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测量研究成果
第二章 科研成果
到1985年,全省煤炭工业地质勘探及测量技术主要研究成果有:
一、钻探三器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一○队钻工杜青荣1959年3月研制成拧管器、自动提引器、
自动摆管器的钻探三器,被命名为黑龙江省及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的“技术革新标兵”。
该成果在全国推广。
二、自动联接器
1965年黑龙江省煤炭地质勘探公司王克明研制成自动联接器。同年12月21日经煤炭、地
质、石油、冶金等8个部、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矿业学院及22个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进行现场技
术鉴定。认为无丝扣自动联接器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代替了钻具锁接头有丝扣联接的方式
,升降钻具不用人工拧卸,实现了自动化,这是钻探工程中一项重大革新。煤勘65—1型、6
5—1A型得到初步定型使用。
三、有机墨汁聚酯薄膜上绘图
七台河矿务局推广应用聚酯薄膜代替原图纸绘制各种图件,收到耐久、耐磨、耐温、耐
寒(±50℃不伸缩变形)、防水和可用于直接晒图等效果。但聚脂薄膜必须打毛后才能着墨
,影响进一步推广。1972年地测处李振虎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用聚乙烯油墨、环乙酮和赛
璐璐配制了“有机墨汁”,解决了在光面薄膜上绘制各种图件的关键,并可多色绘图、防水
,而且修整处理简便。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四、黑龙江省煤田预测
由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科研所望竟、伞文负责组织各勘探队技术人员,于1976—1978年全
面、系统地总结了以往的地质资料及成煤规律,提出了预测找煤方向,对普查勘探和制订远
景规划有指导作用。1978年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局组织鉴定,获1978年黑龙江省和全国科学大
会奖。
五、78—3型砂土采样器
在双鸭山矿务局东荣区勘探会战初期,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一0煤田地质勘探队
于1978年研制成功直接用钻探手段旋转钻进取芯的78—3型采样器,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解
决了在250—380米厚度的第三、第四纪地层采取砂土样的专用工具,满足了水文地质勘探的
特殊要求。1978—1981年共完成22个钻孔,平均采取率58%,达到国家乙级标准。其中1980年
16个孔平均采取率71.3%,1981年第四纪层达到93%,在第三纪层达到97%。采样完整,原生
结构层次清晰。在粘土、亚粘土与粗砂、细砂之间,中砂、粗砂与砾砂、砾石之间,泥岩、
粉砂岩与中砂岩之间,砂砾岩、砾岩与角砾岩之间,各个界面清晰,容易辨认鉴别。创造了
在第三、第四纪地层取芯质量的省内最好纪录。获1981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六、选择r—r测井仪及其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我国煤田人工放射性测井,普遍采用测定岩层密度的伽玛法。因为源距较大,分层能力
低,解释煤层灰分精度也较低,而且井下探管无推靠装置,泥浆和井径扩大也影响测井精度
。为解决这个问题,1978年由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科研所黄涤凡牵头,经三年努力,完成了课
题任务。不但对烟煤和褐煤有清楚反映,而且解决了对低阻煤和炭页岩不能定性的难题,能
较清晰地划分8到10厘米的复杂煤层结构,提高测井曲线对煤层分层的能力。1981年12月由煤
炭工业部地质局和黑龙江省科学院主持技术鉴定,认为本课题成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测井方法
和装备。1983年在全国煤炭科技大会上被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负责人黄涤凡被评为煤
炭工业优秀科技干部。
七、DM—1型电网络模拟机及其初步应用
矿井(露天)涌水量预测准确程度差,往往与实际出入很大,直接影响到矿区的开发和
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9—1983年东煤公司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研制成电网络模拟机
,1983年10月煤炭工业部地质局鉴定认为,电网络模拟机填补了煤炭系统在电模拟技术方面
的空白,为煤田水文地质计算提供了有效的直观新方法;操作灵活简便,成本低,效果好,
是进行水资源评价和矿区涌水量预测的良好工具。1985年获煤炭工业部地质局科技进步三等
奖。
八、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
落差20米左右的断层和波状褶曲构造,对机械化采煤影响很大。煤田地质科研所提供的
三维地震理论模型研究两步法三维偏移及三维显示技术,对确定小断层和褶曲构造形态,较
二维地震优越,比375×400勘探网度控制的钻探结果更为精细。1984年经煤炭工业部地质局
与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联合主持鉴定,认为大体相当于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
平。1985年获煤炭工业部地质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及找煤方向的研究
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即鸡西群与龙爪沟群,煤藏丰富,煤种齐全,并含有多
种海相及陆相生物化石,对找煤和生物地层研究非常重要。1978—1984年东煤公司地质局哈
尔滨科研所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共同完成的本课题,为建立我国北方中晚侏罗世及早
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侏罗、白垩纪生物地层标准提供资料依据,并对建立鸡西群与龙爪
沟群的地层层序划分及本省东部数万平方公里中生代地层分布区指出找煤方向。1985年1月3
0日煤炭工业部地质局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持的评议会,认为该研究成果是
一套完整的地质科研成果,对地质理论研究和生产指导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1985年9月获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陈道阔、姜剑虹获科技进步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