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治冒顶事故
第二章 事故防治
东北沦陷时期,由于采用残柱式高落式方法采煤,顶板不塌尽量采,加之日本侵略者实
行以人换煤的政策,没有保安设施。顶板冒落、片帮等灾害事故经常发生,矿工伤亡严重。
抗战胜利后,各矿务局在恢复生产中采取保安措施,但旧的采煤方法尚未改变,安全规
章尚不完善,冒顶事故仍有发生。1948年,因冒顶、片帮事故,鹤岗局重伤97人,死12人;
鸡西局重伤35人,死19人。
1950年起,各矿务局逐步改“高落式”、“残柱式”等采煤方法为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使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做出有关防治冒顶事故的各项规定(顶板支护、放炮保护顶板
等)。顶板事故大为减少。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各矿务局按东北煤管局指示,把防治冒顶列入
作业规程,采掘工作面没有作业规程不准开工,有效地防治了冒顶事故。1956年全省中直矿
原煤产量比1949年增长1.36倍,顶板事故死亡人数降低40%。1957年因为忽视工程质量,不
认真实行作业规程,上半年顶板事故一度增加,比1956年同期增加50%。哈尔滨煤炭管理局专
题分析顶板事故,提出了防止办法,各矿务局采取措施提高工程质量,严格作业规程及保安
规程。1957年下半年顶板事故再度减少。
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再次出现“高落式、“残柱式”采煤方法,乱采乱掘,
空顶作业,不认真执行有关防治冒顶的规章。顶板事故增多,顶板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
1960年比1958年增加1.4倍。为扭转安全生产恶化的局面,1961年初开始,各矿务局制止采
用非正规的采煤方法,认真执行安全规章与作业规程,顶板事故开始减少。1961年全省中直
煤矿顶板事故死亡减少1/3。
1962年,基本上制止了乱采乱掘,省煤管局指示各矿务局调整了不正规的采煤工作面。
鸡西局无安全出口或出口不畅通的采煤工作面由年初的17个减少为9个。鹤岗局各种系统完整
的采煤工作面由年初的17个增至23个。对安全问题严重、难以继续生产的工作面采取了短期
停产进行调整的措施,制定了《防止顶板事故试行条例》。双鸭山局使采煤工作面都具备了
安全出口。七台河矿务局年度内平均使用7个采煤工作面,有6个达到“三直一净两畅通”(
工作面直、运输机直、密集支柱直,浮煤净,上下出口畅通)。这一年省内中直煤矿顶板事
故普遍减少,与1960年比减少62%。
1963—1965年,各局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双鸭山矿
务局将班中敲帮问顶定为制度,在局内执行。鹤岗矿务局坚持执行本局的《防止顶板事故试
行条例》,取得成效。七台河矿务局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冒顶事故进一步减少。鸡西矿务局
为防治冒顶举办了首期矿压学习班,并在小恒山矿、麻山矿、城子河矿进行顶板矿压观测,
各观测了一个工作面,取得了大量矿压规律数据,为冒顶事故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
65年全省中直煤矿煤炭产量增加7.4%,冒顶事故死亡减至74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生产指挥系统受到严重冲击。生产管理混乱,
非正规采煤方法再度出现,防治冒顶的规章与作业规程均得不到认真执行,采掘工作面工程
质量低劣,冒顶事故增多。这期间全省共发生重大顶板事故23起,占1949年至1975年同类事
故47起的近一半。1976年全省中直煤矿因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增至122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局重新制定并认真实施采掘作业规程,重订顶板管理办法,
鹤岗矿务局将1962年制订的《防止顶板事故试行条例》进行修改后在局内执行。七台河矿务
局于1976年12月8日制定了《严防采掘工作面冒顶条例细则》在局内实行。鸡西矿务局实施了
1975年底制定的“七要、六有、五不”①(①“七要”:要有顶板压力支柱密度计算,要有
放顶和预防周期压措施,要抓住易出事故的特殊顶板管理,要消灭空顶作业,要禁止悬顶作
业,要抓好顶板压力测定和预报,要提高支柱质量。“六有”:有挑顶设备,有备用设备和
验收制度,有工人岗位制和干部责任制,有定期安全技术教育和改善顶板管理方法,有计划
、措施和实验,有总结报告。“五不”:无规程不作业,顶板隐患不处理不作业,不使用失
效支柱,铁木支柱不混用,不超前。)顶板管理办法。
从1976年末至1980年各矿务局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了顶板管理,对“鸡
窝顶、抽条顶、伪顶、探头”等易冒落顶板加强支护。对不安
全出口进行处理和维护,采取措施防治冒顶。这一时期,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增加,
使用液压支架支护顶板,支护方式得到改革,使用金属支柱的工作面增多,并多使用升柱器
以增加对顶板的初撑力,顶板支护能力增加。1978年煤炭部颁发《采煤工作面质量标准及检
查评比办法》。省内各矿务局按照执行,使采煤工作面质量提高。1980年,全省中直煤矿新
建顶板压力观测点16处(鸡西6处,鹤岗5处,双鸭山3处,七局2处)。1980年与1976年比较
原煤产量增长33.2%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减少29%。
1981—1985年,各矿务局防治冒顶工作普遍得到改善。
鸡西矿务局重申了过去制定的顶板管理办法,总结出十项顶板管理经验,并于1985年6月
4日,制定颁发了《鸡西局顶板管理细则》。
鹤岗矿务局将原制定的《防止顶板事故条例》进行修订,又制订了《关于加强顶板管理
的若干规定》。1982年8月下发局内各矿执行。推广富力煤矿二七九采煤队狠抓质量标准化,
实现安全生产的经验。到1984年末涌现达到“二七九”式质量标准的采掘队53个。全局有20
%的采掘队消灭了包括顶板事故在内的所有重伤、死亡事故。
双鸭山矿务局从认真制定执行作业规程入手,提高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对工程质量长
期不好的单位从严处罚,对事故责任者严肃处理,毫不姑息。使采掘工程质量提高,顶板事
故减少。
七台河矿务局在此期间继续执行1976年制定的《严防采掘工作面冒顶条例细则》,大搞
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标准化,将是否消灭顶板死亡事故列为首要标准来评定采煤工作面的质
量是否合格,防治冒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局1976至1980年五年合计煤炭产量1300万吨,
顶板事故死亡103人。1981—1985年煤炭产量2295万吨,增加76%,同类事故死亡减少38%,1
985年全省中直煤矿原煤产量比1980年增加近50%,而冒顶事故死亡人数却减少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