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技术培训

  民国初期,新工人技术培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东北沦陷时期,煤矿举办技术工养成所,集中培训。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老工人中提拔一批干部,同时招收大量新工人,干部和工人对业务 技术均不熟悉,于是各煤矿采取举办短期脱产或业余培训班方式,一事一训,培养职工。19 47年鸡西矿区在恒山矿成立工人学校(1948年改称职工学校),到1949年末共培训各类工人 、干部1580人。鹤岗矿务局自1950年到1951年先后举办了截煤机司机、会计、机电和护士短 期脱产培训班,培训学员147名。同时还办31个业务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1437名。这些 短期或业务培训班对提高干部、工人的业务技术水平,满足当时对人才的急需,起了重要作 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矿务局均建成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工作逐步走向正规。鹤岗矿 务局1951年8月设立职工学校,后改称工人干部学校,开办中短期各类文化班和技术业余训练 班,培训后备干部和在职干部。这期间先后举办1年半以内脱产技术培训班46个,培训了194 3名中、初级技术人员。其中股长班4个、工人技术员班1个、机电班1个、矿井地质班1个、采 煤班1个、医疗卫生班8个。同时还举办脱产业务训练班44个,轮训了预备区段长、班长,工 资员、效率员、会计员,教员等1835人。1951年秋,双鸭山矿务局成立了工人干部学校,开 设了电机、机械、采煤、钻探4个专业6个班,招收学员300名。后来又增设供电、通风、康拜 因司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康拜因司机手。鸡西矿务 局1952年5月将鸡西矿区干部训练班改为鸡西矿区干部学校。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根据中共中央号召,各矿务局举办半工半读学校,培养技术 工人。学员来自社会青年和在职青年职工。省煤管局规定,社会青年进行勤工俭学可获得同 工种报酬的70—80%。在职职工可做6小时工作(四班制)学习4小时,工资收入可发给75%, 或给计时工资。鹤岗矿务局1958年8月先后成立了12所半工半读的技术中学,招收学员1677名 。开设矿山机电、地质测量、矿山机械、工厂机械、选煤、药剂、检验、公卫、火药、货车 修理、车、钳、铆、电等专业。鸡西矿务局先后办起10所技工学校,有学生1175名。这些半 工半读的技工学校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陆续合并和撤销。
    “大跃进”期间招收大量新工人,到1960年末新工人占60%强,大部分没有经过技术业务 训练,缺乏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能适应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1962年鸡西矿务局开 展了群众性“兑规练功,考工学艺”活动(即兑现规程、练基本功),举办各种类型的基本 功表演,并将表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尖子组成表演队,先后赴全省各煤矿巡回表演。有8850 余名职工观看了表演,推动了全省中直煤矿群众性练功活动的开展。
    1963年鹤岗矿务局开始进行考工,80多个主要技术工种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参加理论 考试的技术工人有20081名,占应试人数的82%。参加实践考试的16117名,占应试人数的63% 。考试结果,合格率分别占89%和95.4%。考工活动促进工人学业务、练技术。
    1965年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矿区重新成立半工半读煤矿技术学校。同年贯彻煤 炭工业部关于开展技术大练兵的要求,采取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方针,以脱产训练为主, 同时组织半脱产学习和岗位练兵的方法,广泛开展技术练兵活动。各局还腾出采煤工作面作 为练兵的实习场所。参加过练兵活动的工人,都能熟悉本岗位的工艺过程,熟悉机械设备和 工具的性能,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会判断、预防和处理各种事故,完成的工程和产品 符合质量标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大职工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技术练兵活动中止。半工半 读煤矿技术学校被撤销。
    1972年鸡西矿务局恢复职工教育。1973年省批准重新成立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 4处技工学校。1974年1月1日开始招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培训工作严格按计划进行,培训人数逐年增长。1981年根 据中央五个单位的联合通知,开始对青壮年职工进行技术补课,对煤矿各类司机和专业工种 进行了全面整顿。经过普查、验证、考试,对合格者重新办合格证,不合格者办班进行技术 培训。鹤岗矿务局先后组织22000人参加初级技术学习,1984年初级技术考核合格的12690人 ,占青壮年应补课职工的60.8%。鸡西矿务局有19961人获得技术补课合格证,合格率为75. 2%。工人技术素质逐步提高。
    地方煤矿1982年以前没有专门技术培训基地。1982年在勃利县组建了黑龙江省地方煤矿 技工学校,开始培训省、市、县营煤矿技工。到1984年共培训技术工人92人。同年7月停办。 省社队企业局在“六五”期间为社队煤矿举办64期技术培训班,共培训4871人次,城镇和乡 镇煤矿的技术队伍开始形成。