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基建施工队伍

  东北沦陷时期,煤矿的建设工程多由“大柜”承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9年鸡西矿务局有土建队伍1840人,鹤岗矿务局有土建队伍393人。 1950年鹤岗矿务局东山竖井和鸡西矿务局小恒山竖井开始建设,组建了竖井工程队,煤矿的 建设施工队伍人数增加到1950年末为3113人。随着煤矿建设规模的扩大,到1952年底发展到 13498人。到1957年末达到17205人,其中:鸡西矿务局5153人,鹤岗矿务局9003人,双鸭山 矿务局3049人。
    三年“大跃进”期间施工队伍职工激增,1958年末为26065人,1959年末为46592人,19 60年末为42517(其中:鸡西10784人,鹤岗12882人,双鸭山14093人,七台河4758人)。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许多工 程停建或缓建,煤炭部确定黑龙江省各煤矿专业施工队伍保留15000人。黑龙江省煤管局结合 实际确定全省煤矿干部人数不超过1365人,固定建设工人13635人。其中鹤岗3363人,鸡西3 310人,双鸭山3289人,勃利3673人,干部工人合计不许超过15000人。实际精简结果,到19 61年末,中直煤矿的基建队伍人数为27021人。其中,鸡西7416人,鹤岗9027人,双鸭山710 4人,七台河3474人。1962年合并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及辅助工比例,进一步精简施工队伍 。到1962年末省直各煤矿的基建人数降到20736人。其中,鸡西5575人,鹤岗7431人,双鸭山 5144人,七台河2586人。
    1963年,黑龙江省煤管局确定凡适合煤矿井下工作者,成建制调给生产,承担矿井掘进 及大修四项费用的工程。不适合煤矿生产的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到年末,实际基建在籍职工 为15481人。其中,鸡西4965人,鹤岗5881人,双鸭山3071人七台河1564人。1964年8月煤炭 部决定从黑龙江省煤矿抽调2000人支援西南铁路建设。其中,从鹤岗矿务局抽调1400人,从 双鸭山矿务局抽调600人,担负从贵阳通往昆明铁路平洞的开凿任务。这个队伍到达工地立即 投入紧张的施工战斗,提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施工任务,并曾创单口月成洞(隧道)100.5 米的优异成绩,受到西南指挥部的通令嘉奖和煤炭部的多次表扬。1965年7月从双鸭山矿务局 建设公司成建制抽调927名职工,携带全部施工设备调往西北,担负新建大武口洗煤厂工程施 工任务。1965年10月6日从鹤岗矿务局生产学习大队抽调1500人支援西北贺兰山煤炭公司。分 配在石炭井、哈密煤矿安装公司和乌达煤矿洗煤厂工程处等6个单位。1966年初从鸡西矿务局 抽调800人支援西南煤矿建设。
    1966年8月煤炭部决定将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务局第24工程处(约2600人)成建制调往贵州 水城矿务局,承担木冲沟平峒施工任务。1978年该处又从贵州调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雁矿 务局承担施工任务。
    1969年1月煤炭部决定将黑龙江省七台河矿务局第25工程处成建制调往新疆,不久又调陕 西韩城矿务局承担施工任务。
    1969年鸡西矿务局建井工程处抽调200人支援南京钟山煤矿。
    此外,根据煤炭部指示,鸡西矿务局还组织施工队伍临时支援外省建设。1966年2月11日 和2月21日先后组织两批计145人赴内蒙古,担负五虎山矿第一轨道下山工程,1966年3月1日 开始施工,于7月14日返回。1966年10月10日和28日先后组织两批计390人赴贵州,担负盘县 火烧铺煤矿建设工程,于1967年8月返回。
    黑龙江省中直煤矿基建队伍人数到1966年末下降到最低点。四个局合计为7563人,其中 ,鸡西矿务局2338人,鹤岗矿务局2840人,双鸭山矿务局321人,七台河矿务局2064人。196 9年10月七台河矿务局以大修队为基础重新组建了一个矿建队,两个土建队,一个安装队。双 鸭山矿务局1973年1月25日抽调七星煤矿建设连与局服务公司革命委员会土建公司合并,重新 组建了施工队伍。鸡西、鹤岗矿务局也根据任务需要充实施工力量,施工队伍稳步上升。截 至1985年,四个矿务局合计有固定施工队伍24046人,临时工34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