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技术革新
一、创造新纪录运动
1949年下半年,在恢复生产过程中,为了引导生产走向正规,逐步提高劳动效率,提高
煤炭资源回收率,鸡西、鹤岗开展了以改进采煤、掘进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新纪录运动。
在创新运动中,鹤岗电气工人出身的技术员李庆萱,看到工人拼出全力但效率只提高1/3。
他感到创新纪录不能单靠提高劳动强度,必须改进技术。常规的锥形掏槽法(4个炮眼向工作
面中心倾斜形成锥形)爆破力分散。他认识到必须把炮眼掏成里面窟窿大,外面眼小,才能
充分发挥炸药的爆破力。一天,他看到一把直棍式的钥匙,钥匙头顶着东西的时候就叉开两
股,用它拨动锁簧,锁头就开了。于是,他按此原理试制了掏槽钎子。拿到南山十一井试验
,果然掏了一个窠。放5包炸药,崩下两车煤来,等于以前4个锥形炮的效果。药壶式掏槽钎
子的发明,使掘进速度和采煤效率提高一倍。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和东北煤矿管理局通令嘉
奖,推动了创新运动。鹤岗矿务局机电厂改进木矿车轴承盖三眼圈镟具,提高工效11倍。鸡
西矿务局总机厂把三环链制造工艺,改焊接为锻造,制成无接头三环链,提高工效50%。194
9年11月到1950年3月,鹤岗矿务局因创新得奖者即达千人左右。
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的高潮中,煤炭工业部和哈尔滨管理局在1956年上半年,提出
在7—12年内在某些急需领域赶上或接近世界技术先进水平的规划。1958—1960年,开展以机
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双革”运动。主要革新成果是研制成功钻探拧管器、自动提引器
、自动摆管器,开始了钻具升降工序的机械化。同时开展坑木代用活动。巷道支护开始推广
混凝土支架,试用锚杆支护。采煤工作面推广了刚性支柱、竹笆和柞条假顶,并试用了金属
摩擦支柱。
因技术上缺乏指导或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也造成一些失误。
1958年7月,贯彻煤炭工业部的以水力采煤为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的决定,一哄而起,到
9月初全省出现21个水力采煤工作面。由于器材来源困难,脱水防冻技术没有解决,到12月份
只剩5处。1958年8月到1960年6月,北京煤炭科学院与鹤岗矿务局合作,在兴山矿六井试验水
力化矿井,也因水力提升和脱水防冻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未能根本解决而终止。
1960年,在以改革采煤方法为重点的“双革”高潮中,全省中直煤矿有151个“三无”(
无人、无支护、无溜子)、掩护支架、短壁式等采煤工作面,占总数的42.8%。这些采煤方
法的采区回采率一般低于45%,既浪费煤炭资源又留下自燃发火的隐患。以后被淘汰。
1960年进行巷道掘进动力单一化试验。在岩石强力电钻技术不完全过关的情况下,就冒
然拆掉空气压缩机系统,以致在岩石巷道掘进重新出现人工打炮眼,影响掘进速度,给采掘
平衡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1960年5月中旬到6月末,推行“双化一导”运动,出现超声波强化器12万多个,煤气炉
218座,导电切削车床341台,但因没有显著效益被淘汰。
二、开采技术革新
1961年,开始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严格执行开采技术政策。纠正乱采保护煤
柱,进行大量三防(防水、防火、防爆)、两修(巷道维修、设备维修)补欠工作,推广快
速掘进、正规循环采煤和坑木代用等行之有效的经验。革新成果主要有:
1、1961—1963年,在调整采掘关系中,改进巷道布置,减少补欠工程量。双鸭山矿务局
在一部分多煤层矿井,把采区开拓方式由单一煤层布置改为分组集中联合布置,节约上下山
巷道,简化生产系统;鹤岗矿务局对厚煤层的采区开拓方式,改变沿煤层分层开拓,采取在
底板岩层布置集中巷道开拓方式,同时加大采区尺寸,为厚煤层进行分层同时开采和集中生
产创造了条件;鸡西矿务局推广单孔掘进长距离通风经验,节约巷道工程量40%左右。
2、1962年一一0煤田地质勘探队在第四纪层推广多翼鱼尾适岩钻头,小时钻进效率由3米
提高到6—9米。一0八队推广碎合金钢粒混合钻进,效率提高20%。
3、1964年,引进首台波兰KWB—2型浅截式滚筒采煤机组,在鸡西小恒山矿进行中间试验
成功。工作面月产提高76%,工效提高77%。
4、1964年在全省中直煤矿571个岩和半煤岩掘进工作面中,推广湿式凿岩530个。其中4
99个取消了人抱钻。
5、1965年12月21日,无丝扣自动联接器经技术鉴定,勘探65—1型、65—1A型初步定型
推广使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6年6月,65一1B型试验终止。
6、1963年鸡西滴道洗煤厂学习阜新磁力脱水槽回收介质的方法,改用底宽2米的斜轮分
选机成功。1968年3月到1972年6月,两台重介质选煤机陆续投产,结束了人工拣矸。选矸能
力由过去每小时90吨提高到160吨。
7、1965年,双鸭山岭西竖井三二0一采煤工作面首次实现9台刮板输送机集中控制线。1
976年最长实现21台1258米集控线。
三、应用新材料、新工艺
1970年后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的主要成果有:
1、1970年—1974年,双鸭山洗煤厂、鸡西小恒山洗煤厂和鹤岗南山洗煤厂先后应用新型
耐磨、耐腐蚀材料铸石,代替钢材,制造成槽箱圆环链运输机,用作重介质旋流器内衬、漏
斗锥底衬板和大斗子捞坑锥底衬板,延长使用期限,节约大量钢材、橡胶。
2、1971年,鸡西麻山矿首先推广隧道窑烧矸石砖及余热取暖技术。月产矸石砖2万多块
,利用余热带动锅炉,供年产原煤12万吨矿井冬季取暖,及井口浴池、单身宿舍夏季热水。
每年节约煤炭2.5万吨。
3、从1956年建立岩移观测工作开始,各矿务局在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三下)进
行了采煤试验。到1985年,在“三下”保护煤柱5亿吨中,采出约5500万吨。其中鹤岗2400多
万吨、鸡西2007万吨、双鸭山1141万吨。鹤岗矿务局对矿区铁路下垂深不小于45米的煤层均
进行开采,采厚最多达12米,地表下沉10米,计采2100多万吨。同时采取随采随垫,机车减
速运行等措施,确保了安全生产。双鸭山矿务局在含水砂层下,裂隙含水带最大高度为采高
16—25倍条件下,安全采出248.9万吨。鸡西矿务局在一般单层建筑下(包括民宅、学校、
厂房)采出原煤1350万吨,多数建筑未受破坏,少数经过维修照常使用,个别需移地重建。
1971年3月和1972年8月,经交通部,燃化部、国家经委先后批准,鸡西矿务局先后在麻山矿
六井和滴道矿一井,进行国铁干线下采煤试验,达到列车原速安全正点运行。1980年5月,又
经煤炭部、铁道部批准开始利用水砂充填进行滴道车站下采煤试验,到1985年已安全采出72
万吨。
4、1957年,鹤岗兴安矿一水平曾试用锚喷支护。因缺乏理论根据,未推行。1972年,鸡
西穆棱矿推广锚杆喷浆新技术,首次在岩石、半煤岩、煤巷、破碎地层及巷道维修等4000米
巷道进行大面积实验,节约坑木1320立方米。从1973年开始,鹤岗、双鸭山、鸡西大量推广
。
5、1972年开始广泛应用可控硅新技术。鹤岗矿务局机电处在兴山一井280千瓦绞车电动
机上应用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成功;双鸭山岭东三井、岭西竖井,鸡西正阳矿搞成绞车动力
制动装置;鹤岗富力矿搞成人车信号;鸡西穆棱矿还研制成功长距离局部通风巷道讯号系统
的无触点安全火花信号。1974年后各矿逐步实现直流电源硅整流化。
6、1972年一一○、二○四煤田地质勘探队推广光电测井和扩散法,初步解决了裂隙含水带
和第四纪含水层的厚度和深度的探测问题。一一0队在新安、双阳勘探区松软岩层中推广无岩
芯钻进电测井解释法,并在抽水试验中采用了水文物探测井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划分含水带
。
7、1974年7月鸡西建井工程处在平岗矿五井断面7.64平方米,倾角16度全岩斜井掘进中
,采用6台风钻打眼、直眼掏槽、铵油炸药毫秒爆破、0.4立方米耙斗机装岩、3立方米后卸
式箕斗提升、地面搅拌长距离输送喷射混凝土等新技术,创月成井357.2米。最高日进15.
2米的好成绩。1975年5月,又在断面14平方米的全岩大巷使用25米长胶带转载机成列装车,
双台耙斗机快速装碴一次运出经验,创月成巷336米的好成绩。
8、鹤岗富力矿在采煤工作面预防性灌浆防火工作中,实行洒灌结合办法。在地面打钻或
在井下回风道打钻,向采空区灌浆的同时,在工作面直接洒浆,解决了阶段煤柱防火问题,
也使采空区均匀分布了泥浆,起到防火和胶结顶板的作用。1972—1975年在23个采区推广,
对降低坑木消耗、减少冒顶、提高单产有很好的效果。
9、鹤岗南山矿二三五采煤队,在开采薄煤层时,把两采一整改为边采边整,将国产机组
的滚筒直径由1250毫米改为1150毫米,截深由650毫米改为850毫米,使每循环增产200吨。1
975年3—5月,平均月产达到25570吨,最高月产30047吨,工效9.784吨。鸡西城子河矿一四
二采煤队,在190米长、1.75米厚、倾角17度采煤工作面,装备国产MLQ—80型采煤机、44型
刮板输送机、HZWA—2300型金属摩擦支柱、KDS—30型胶带输送机,增设挡煤板、二次装煤犁
、电机综合保护,采用集中控制、动力载频控制、扩音电话、乳化液千斤顶等新技术,实行
综合作业。1975年最高月产40531吨,工效8.6吨。双鸭山七星矿三五二一采煤队。1973年在
倾斜分层柞条假顶走向长壁后退式工作面试用机组采煤成功。1975年在3.6—4.2米厚,倾
角13—15度,90—120米长工作面分层开采中,使用同样机组实行连续化运输,年产原煤361
700吨。5月和7月创下分层月产30206和46013吨,工效7.15吨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