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生产的地方国营煤矿很少,职工队伍流散。1951年双鸭山
地方小煤矿职工队伍只有224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地方煤矿的发展,到1957年末,职工增加到2070人。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找煤、挖煤,地方煤矿职工队伍猛增。除
社办煤矿以外,仅县营以上煤矿的职工人数就增加到10667人。1961年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
开始精简职工。当年下放农村的职工林口杨木煤矿191人、东宁44人、七星55人、碱场22人、
凤山96人、密山352人、穆棱9人、依兰26人、老道沟69人、五常39人、勃利12人、山河39人
。据地方煤矿劳动年报资料,到1961年末,地方煤矿职工总数为12414人,其中,井下工人3
869人,井上工人2089人,露天工人3430人。
“大跃进”期间,地方煤矿职工数量虽然迅猛增加,但老工人少、新工人多,固定工少
、临时工多,技术人员更少。据1961年统计,在全部职工中,临时工约占60%。技术人员达不
到1%,其中,密山煤矿技术人员15人,占0.85%;碱场煤矿11人,占0.5%;老道沟4人,占
0.36%;依兰煤矿34人,占1.2%;勃利煤矿11人,占1%;宝清煤矿3人,占0.9%;黑河煤矿
10人,占0.7%。职工队伍的素质较差,有的职工甚至连煤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开采煤炭。就
是这样的队伍也不巩固,盲目流入的人员多,流动性大,有的职工一旦听说有条件较好的地
方就不辞而别。因此出勤率低,劳动效率差,平均全员效率在每工0.4吨左右。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各煤矿陆续精简职工。依兰煤矿先后精简1500人,老道沟煤矿(后
改立新煤矿)1962—1963年有295名职工下放回乡。再加上有些地方小煤矿实行关、停、并、
转,地方煤矿职工队伍锐减。到1965年末,县营以上煤矿职工总数减少到7353人,较1961年
减少了41%。由于进行矿井改造工程,在职工总数中,从事基本建设施工的人数达到2145人,
将近职工总数的30%。在此期间,各煤矿还采取师傅带徒弟、办短期训练班,组织现场参观、
技术表演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骨干。许多职工边学边干,由外行变成了内行,职工
队伍的素质有明显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地方煤矿的迅速发展,职工队伍相应扩大。到1977年末,县
营以上煤矿职工总数增加到24956人,相当于1965年末的3.4倍。但由于企业管理混乱,职工
中无政府主义泛滥,纪律松弛,出勤率下降。在劳动组织上非生产人员增多,辅助性人员增
多,井上人员增多。1973年全省地方煤矿工作会议提出:“抓好劳动组织整顿,推广综合作
业劳动组织形式,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窝工浪费现象。进一步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
一线,提高出勤率,出满勤,干满点。”各煤矿根据会议要求,先后整顿了劳动组织,严格
了劳动纪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煤矿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1985年末职工总数达到40
361人,其中县营以上煤矿25418人。职工队伍的素质有较大提高。依兰煤矿四级(含四级)
以上的工人2377人,四级以下的工人1077人。鸡东煤矿四级以上的工人1739人,四级以下的
工人1584人。随着用工制度的改变,职工队伍的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