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矿办建材厂

  一、鸡西矿区的建材生产
    鸡西矿区的穆棱、恒山、滴道煤矿,在东北沦陷时期就建有自营砖瓦砂石厂。人民政府 接收矿区后,1949年3月鸡西矿务局在现局址的东山建立了第一座砖厂,供给当时矿区建设用 砖。“一五”期间在滴道又建一处砖厂,在城子河建起一座岩粉厂(后改为砖厂),并在城 子河建立了水泥构件——支架厂。1970年兴建了水泥厂。1971年矿务局成立了建材总厂。把 原来由建设工程处管理的砖厂,供应处管理的支架厂、水泥厂和火药厂划归建材总厂统一管 理。直至1984年7月矿务局进行体制改革,撤销建材总厂,将构件厂和城子河砖厂划归建筑工 程处。水泥厂升格为处级单位直属矿务局领导,火药厂划归供应处,滴道砖厂划归集体企业 总公司。截至1985年末,鸡西矿区有建材生产职工7026人(含集体所有制3637人),干部24 5人(含技术干部59人)。主要生产设备951台,固定资产原值1436.7万元。
    二、鹤岗矿区的建材生产
    鹤岗矿区,东北沦陷时期建有东窑地砖厂和北山白灰厂。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到1951年, 所需砖瓦砂石,全部由私营厂商承包生产。1952—1971年先后建立了自营的采石、白灰、砖 瓦、河砂、综合石材、水泥制品和矸石砖等生产厂。这些厂的隶属关系;在1958年以前曾先 后由土建公司、建井公司副业厂和自营公司管理。“大跃进”期间政企合一时,采石和白灰 厂划归地方工业局,其它厂全归属市建筑工程公司。1960年政企分开,原属矿务局的建材生 产单位全部收旧矿务局建筑公司的副业厂。
    1961年矿务局把北山采石厂、支架厂、富力砖厂合并改称矿务局建材厂。
    1964年局成立了企业总厂,统辖全部建材生产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 销了企业总厂,建材生产单位由局经营办公室接管。1970—1971年曾划给市煤炭生产服务公 司,不久又收归矿务局物资供应处。1972年局成立建材总厂,统管建材生产。截至1985年建 材总厂实有职工2773人,其中干部286人(含技术干部29人)。全部生产设备830台(套), 固定资产原值1146万元。
    鹤岗水泥厂,始建于1958年,当时只有一座小型立窑,年产水泥1万吨,1961年停产。1 972年重新恢复生产后,虽然进行了部分改造,但生产工艺仍不配套,各生产环节为简易笨重 体力劳动,产品质量不佳。1977年开始在这个小厂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扩建,到1979年10 月完成发生料、煤磨、烧成工艺系统及供电、给排水系统共45项全部扩建工程。总投资799. 8万元,建筑面积9694平方米,安装设备290台,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水泥10万吨。主要产品 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325(#)、425(#)两种。1981年升格为处级单位,直属矿务局 领导。1985年有职工1502人,其中干部184人(含技术干部22人)。固定资产原值2124万元。
    三、双鸭山矿区的建材生产
    双鸭山矿区,东北沦陷时期在富安地区(今岭东窑地林场)建有砖窑。日本侵略者投降 后,建局初期,曾利用过去旧窑址复建砖窑,生产砖瓦和陶碗。1948年初,为解决生产补套 和住宅工程用砖,合江省工业厅将佳木斯东蒙古立砖厂交矿务局经营。后因厂址距矿区远, 管理、运输不便,1950年3月该砖厂重归佳木斯市。
    1958年“大跃进”时期,矿务局投资20万元与省水利厅合资兴建年产3.2万吨水泥厂。 厂址在双鸭山市区安邦河西岸。在厂房和立窑基本建成后,因资金不足和贯彻“关停并转” 方针而停建,厂房和资产移交给双鸭山市政府。1958年矿务局投资100多万元,由局建设公司 兴建一座“长安砖厂”,建成后也因技术不过关而停产。
    1960年以后,各矿相继办起了小砖厂、小水泥厂和小白灰厂。这些厂规模小、设备简陋 、产量低,仅能补充本单位的一部分需要。1972年6月矿务局组建了材料总厂,大力兴办了水 泥、矸石砖、水泥制品和玻璃等建材生产。因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低,主要生产厂点始终 未形成生产能力。
    1984年9月材料总厂建成加气混凝土车间,利用陈积矸石,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1985年 矿务局又投资700万元,在宝山地区兴建一座设计能力为年产3000万块砖的大型砖厂。同年经 东煤公司同意并实拨投资265万元,与双鸭山市福利水泥厂合资扩建,并签订了合同,以水泥 产品偿还投资。截至1985年底,全局有建材生产职工3977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2245人, 共有技术干部45人。设备121台,固定资产原值1856万元。全局除水泥制品和加气混凝土砌块 的年产量较大、满足自用外,水泥、红砖、瓦、砂、石等大宗建筑材料仍靠外购解决。
    四、七台河矿区的建材生产
    七台河矿务局,1959年在新兴矿五井附近建第一座砖厂,设计采用自然通风,串窑焙烧 。1961年已投资83万元。因被定为停缓项目而停建。后来转为边生产边用预提基金进行配套 、改造和扩建,并将串窑改为轮窑。设计能力为年产粘土砖1300万块。1970年又投资203万元 ,增建一座设计能力年产2000万块的矸石砖厂。1976年投产后,因技术上未能解决冻溶问题 而停产。1985年将矸石砖厂改为屋面涂料厂。
    1978年建成投产一座14门轮窑——附有闷料室、干燥室的粘土瓦厂。
    为便于对这些建材生产单位的统一管理,1973年成立了矿务局建材总厂,下辖红砖、矸 石砖、粘土瓦等厂。1985年5月,在体产改革中建材总厂与供应处合并。截至1985年底,供应 处接管后的建材生间单位,只生产红砖、粘土瓦、屋面涂料三种产品。有建材生产职工954人 ,其中全民所有制625人,集体所有制320人。干部123人(含技术干部21人)。主要生产设备 236台,固定资产原值5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