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调 度

  煤矿各级生产调度机构是组织生产、技术、管理等各部门共同完成国家计划的重要机构 。
    1953年以前,各矿务局尚未建立生产调度机构。国家计划下达后,只是逐级召开会议传 达贯彻,没有专门机构经常地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计划在执行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使有些单位出现完不成计划的情况。1953年各矿务局根据东北煤矿管理局的决定,建立了月 度作业计划工作制。把国家计划具体化到各个井口、车间、班组、各个工序和各个工种中去 。作业计划不仅有各种指标,并且有完成指标的具体措施。为确保作业计划的实施,还建立 了局、矿、井三级生产调度机构。这个机构的任务是监督各个井口、车间月度作业计划执行 情况,监督各业务部门按作业计划进行原材料供应和人力调配,监督采煤、掘进等各个工序 的互相衔接,解决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各项工作协调进行。按东北煤矿管理局 决定,矿务局生产调度设在生产处下,矿务局调度室定员5人,矿3人,井口1人。各级调度必 须每天向上一级调度用电话汇报当日各种计划的执行情况。但当时调度的通讯设备简陋,鸡 西矿务局1953年调度只有4台磁石电话机,直通4个矿。因电话机陈旧,遇雷雨大风天气,调 度通讯经常被迫中断。双鸭山矿务局1954年调度仅有2台电话。尽管如此,对建立月度作业计 划制度和加强调度指挥,全面、均衡地完成国家计划起了积极作用。
    “大跃进”期间,调度指挥严重削弱。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各单位在计划落实的过程 中,产生了三种不同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发动群众,挖掘潜力,综合平衡,坚 决完成国家计划。第二种态度是,看困难条件多,看有利条件少,干劲不足,国家下达的各 项指标迟迟安排不下去。第三种态度是认为计划编了也不算数,因而不严肃、不认真,既不 发动群众,也不调查研究,安排的任务远低于国家下达的指标。
    为了保证国家计划的全面落实和兑现,各矿务局将调度升格管理,使日常工作以调度为 中心,协调地组织起来,强化了调度指挥能力。双鸭山、七台河矿务局的调度室由股级升为 科级;鸡西、鹤岗矿务局的调度室,由科级升为处级,由隶属生产处改为直接隶属矿务局。 各矿务局建立了以局长为领导,各有关处(科)长参加的领导值班制,每日召开一次由局长 主持,有关业务处(室)领导参加的调度会,及时解决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改善了调度 通讯设备。鸡西矿务局调度室1964年有小交换台3台、调度台2个、磁石电话5台。双鸭山矿务 局生产调度室交换机容量由14门增加到45门,增置了供电专用调度机和汇接机各1台,加强了 各级调度的联系,为各级领导直接掌握生产进度,准确完成国家计划创造了条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调度室在企业中起不了指挥中心的作用,由直属矿务局领导 恢复到隶属生产处领导,调度指挥严重削弱。国家计划迟迟落实不下,生产接续紧张,设备 失修严重,影响了国家计划的全面实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矿务局加强了对调度工作的领导,生产调度室又恢复为直属 矿务局领导的处级单位,调度工作制度逐步恢复,生产调度重新发挥中心的作用。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为加强生产指挥系统,各矿务局进一步改善调度通讯设施。1978—1979年鸡 西矿务局改用供电式调度台,12个煤矿调度都安设了直通的磁石电话机,实行调度通讯线路 专用。矿务局调度安装了电话汇接机,彻底解决了过去因距离远、线路阻抗大,声音不清的 问题。双鸭山矿务局全局调度接换机增至36台,总容量约800门。80年代初,为避免恶劣天气 使通讯失灵,影响调度指挥,各局增设了无线电话,保证调度通讯畅通。1982年还开通了传 真业务,增设了录音设备、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调度通讯现代化,从而提高了调度工作效 率,增加了调度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1982年6月11日煤炭工业部颁发《煤炭工业生产调度工作条例》。各矿务局结合企业“转 轨变型”的需要,将生产调度改为生产经营调度,扩大了生产调度的业务范围,完善了调度 工作制度,明确了调度工作的权力与责任,使调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截至1985年煤炭工业形成的部、公司、矿务局、矿、井五级调度网,已成为各级领导的 参谋部,是企业的信息中心、协调中心和指挥中心,对全面、均衡地完成国家计划起着重要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