自行设计、试
制成功并投产了JZP—100A型皮带转载机。1983年又自行设计、试制成功用于两台皮带机相接
时中继转载的QZP—160型桥式皮带转载机。1984年移植生产了淮南煤矿机械厂的SJ—44型可
伸缩性带式输送机。其特点是结构紧凑、安装断面小、伸缩、调整、拆卸方便,电气、电控
设备具有隔性能。1985年试制投产了SJ—80型落地式、SD—80型吊挂式可缩带式输送机和SP
J—800型绳架带式输送机。截至1985年底,这个厂累计生产各类皮带机总量为211台。
(六)1000米电测绞车
1979年煤炭部地质局按照煤田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的需要,从石家庄煤田地质机械厂调整
给哈尔滨煤矿机械厂的试生产产品—电测绞车。它是用于在地面对钻孔进行地球物理测井时
,下放和提升测量仪器的。试生产成功后连续生产两年,累计生产70台。工厂转轨为煤矿服
务后,1981年煤炭部地质局再未下达生产任务,工厂停止生产该产品。
(七)液压安全绞车
为了解决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的下滑问题,1980年鸡西煤矿机械厂和重庆煤炭研究所共同
研制了YAJ—13型采煤机防滑液压安全绞车。1981年制成样机,1983年投入生产。在此基础上
,厂所两家又共同研制了YAJ—22型大倾角防滑绞车,1985年投入生产。1985年底,两种液压
安全绞车总产量171台。
(八)SLZ—4.5型设备列车
根据综采工作面设备搬迁的需要,哈尔滨煤矿机械厂于1982年自行设计、试制了这种型
号的设备列车。到1984年已试生产6台。1985年5月煤炭部技术开发公司主持对该产品进行了
技术鉴定,并批准定型大批量生产。
四、支护设备
黑龙江省内各煤矿机械厂研制新型矿井支护设备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截至1985年先
后定型生产了拱型支架、摩擦支柱、铰接顶梁、单体液压支柱和液压放顶支柱等五种产品。
累计总产量2062755根(架)。为煤矿生产的支护革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拱型支架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根据煤矿需要,1965年自行设计并定型生产了矿井永久
巷道支护用的拱型支架。投产后连续批量生产两年,累计产量20371架。后因工厂生产任
务改变,停止生产。
(二)摩擦支柱
1965年中国煤炭科学院支护设备组设计的HZWA型摩擦支柱,由佳木斯
煤矿机械厂承担试制任务。样机制成后通过技术鉴定,批准于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金属摩
擦支柱,对解决采煤工作面的坑木代用,推行普采机械化,加强顶板管理,实现质量标准化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扩大生产能力,煤炭部拨给部分投资于1969年建成金属支柱生产线。
1980年形成年生产能力10万根。1981年摩擦支柱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截至1985年,产品形成
HZWA—2300(毫米)、2000、1700、1400、1200、1000等6种规格。累计总产量1154567根。
(三)铰接顶梁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摩擦支柱的同时,自行设计、生产了与其配套的
金属铰接顶梁,同年批量生产10056根。后因省煤炭管理局要求集中精力搞好摩擦支柱生产,
1966年以后,铰接枯梁停产。鸡西煤矿机械厂1969年根据摩擦支柱配套的需要,自行设计并
定型生产了HDJA金属铰接顶梁。产品分为1.2米、1.0米、0.8米、0.7米、0.6米5种规格
。该产品1978—1980年连续3年评为省和部优质产品。截至1985年,累计产量777267根。(四
)单体液压支柱
佳木斯煤矿机械厂1981年承担了北京中国煤炭科学院支护设备组设计的DZ单体液压支柱
的生产任务。其类型分内注式和外注式两种。1981年先试制成功外注式,经技术鉴定后投入
批量生产。1982年又试制成功并投产了内注式产品。单体液压支柱与金属摩擦支柱相比,它
具有重量轻,搬运省力,操作安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支护效率等优点。1983年工厂对生
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自制了“自动切管机”、“摩擦焊机”、“校直机”、“喷涂机”
、“总装配线”等专用设备。改造后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能力,保证了产品质量。1985年生产
能力达到年产5万根。内注式产品有NDZ—18、16、14、12、10型5种规格;外注式有DZ25、2
2、20、18、16、14、12、
10型8种规格。产品初撑力7—8吨、最大支撑力25—30吨。1985年被评为省和部优质产品。1
985年底累计产量98550根,其中内注式4000根。
鸡西煤矿机械厂1982年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NDZ—20型单体液压支柱。同年只生产1700根
,为了集中力量大上采煤机,单体液压支柱停止生产。
(五)液压放顶支柱。
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1985年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在普采工作面与摩擦支柱配套使用
的YFZ液压放顶支柱。产品分为YFZ1—5型。1985年已试产240架。
五、钻探设备
鸡西、哈尔滨煤矿机械厂和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从1952年到1985年,先后仿制和自行
设计、生产了大量煤田地质勘探设备、井下轻型穿孔设备和安全探测设备。
(一)煤田地质勘探设备
勘探钻机。50年代初,由于勘探钻机缺乏,严重影响勘探速度。鸡西煤矿机械厂1952年
至1954年先后参照苏联300米、500米、100米三种类型钻机,进行了批量生产。截至1959年累
计生产钻机总量564台。后因工厂集中研制采掘机械,停止钻机生产。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哈尔滨煤矿机械厂也参照苏联500米钻机,采
用了千米钻机行星齿轮减速器,加大了500米钻机的提升能力。1958年8月1日制成样机,定名
为“八一”型500米钻机,并批量投入生产。产品满足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所属勘探队需要后
,便停止生产。1963年煤炭部地质局下达7台指令性任务,完成任务后又停产。
250/80千米水泵。哈尔滨煤矿机械厂1958年生产了与钻机配套的千米水泵。到1961年,
累计生产32台,与钻机同时停产。
柴油机。哈尔滨煤矿机械厂1958年为给钻机配套,移植生产常州机械厂立式30HP柴油机
。试制成功后,1960年出厂10台。在使用中,因性能未达到要求和质量不过关被淘汰。1972
年煤炭部地质局,为了解决边远无电源地区煤田勘探的动力设备,指令哈尔滨煤矿机械厂制
造4135型柴油机。这个机种是移植上海柴油机厂的产品。当年制成样机,1973年投入批量生
产。连续生产到1980年,累计产量122台。
J—1000米拧管机。这种产品是“大跃进”时期,双鸭山——O煤田地质队省技术革新、
技术革命标兵杜青荣为首创造的革新成果。1960年省煤田地质局决定由哈尔滨煤矿机械厂生
产,在省内推广使用。当年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满足省内钻探队需要后停产。1973年
煤炭部决定在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推广使用。工厂恢复生产到1980年工厂转轨为止。前后
累计生产402台。
17米钻塔。1973年煤炭部地质局根据全国需要,给哈尔滨煤矿机械厂下达指令性生产任
务。投入生产后,连续生产到1980年,累计产量434组。
HB4高压油泵。这项产品是1975年煤炭部地质局指令哈尔滨煤矿机械厂为4135型柴油机生
产的配套产品。投产后到1980年累计生产708台。后与4135型柴油机同时停产。
(二)轻型穿孔设备
鸡西煤矿机械厂1955年生产EC—300型和3Y型两种穿孔机。这两种设备是井下从一条巷道
或风道自下而上钻至另一个平行巷道或风道的贯通机械。前者钻孔直径为300毫米,后者直径
为390毫米。所钻孔可作溜煤眼、通风和排水等用。这两个机种投产后,3Y型因煤矿用量少,
到1957年累计生产53台停产。EC—300型一直连续生产,到1985年底累计生产519台。
(三)井下探测设备
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生产的安全钻机,是为打井下探测排水孔、抽放瓦斯孔和通风辅助
孔等而服务于安全生产的。1965年煤炭部下达给鸡西煤校实习厂试生产。实习厂依据石家庄
煤矿机械厂的产品,试制成功HQ—150型井下安全钻机。实习厂上收后这项产品是鸡西煤矿专
用设备厂的主导产品,长期坚持生产。在这种型号基础上,1977—1983年又先后发展了MAZ—
200型、100型、150型3个机种的系列产品。
MAZ—200型是1977年煤炭部生产司和科技局的重点科研项目,由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和
重庆煤炭研究所共同承担研制任务。厂所紧密配合,1978年完成设计,1979年制成样机,19
80年12月经煤炭部主持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这个机种结构紧凑、功率大、重量轻、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达到国内井下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优于国外HQA—150型。1981年MAZ—200型
被送到美国参加十三届国际“能源改进世界博览会”展出,1983年获得省优、部优、国优产
品称号。
MAZ—100型是煤炭部1981年下达的试生产机种,由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设计。除结构与
200型相同外,在注压系统中油缸回油路增设了单项节流阀,便于控制孔底压力。1983年6月
煤炭部生产司进行了技术鉴定,并确定投入批量生产。
MAZ—150型是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1983年8月自行设计投产的,它的结构、特点与200型
完全相同,只是钻探深度为150米,它是前两个机种的中间系列产品。1985年批准定型生产。
1984年12月工厂对HQ—150型产品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原机基础上增设了离合器,实现停机不
停泵;增加了链轮传动装置防护罩,保证了操作安全。改造后称为HQ—150A型安全钻机。截
至1985年底,4个机种的累计总产量为2012台。
30多年来,煤矿机械厂和煤矿专用设备厂,除生产本厂定型、定向产品外,还担负煤矿
机械各类配件的生产,并根据每个时期特殊需要,生产了大量其它机械设备。
六、矿务局自制产品
省内除有为全国煤矿服务的4个专业大厂之外,中央直属4个矿务局都自有综合性机电修
配制造厂,承担本局煤矿机电设备和综机支架的大、中修以及煤矿常用配件、部分中小型定
型或非标准件的加工制造。1985年4个矿务局机修厂共有职工5857人,生产设备4130台,固定
资产原值1亿多元。
各矿务局机修厂50年代只能修理电机、变压器和加工制造煤矿生产常用的电溜子槽、减
速箱、刮板运输机各种刮板、铁矿车、矿车轮、车轴、车碰头、采煤机截齿、电机车大小牙
轮、绞车滚筒、电煤钻、采掘机械的各种配件。到80年代,修理、加工制造的品种,定型产
品就有100多种,不定型零星配件已达1200多种。1985年各局修配厂的修配、加工总量22781
吨,总产值4251.7万元。其中鸡西总量9140吨,总产值1598.8万元;鹤岗总量8533吨,总
产值1376.6万元;双鸭山总量3381吨,总产值300.3万元;七台河总量1727吨,总产值476
万元。各局历年修配和加工制造的产品,对保证煤矿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