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储 备

  一、仓库建设
    解放战争初期,各矿务局仓库设施均很简陋,经过近40年的建设,截至1985年各矿务局 均建成了标准化的总库,所属各矿(厂)还建立了分库,为物资储备管理提供了条件。
    鸡西矿务局1945年时只有砖结构库房3栋,面积1900平方米。1946年9月,东北工矿处在 此建材料库。1949年改为矿务局总仓库。当时,物资进出全靠人力搬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间,增建新库房,逐步实行机械化搬运。截至1985年,新建库房5125平方米,标准敞棚6102 平方米,铺水泥路面5537平方米,仓库总面积6.5万平方米。配有各种汽车、拖车、自翻车 、汽车吊、插吊、履带吊等23台,年吞吐量约81万吨,是一座较大的标准化仓库。此外,所 属各矿(厂)还有22个仓库。
    鹤岗矿务局1937年建简易库房6座,院内铺设材料专用铁路1条。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断 增建新库房,增加设施。截至1985年,总局库房面积达50000平方米,其中库房14栋,面积为 7620平方米,敞棚7栋,铁路专用线3条。配备龙门吊1台、插吊6台。此外,所属各矿尚有仓库14座。
    双鸭山矿务局1947年材料仓库从岭东迁至尖山地区。当时有3栋库房,面积360平方米。 1948年末,达连河(三姓)和凤山煤矿的物资运到双鸭山,由于库房不足,露天存放损失很 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建10栋库房,铺设500米铁路专用线,安装1台龙门吊。“大跃 进”期间,总库库房由11栋增加到17栋,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米,设置了防火、防水、警报 设施。截至1985年,所属各矿(厂)还有17座仓库。
    七台河矿务局1958年10月建简易席棚仓库2栋,面积540平方米。1959年总库迁至刘天岗 。1964年又迁至新兴(现址)。建库房1750平方米,敞棚1089平方米。仓库设车队、装卸队 。1983年建水泥库、玻璃库。截至1985年,总建筑面积达16072平方米,配各种车辆18台。
    二、仓库管理
    (一)验收入库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矿务局建立物资验收入库制度。“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期间,验收入库制度流于形式,以致盈亏差数增加,库存物资合用率降低。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以后,各矿务局加强了入库物资的验收工作。1979年七台河矿务局成立验收组,1981年双 鸭山矿务局颁发《物资验收保管职责条例》,1983年鸡西矿务局总库配备了专职验收人员, 按正规程序验收。截至1985年各矿务局基本上都能严格把住验收关,坚持四不入库(质次价 高不入库,规格型号不符不入库,数量不准不入库,手续不全不入库)。做到帐卡物一致, 提高了库存物资的合用率。
    (二)保管保养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煤矿仓库简陋,大量物资混放、乱放,有的大型设备露天存放,只 保存,不保养,物资霉烂变质,损失很大。经过长期的建设和改进,截至1985年各矿务局仓 库增设了料架,做到物资上架管理,实行四号定位(库号、架号、层号、位号),“五五” 摆放,达到过目知数。较大设备器材,敞棚存放,做到上盖下垫。所有需要保养的器材,先 保养,后上架,及时去锈涂油,定期晾晒。水泥存放坚持定期倒垛。从而减少了物资霉烂变 质,库容库貌整洁卫生。
    (三)器材发送
    新中国成立后,矿务局仓库均实行领料制度。由于制度不完善,手续不健全,曾发生白 条子出库,借条顶库存,长期不清帐,以领代销,井口(车间)出现“黑料”、“黑库”现 象(即帐外的库和料)。经过反复改进,截至1985年各矿务局在基层设立供应站,并实行送 料制,总库按拨料单,每月向各矿(厂)仓库送料一次。各矿(厂)仓库根据需要向供应站 送料,供应站实行随领随发,每月进行一次核销。既能更好的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又堵塞了 “以领代销”和产生“黑料”“黑库”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