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补习
第三章 职工教育
旧社会煤矿职工文化素质低,文盲比重大。日本侵略者投降后,由煤矿工会文教部负责
,组织职工学习文化。1948年鹤岗矿区开办以扫盲为主要目的的业余学校,有学员1200人。
同年鸡西矿区建立21个业余文化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共1388人。但当时职工教育尚未正规化
,学员、教师均不固定,学习时断时续。1949年鹤岗矿务局所属各矿相继开办职工业余学校
,同年5月矿务局选调14名职工分配到各井口担任专职文化教员。1950年1月,鸡西共建8个正
规业余学校,6个机关学校,19个井口分校,共有935个班,学员7667人,占在籍职工的52%。
1951年鹤岗矿务局业余学校发展到90个班,23个识字组,有3281人参加扫盲学习。
1952年开始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当年鹤岗办了6期师资培训班,业余学校发展到38处
,104个班,有4084名职工参加学习。1953年鸡西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签保教保学合同,
开始全面扫盲。
1956年中共中央号召“向文化科学进军”,职工教育由工会主管改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鹤岗矿务局决定成立8所职工业余小学,专职教师由42名增加到84名,组织9376名文盲职
工参加学习。
1958年各矿务局召开扫盲誓师大会,加速了扫盲进度。同年,哈尔滨煤矿管理局提出,
在开展技术革命的同时,必须开展文化革命。要求各矿务局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普遍开展
小学教育,重点发展业余中学。“大跃进”开始后,职工业余文化教育一度停滞,1962年恢
复。1965年鸡西矿务局除在井口举办班前、班后学习班,集中学文化和技术外,还打破单位
界限,根据职工居住地点,按文化程度分别编班进行教育,每周上课5次,每次1—2小时。鹤
岗矿务局恢复机关业余学校名称。全局业余学习有76个办学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文化教育停办。在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职工文化素
质降低,文盲增加。1974年鸡西矿务局和所属14个矿、厂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建立12个职
工学校,恢复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矿务局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健康发展。1979年6月鹤岗矿区工
会相继重建职工业余学校13所,开设扫盲、小学、初中、高中等222个班。双鸭山矿区有职工
业余学校18所,其中扫盲班33个,小学班35个,初中班57个,高中班9个。截至1981年,鸡西
、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矿务局共有扫盲业余学校4所,在校生950人,专职员工13人;
业余小学166所,在校生8455人,专职员工5人,兼职教师594人。业余中学309所,在校生12
162人,专职员工257人,兼职教师929人。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职
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
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各矿务局
在原扫盲班、高小班、高中班基础上,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三种形式,为青壮年职工补
习文化。鹤岗矿务局调查,全局职工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2%,高中占10.3%,初中
占33.8%,小学占37.7%,文盲占17%。青壮年职工中双补对象占职工总数的50%,其中采掘
一线工人中双补对象占80%。针对上述情况,组织15000人参加文化补课,1984年文化考试合
格9862人,占文化补课对象的56.25%。鸡西矿务局在青壮年职工文化补课中,有18246人获
得了文化补课合格证,合格率为70%。七台河矿务局青壮年职工中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
592人。经过补习,第一次考试合格发证1810名。1984年又有1100名考试合格,累计合格率达
63.4%。通过文化补课,煤矿职工文化素质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