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劳动组织

  一、组建矿工队伍
    日本侵略者投降时,矿井停产被淹,工人自动解散回家。1945年人民政府接收鹤岗矿区 时,只有13592人。当时匪患未除,恢复生产缓慢,矿区生活条件艰苦,一些矿工继续离矿。 到1946年鹤岗矿区职工队伍减少至8683人。其中工人6256人,管理人员2427人。同年9月东北 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时,只有3180名职工。1947年合江省政府派张恩璞接收双鸭山矿区时只 有矿工270多人。恢复矿山生产,首要任务是巩固矿工队伍。各煤矿派工作队发动工人,动员 离矿工人返矿。鸡西到1947年6月,职工人数增加到8000人。鹤岗矿区到1947年末全局职工增 至9444人。其中工人7017人,管理人员2427人。1948年在当地政府公安局和总工会的协助支 持下,千方百计组织劳力。鹤岗职工增至16042人,鸡西为15616人。新增人员中,有动员返 矿的老工人,有被解放的国民党军人,有从城市招来的贫民,还有成批送来的犯人。从宁安 、牡丹江送到鹤岗的107名被解放的国民党兵,到矿后集体请求不下井。矿山把他们视同新工 人,关心他们生活,对他们讲解工资政策、俘虏政策。自动下井40多人。经过个别谈话又下 井50多人。对从城市招来的无业游民,也不愿下井刨煤。矿区领导除政治上动员外,还从生 活上关怀他们,给每个职工借支安家费。独身20(东北币)万元,有家眷者40万元。结果, 招来的500名新工人,有400多人下井刨煤。
    1948年11月,由四平送到鹤岗90多名犯人,来时用12名战士押送,到矿第一天还放哨看 管。矿山领导派人向犯人介绍矿山情况,说明劳动改造的意义及改造期间将按其劳动给予工 资报酬。随即撤去岗哨,分别座谈,并组织他们看电影。然后送到南山矿。该矿事先把宿舍 打扫干净,炕烧暖,把他们当作新工友看待,使他们深受感动。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矿 区安家落户。
    1952年3月,中央燃料部决定,从淮南矿务局动员493名工人到鸡西工作,连同家属共94 9人。4月到达鸡西后,分配在滴道、麻山、恒山、城子河等矿。由于滴道矿干部中存在官僚 主义作风,忽视政治思想工作和职工的生活福利,引起这些工人不满。据当时调查,仅滴道 矿淮南工友家属住宅将要倒塌、不堪居住的就有50余户。淮南单身工人住的大房子,墙已脱 皮,四方透风,室内滴水成冰,工人讽之为“五风楼”。该矿新建的工人家属宿舍,虽有火 墙与火坑,但普遍跑火不热,不少孩子冻肿了手脚,有的连水缸都冻裂了。在卫生条件上, 新建区72家住户只有两个厕所,经常粪便满地。因无浴室,有的井下工人经常不得洗澡,老 婆得了妇女病。此外,当时鸡西矿区缺大米、白面、豆油。淮南工人吃不惯高粱米与苞米碴 子,意见也很多。在评定工资、工作条件以及奖罚等问题上,对准南工人也存在不公平的现 象,致使淮南工人感觉冷淡。少数分子乘机鼓动工人要求回淮南,进行罢工。矿务局领导事 前竟一无所知。12月15日马树良局长获悉后,亲赴滴道工人宿舍了解情况。19日中共松江省 委获悉,立即派工业部时峰处长、省工会民教部部长等10余名干部,连夜赶到鸡西。24日松 江省委派秘书长任仲夷,协同东北煤矿管理局副局长薛奇、东北煤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夏朗 等到鸡西。根据周恩来总理和东北局书记张明远以及东北总工会的指示,一方面做政治思想 工作,一方面对工人的合理要求给以明确答复并迅速解决。12月30日,滴道事件获得了平息 。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通过招收农村盲目流入城市人员和解放妇女劳动力等途径, 解决煤矿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煤矿职工队伍猛增。1961年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精简职工队伍 ,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连续三年精简职工。1962年开始,农村形势逐渐好转,而矿区生活 条件相对较差。一些盲目流入的矿工,既无住房,又解决不了粮油供应问题。因此矿工外流 严重。全省煤矿工人平均每旬外流795人,出勤率由88%,下降到85%。为了巩固一线工人,经 请示省有关部门批准,解决了一部分工人落户问题,逐步解决工人住房问题,使采掘工安心 井下劳动。
    1963年,在比、学、赶、帮的增产节约运动中,为解决煤矿企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 现象,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各矿务局普遍进行了整顿队伍,精兵简 政。按照定员标准,把编余人员减了下来,对减下来的人员,以矿务局为单位,设置专门机 构,仿照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组成生产学习大队。对其中年轻力壮、有培养前途的,组 织脱产培训,其他人员因地制宜地组织二线生产,为煤矿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服务。1965年 从生产学习大队中抽调大部分人员支援大三线建设,各矿务局生产学习大队陆续解体。
    “文化大革命”十年,职工增长速度超过原煤产量增长速度。即使如此,1975年煤矿采 掘一线劳力仍然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文革”期间造成的劳动管理混乱,工资分配政策 不落实,干不干、干多干少、干轻干重、干好干坏四个一样未扭转。井下工人向井上倒流, 一线缺员,二线臃肿,非生产人员过多,占职工总数的25%。1977年6月煤炭部下达《关于大 力整顿劳动组织,压缩非生产人员的通知》。各矿务局进行劳动组织整顿,但效果不大。19 81年2月煤炭部印发了《关于整顿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管理的意见》,并给煤矿各级领导干部发 信,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动员自己的子弟、亲属从井下倒流上井的,回到井下采掘一线。省煤 炭工业管理局组织各局矿整顿劳动组织,充实和巩固采掘队伍。到1982年3月属于动员归队对 象有4907人(其中矿处级以上干部子弟和亲属162人),除已从事主要技术工种不再动员归队 的1522人(其中矿处级以上干部子弟和亲属7人)以外,其余应归队的3385人,已归队3375人 。对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起到良好作用。
    二、人员配备
    煤矿工业生产各类人员配备随着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变化而变化。清末时期,黑龙江省 煤矿生产工艺简单,当时限制煤矿每硐5人,内3外2。1923年,鹤岗煤矿公司每班5人,采煤 者2,负煤(运煤)者3。东北沦陷时期,煤矿已采取爆破落煤工艺,分工已较明细,有掘进 、采煤、支柱、轨道、充填等工种。工作面人员配备视条件而定,无统一定员标准。解放战 争初期矿井未恢复前,因缺火药,暂用手镐刨煤。新招工人不懂刨煤,只管运煤,以致运煤 作业窝工,刨煤缺人。为培养新镐手,改为自刨自运,克服了窝工现象。1948年恢复爆破落 煤,采煤工作面平均配备7—10人,其中推车工2名,其它作业混在一起。掘进工作面平均2— 3人,1949年开始制定定员标准,采掘工作面按其长度和规格配备人员。 (见附图B0110037)
    1952年,推广应用截煤机掏槽、电钻打眼的生产工艺,每百米工作面平均配备采煤工14 0名,每个掘进工作面配备15.1人。采煤工人占全部原煤生产人员比重,鸡西为22.8%,鹤 岗为27%;掘进工人所占比重,鸡西为13.9%,鹤岗为16.5%。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高了采煤机械化程度,并按1955年5月燃料部制定的《煤矿工业暂 行定员管理制度》,严格定员管理。辅助工种按工作量或岗位配人。到1957年末,每百米采 煤工作面平均配85.3人,比1952年减少39%。掘进工作面平均配15人,维持1952年水平。辅 助工人每产千吨煤配1.72人。采煤工人占原煤生产人员比重,鹤岗为26.5%、鸡西为27.6 %;掘进工所占比重,鸡西为11%、鹤岗为12.8%。
    “大跃进”期间,因大炼钢铁,大搞多种经营。到1960年末煤矿工业人员达20万人,而 原煤生产人员为12.7万人,仅占63.5%,其它生产人员占36.5%。在原煤生产中由于采掘机 械化程度降低,虽然1960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颁发煤炭工业主要工种定员示范标准和定员管 理试行办法。到1962年,每百米采煤工作面配备采煤工人又上升为103人,比1957年上升22% ;每个掘进工作面配备人数为19.3人,比1957年上升28%。从原煤生产各类人员配备看,当 年采煤工人比重降为24.6%,辅助工人每产千吨煤配备2.75人,比1957年增长60%。非生产 人员比重1963年上升到20%,其中管理人员上升到11.2%。
    “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泛滥,出勤率下降,工时利用率降低,采掘工作面配 备人数逐年上升。1975年每百米采煤工作面平均配备采煤工110人,每个掘进工作面,平均配 备39人。非生产人员比重1965年为20.9%,1974年上升到24.4%。原煤生产人员的比重由19 65年的63%,下降到1974年的59.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1978年和1981年整顿劳动 组织,工人出勤率和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三、作业时间
    东北沦陷时期,除穆棱煤矿外,井下工人实行昼夜两班制,白班早7点至晚6点,夜班晚 6点至翌日6点。加途中时间,每天实际上班时间长达14小时。无轮休日。解放战争初期,井 下工人仍是两班制,每月两天休假。1949年起,井下作业改为三班8小时工作制。“大跃进” 期间,生产上推行浅进度、多循环,提高煤炭产量。为适应生产需要,曾在采掘工人中试行 “四八交叉”作业,即每个工作面组织4班人,每班工作8小时,上班与下班交叉两小时。增 产效果不明显,工人说:“四八交叉,两小时白塔”,没有普遍推行,试验停止。1980年为 保护工人健康,提高工时利用率,经国务院批准,煤炭部决定在井下采掘工人中实行四班六 小时工作制。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在双鸭山七星矿,鸡西小恒山和正阳矿,鹤岗大陆矿 和富力矿进行试点。证明对保护劳动力、提高工时利用率确有明显作用。但由于整个矿井生 产是按三班组织的,而采掘工单独按四班组织,就带来许多不协调现象,给组织指挥造成了 困难。1982年鸡西小恒山矿停止试验,以后其它各矿也先后停止试验。截至1985年除综合机 械化工作面外,尚未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